莫小玲
【摘要】模型思想作為一種數學素養,是學生需要形成的一種思想意識和理念,其形成過程集中反映為數學模型的教學過程。本文從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概念學習、探究活動、解決抽象問題四個方面論述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模型思想。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模型思想
新課標多次提到模型思想:“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一、在生活問題數學化中培養模型思想
構建數學模型思想離不開現實的生活背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把教材上的內容延伸到學生生活熟悉的事例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已知學未知,把抽象而又難懂的數學知識變成容易理解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容易掌握。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將生活知識抽象成數學知識,感知生活中有數學模型,初步感知數學建模思想。
如,在教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時,筆者首先呈現情境圖:小明爸爸用22根1米長的竹子圍一個長方形菜圃。怎樣圍面積最大?筆者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小組自主思考并討論:
1.你覺得圍長方形菜圃,首先要確定什么?
2.圍成的長方形菜圃,它的周長是多少?
3.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是多少?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就會意識到,小明爸爸圍成的菜圃是長方形的,首先要確定長方形的長和寬。從22根1米長的小棒,可以推斷出長方形的周長是22米,繼而得出長+寬=11(米)。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構建出相應的數學模型。這樣,學生就會發現,想求面積最大,就得把所有滿足條件的長方形一一列舉出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方向,更有利于動手操作的開展。
二、在數學概念學習中培養模型思想
建模思想作為一種重要的小學數學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小學生覺得數學概念很抽象,很難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數學概念講解得通俗易懂,并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如,“角的概念”,即“從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這一概念是對生活中無數個不同形狀、大小的角的概括。但對于這個概念,如果直接拋給學生,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在教學時,教師如能通過建模思想進行滲透,學生會容易理解。去年,筆者觀摩了兩節關于“角的概念”不同教學方法的課。
教法一:在電子白板上出示五個不同的角,向學生提問:“這些叫什么?”學生齊聲答道:“角”。接著在電子白板上出示角的概念,教師簡單解析一下就叫學生背誦角的概念。然后設計了一些與角相關的題目讓學生練習。
教法二:教師微笑地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角嗎?”然后讓學生自己用手摸摸直尺、三角板、書本等各種物體中的角,接著問:“角與顏色是否有關?”“與材料是否有關?”“那么,什么叫角呢?”“請同學們畫一個角”。在學生畫完角后,再讓學生摸摸直尺、三角板、書本中角的邊長、頂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概括出角的概念。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種各樣角,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角的概念。
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前者較為簡潔,記憶力好的學生幾分鐘后就能背誦出角的概念,但角的概念的引出卻脫離了小學生的認識規律。他們記住的只是一段數學術語,根本沒有形象事物可言。長此以往,學生的腦海中堆砌的只能是一個個孤立的、生硬的數學概念集合。后者從教法上來說,似乎顯得比較繁瑣,但它的長處卻顯而易見。教者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小學生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著手,在生活感知“角”,建立起“角”的模型概念,然后又從角的概念出發,尋找身邊中的角,以進一步建立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樣,學生對這一概念的掌握一定比較牢靠。
三、在探究活動中培養模型思想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通過有效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學中做”,“做中學”,讓學生經歷猜測、思考、探討、分析、驗證的過程,從而產生不同策略的模型。
如,筆者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上課伊始向學生提出問題“任意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相等嗎?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問題一拋出,學生議論紛紛。此時,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讓學生們自己探究發現。
學生匯報:
生:(1)我們小組是用剪拼的方法,將銳角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成一個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對角線把長方形分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360°除以2等于180°。
(3)我們小組是用折的方法,同樣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頭腦中建立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數學模型。此過程,正是教師把知識的傳授過程轉化為引領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這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取得了科學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通過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在解決抽象問題中培養模型思想
數學知識是數學抽象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數學抽象體現了數學(及其數學研究方法)的本質特征。因此,相對于數學知識的價值而言,數學抽象具有的價值(這里既指其學科價值,也指其教育價值)更為重要。“通過數學抽象這一構造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本身的量化、形式化、模式化和理想化的特點,逐步形成‘數學是關于模式的科學的數學觀和初步的‘模型思想。”
今年,筆者有幸觀摩了一節《圓錐的體積》的示范課,名師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一)回憶、猜想:
師:請小朋友們回顧一下我們在學習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運用了怎樣的數學思想方法?
生:運用了轉化的方法。
師:猜想一下圓錐的體積可以轉化為已經學過圖形的體積嗎?它與哪種立體圖形有關呢?
學生們大膽進行猜想。有的學生猜想能轉化成正方體,有的學生猜想能轉化成長方體,有的學生猜能轉化成圓柱……
(二)操作、驗證
師:請小朋友們分小組用老師提供的學具進行操作,思考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學具中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圓錐的空盒子若干個,沙子等。其中,圓錐和圓柱有等高等底的、有不等高不等底的,其它形體與圓錐沒有等高或等底的。
(三)反饋、討論
生1:我們選取了一個正方體和一個圓錐進行實驗,把正方體盒子倒滿沙子,然后把這些沙子有倒入圓錐盒子中,倒了四次,還剩下部分沙子,我們發現圓柱體與這個圓錐體之間沒有關系。
生2:我們這小組選取的是圓柱與圓錐,這個圓柱與圓錐之間也不存在關系,然后我們換了另一個圓柱,發現這個圓柱的體積剛好是這個圓錐體積的3倍。
(四)歸納、總結
師:大家思考一下存在3倍關系的圓柱和圓錐的高有什么關系?它們的底面又有什么關系?
生3:高相等,底面積也相等。
師:圓柱的體積與同它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生: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
生: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
師:是不是所有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請同學們繼續操作進行驗證。
學生通過操作匯報后,教師板書:圓錐的體積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
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學生在操作中不是一下子就解決問題的,而是需要從學具中挑選出解決問題所需的材料,然后不斷地猜測、驗證、修訂實驗方案,最后通過反復實驗和驗證自主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充分體驗了數學模型的形成,滲透了數學建模思想,讓學生領悟到利用數學建模的思想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妙處,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產的興趣。
綜上所述,數學建模是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生活化的數學需要建模,教師要學會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模型化。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建模過程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主體參與,要引導學生自主理解、自主建構,并歸納、概括、提煉數學的定義、法則、算理和公式,體驗、積累數學的模型思想。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