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君
摘 要:從語文教材的編寫意圖看,習作單元意在“改變傳統的完全以閱讀為中心的編排體系,在重視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語文教學更加關注表達,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中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因此,教師要重視語文習作單元教學,加大對相應教學模式的探究力度,以此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幫助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引導學生深化對生活的理解,促進校園和諧發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分層教學手法,并借助實踐活動、優秀文學作品等開展語文習作單元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單元;分層教學;實踐活動;文學作品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2-0082-03
作為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基礎科目,語文是各階段教育中資源投入占比最大、教學要求最高的課程,對其他課程的學習起著奠基作用。語文課程具有比較鮮明的基礎性、生活化特征,重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等高階語文知識整合與技能運用能力。但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在習作訓練方面的教學開展得并不到位,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中的寫作訓練資源,對學生寫作技能的指導停留在照搬、情節復制等層面,甚至讓學生背誦、套用范文以提高習作水平。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寫作思路、寫作方向愈發狹窄,并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寫作水平的提升。為進一步體現習作的重要性,從三年級開始,統編教材在每冊中設置了一個習作單元。這是一種新的單元編排方式,是新教材編寫體例的一個創新。從語文教材的編寫意圖看,習作單元意在“改變傳統的完全以閱讀為中心的編排體系,在重視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語文教學更加關注表達,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中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開展語文習作單元學習的意義,探究優化語文習作單元學習的具體策略。
一、開展語文習作單元學習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初級階段,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處理具有很強的感性化、隨機化和孤立化特點,認知模式是典型的“點”式思維,很難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既有學習成果的有機整合和深度聯動。而語文是一門知識容量巨大且更新極快的學科,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知識難度雖然處于初級水平,但仍有較為龐雜的知識、技能體系,對學生而言,同樣有較大的整合難度。寫作是多種語文素養的綜合應用,良好的寫作訓練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字詞記憶、修辭表達、結構設置、邏輯構建及情感體現等多種技能,同時也非常考驗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是有效的綜合素養提升途徑。而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習作主題均與本單元課文的綜合主旨緊密相扣,是對課文涉及的表達技巧、價值內涵的全方位體現,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立體考查和相關技能的交叉培養。
2.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現在,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無數新的思想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對學生群體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和行為判斷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和風氣影響,出現思想、行為等偏離正常軌道的情況。對此,在德育的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借助語文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主旨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優秀的文章同時也必然是一篇高尚道德的宣言。正如前文所述,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習作主題都是對本單元文章主旨的精準概括,學生在進行寫作練習的過程中會出于優化習作成果的目的而自覺地完成對主題情感的自我代入,并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進行自主系統梳理,從而在客觀上對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正向改造。很顯然,這有利于學生形成貼近教材核心思想和正確思想觀念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思想的正向發展。
3.使學生加深對生活的感悟
學生天性好奇,對新鮮事物具有極強的接觸欲和模仿欲。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普及,部分學生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網絡虛擬世界上,將大部分課余時間用在瀏覽網絡信息或玩網絡游戲上,對現實生活缺乏興趣,甚至出現共情缺失、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等嚴重問題。與此同時,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大多處在父母及學校嚴密的保護或監督之下,很少有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這使得他們更缺少認知社會、感受生活的機會。而習作是對主觀情感和客觀體驗要求很高的訓練模式,任何角色、情節、語言都必須以飽滿而真摯的感情投入來體現文章的感召力和代入效應。盡管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跟隨教師認識并體會到作者寄托在優秀篇目中的情感,但若要實現對這種情感的有效遷移,學生要有基于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性認知系統。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細心觀察,深入體會,從而發現更多的寫作素材,并應用于寫作中。
4.促進校園和諧發展
文學創作需要的不僅是扎實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創作靈感,還需要創作者擁有積極的社會聯系。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行為準則比較感性化,容易憑借個人的直接好惡決定社交圈子,這在無形中縮小了學生獲得共情認知的素材范圍。同時,這種限制也會反過來進一步固化學生業已形成的狹隘的交往觀念,令學生的社會關系構建陷入自我封閉的惡性循環中。語文是涵蓋人類情感和社會認識的學科,而寫作又是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交流訴求的途徑,也是反哺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和表現手法優化的途徑。經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能夠將個人的思想情感以富有藝術氣息的形式表現出來,構建一個全新的交流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對他人內心世界的觀察和融會,繼而對和諧的同學、師生關系建立起到正向推進作用。
二、優化語文習作單元學習的具體策略
1.善于利用分層教學手法
所謂分層教學法,是根據學生個體在既有學習成果掌握程度和思維建立、邏輯推導、信息獲取、形象表達及情緒導入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標準等方面實行區別教學的方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在傳統習作指導課堂上,部分教師對所有學生采取同一種教學模式,在具體主題和文體的選擇上“一刀切”,這就導致寫作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無法有效掌握科學的寫作技法,也導致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長期處于發展停滯的狀態,在客觀上加劇了不同層級的學生在寫作綜合素養方面的優劣分化,不利于習作指導教學效果的整體優化。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單元習作指導時可采取分層教學法。這就要求教師準確掌握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根據學生所處的層級靈活確定具有針對性的主題、文體和評價標準,讓學生在基本符合個人能力范疇和認知層級的基礎上獲得更強適配性的鍛煉,從而提升單元習作指導教學的整體效果。另外,采取分層教學法進行單元習作教學,還能夠在更高層面上引導學生找到適合個人發展的方向和途徑。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感受到明顯提升后,可進一步激發寫作興趣,樹立寫作信心。
例如,在進行單元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教學時,教師便可結合每個學生的具體寫作水平將相關習作要求按照難易程度劃分為三個層次:對于寫作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可引導其展開合理想象,讓其將描寫作為文章的主要表達方式,如對家鄉未來的面貌做一番描繪等,感情的抒發盡量做到短小而精辟;對具備一定寫作基礎的學生來說,教師可鼓勵其以記敘作為主要的表達手法,試著寫一個發生在二十年后的家鄉的故事,既在情節設定上體現出家鄉的發展、變化,還要依托這種發展、變化展現角色形象、故事脈絡;對于寫作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以最具行文自由感和情懷渲染力的散文或散文詩的方式進行寫作,讓其在確保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接觸意境營造的高階寫作手法。
2.善于利用實踐活動教學
實踐活動是對社會元素和生活信息最為具體、直接且生動的接觸、獲取方式,同時還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外界信息被攝入后產生一定的印象尺度和續航效力。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對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也樂于借助集體活動表現個人的能力。但在開展習作指導教學時,部分教師過于依賴課內文章或其他文字素材,當然有時也會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動態化的影音資料,而這些都無益于學生獲取寫作素材,產生寫作靈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學生向外界反饋個人感性認知成果的通道。對此,教師可在做好課堂習作指導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力度,在確保安全和有秩序的前提下,結合當前階段的教學任務、習作類型及學生的群體意愿,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充足而廣闊的接觸社會、體驗生活、了解他人行為的渠道,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及對自身價值觀念的自然改造。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組織學生參加活動時應以團體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這樣既可以保障學生安全,又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驗團隊合作和互相幫扶的機會。
例如,在開展《有你,真好》習作主題訓練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拓展“你”的概念,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社會活動: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或踏青活動,讓學生感受自然的清新、寧靜、淡雅,感受大自然呵護的美好;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或軍事博物館,也可以到烈士陵園參加掃墓活動,讓學生追憶革命先輩英勇斗爭的情懷,體會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義務勞動,或幫助環衛工人打掃街道,讓學生感受基層勞動者默默無聞的付出,領悟世界因勞動而美好的真諦。
3.善于利用優秀文學作品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對生活、社會、人性的深度剖析,體現著對情節設置、角色刻畫、線索導引等語文素養的高層級處理。在開展習作指導教學時,教師可充分開發并利用優秀文學作品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從中汲取豐富的文學養分,形成健康而高雅的審美情趣,并豐富寫作表現手法。
例如,在進行《讓真情自然流露》的主題習作時,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或觀看電影《我在雨中等你》,讓學生深入體會外貌、動作、環境、旁白等對情感呈現的優化效果。再如,在進行《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習作練習時,教師可帶領學生聆聽《海底兩萬里》《機器島》等科幻類作品的有聲朗讀,讓學生領略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及對故事情節的正向引導方式。
三、結語
寫作是表露內心情感、展現自我魅力的最佳途徑,也是彰顯語文這門學科強勁活力的有效手段。青少年學生正處在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的成長階段,具備優越的開展文學創作的先天條件。語文教師在開展習作指導教學時,要尊重并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挖掘社會活動和優秀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寶貴資源,為學生打造出有趣、靈活、務實、高效的寫作訓練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插上文學的翅膀自由翱翔在文學的天空。
參考文獻:
[1]宋文珍.小學語文習作單元學習模式的實踐探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21(02).
[2]熊梅,王敏,仲秋紅,梁曉松,袁娟,劉華.小學語文習作單元學習模式的實踐探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20,21(01).
[3]王敏.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模式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20.
[4]廖敏.小學中段語文習作單元教學問題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20.
[5]王娉婷.小學語文教材仿寫教學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03).
[6]程建榮.小學語文閱讀與習作教學有效整合策略[J].天津教育,2020(33).
[7]黃秀芳.探究作文先導式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20(33).
[8]劉桂芬.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J].林區教學,2019(04).
Exploration of the Unit Learning Mode of Chinese
Exercis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Zhu Shaojun
( 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gang School,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compilation inten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exercise unit is intend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centered arrangement system,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guide Chinese teaching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pression, and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emphasizing reading over exercise in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t teaching of Chinese exercises and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ode,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knowledge, help establish students' correct ideas and values, guide student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 of life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In specific teaching, teachers can adopt layered teaching methods, and carry out Chinese exercise unit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xercise unit; layered teach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literary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