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梅 別遠剛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提出從教學平臺、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方面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旨在設計符合學生需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課程。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線上線下 混合式教學? 教學平臺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127-03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從無到有,從單一到豐富,從傳統授課模式到體驗式教學,從關注疾病到積極心理學取向,整個教育教學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如何整合資源、利用碎片化時間、拓展課堂教學空間等問題,引起了教師的思考。基于網絡的線上視頻教學和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是混合式教學最基本的形式,通過課前線上理論知識講授、課堂互動教學體驗、課后線上知識點延伸三個環節,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和碎片化時間,并把課堂教學貫穿課前課后。基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微課、團體心理輔導等教學形式相結合,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課程教學效能。
一、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青年學生群體人格尚未健全,心智尚未成熟,在認知、情感、思維和行為方式方面均有待完善。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開展針對性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要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設計符合學生主體需求的教學。結合心理咨詢實際案例和談心談話總結,歸納大學生突出的心理發展特點如下。
(一)思維活躍,自信樂觀
當今大學生出生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生活、學習等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好。良好的物質環境,促使大學生群體知識面更寬廣、思維更加前衛和靈活。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們自信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情。
(二)自我意識發展強烈,人際沖突明顯
18~22歲的大學生處于成年初期,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高,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較為成熟。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成年初期心理成長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表現為對友誼的渴望,期待獲得認可、接納和關愛。自我意識的充分發展和人際需求的觸碰,使大學生個性和獨特性更強,人際邊界感較強,由此導致內在需求與外在環境的沖突。
(三)競爭意識強烈,價值取向多元化
經濟高速發展和國際競爭激烈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激烈競爭。大學生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往往不安于現狀,有更多的期待和創造性。在成長過程中,學習競爭、視野競爭等都促使其更具競爭意識和較強的自尊心。當然,隨著時代的開放,一些大學生個人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精致主義表現突出,形成多樣的價值取向,甚至有些偏離主流的價值取向。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
(一)廣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
階段一:文件導向。教育部于2011年5月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學基礎知識、體驗與行為訓練兩者為一體的課程,通過學習和實踐,增強學生預防自我心理問題發生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識。此階段廣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處于萌芽階段,少數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階段二:方案引領。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印發的《廣西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范中心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暫行)的通知》中指出,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為必修課或必選課。隨后,大部分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受到高度重視。
階段三:蓬勃發展。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實際,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規范課程設置。開發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等在線課程,豐富教育教學形式,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手段,有效改進教學方法。通過線下線上、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在此基礎上,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蓬勃發展,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二)柳州工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
柳州工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講授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階段一:講授式教學。學校于2012年起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班級人數為150人左右。主要以講授為主,偏重知識傳授,缺少體驗互動,教學效果不佳。
階段二:互動式教學。2015年起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式教學改革,班級人數為60人左右。在理論講授基礎上,通過案例再現、體驗互動、行為訓練等教學形式,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階段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018年起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建設校本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線上平臺。依托易班“優課平臺”,開展線上微課教學、教學管理、作業收集、視頻資源共享等,拓展了線下互動式教學場域,增強了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
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作為一種教育和學習理論,倡導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學習中心進行的自主學習,它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建構關于事物及其過程的表征,它不是被動的學習和單純的錄入外在信息”。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一是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歷史理論,他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指導設立教學目標時,難易適中,合理的限度讓學生自我實現學習目標。二是維特的認知信息加工論,學習建構不僅受到外部刺激的影響,同時受到個體內部的影響。三是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認知發展包括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階段。四是布魯納的目標分類理論,其中發現學習法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體驗,主動獲取知識。學生是一名主動的信息加工者,獲取知識點后經過自身轉換,再結合經驗評價獲得成長。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在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線上環節主要是借助媒介的聯系,瀏覽、閱讀各種網絡學習資源,再通過教師的遠程在線合作與指導,激發和挑戰原有知識經驗,完成知識的有意義建構。線下環節主要是倡導課堂體驗,通過人際的互動而實現的一種意義建構過程。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平臺
自媒體時代,信息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的情況越來越常見。自2012年出現慕課后,打破了教育受教學時空的限制,提高了教學時效性。受到慕課教學互動不足和教學管理困難的影響,SPOC模式創新發展,解決了慕課的困擾,并進一步實現“線上有咨詢,線下有活動”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出現了“雨課堂”“智慧樹”“中國慕課大學”等一批優秀的線上教學平臺,滿足不同科目的教學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塊之一,為系統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選用易班“優課平臺”作為教學主推平臺。2014年起,在各級黨政教育機構的大力推動下,易班已經成為中國大學生在線的教育主陣地,它是一個集思想教育、教育教學、生活服務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實名制綜合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引領性強。柳州工學院易班工作緊緊圍繞“互聯網+思想引領”“互聯網+教育教學”“互聯網+生活服務”“互聯網+文化建設”,不斷探索與拓展“互聯網+思想引領”“互聯網+思政教學”內涵。其中“互聯網+教育教學”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等課程教學。
(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
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的知識分類理論,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可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類。由此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其中線上教學包括課前和課后教學,線下教學為課堂教學。下面以第三章“心寬以和? 善結人緣—— 人際關系”為例做說明。
1.線上教學設計
線上教學主要依托易班“優課平臺”開展,通過教學研討,依據教材共計6個章節內容,設計6個學時的課前理論知識和6個學時的課后技能遷移。組建教學團隊,拍攝并制作成微課,作為線上教學主干道。
(1)課前理論知識
課前,圍繞著章節的理論知識點制作相應的微課。此微課主要闡述本章陳述化知識,即主要解釋事物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隨后,建立章節練習題、自測題、線上答疑區和討論區、教學視頻資源庫等,搭建課前線上教學平臺。通過每周課前學習推送,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概念性知識并完成線上作業,為開展線下課堂教學打下理論基礎。在“人際關系”章節中,課前制作并推送微課“我看人際”,主要解釋大學生人際關系是什么、有什么類型、影響因素等。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基本能掌握“人際關系”章節的理論知識,較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的知識應用。
(2)課后技能遷移
課后,學生已經學習章節的理論知識,并在體驗式課堂中實踐、修正和應用。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對知識點進行重構或拓展,制作相應的微課。此微課主要闡述本章程序性知識,即解釋如何做事的知識,如關于技能、方法、步驟、注意事項的知識等。隨后,通過課后學習推送,補充或豐富實踐應用環節,形成辯證的學習模式,即“認知—實踐—再實踐”。在“人際關系”章節中,課后制作并推送微課“非暴力溝通”,主要幫助學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提高溝通質量和效果。
2.線下教學設計
線下教學設計為課堂體驗式教學,設置每周2個學時,共計32個學時。教學中,為更好促進學生體驗成長、學會感悟、獲得快樂,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開展體驗式教學。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幫助和指導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探討、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過程。在“人際關系”章節中,以優化人際溝通為教學目標,設計圍繞教學目標的團體輔導并實施。其中熱身階段采用“抱抱團”“人際示意”等活動,引導學生關注人際交往中的非言語信息;工作階段采用“七巧板”“戴高帽”等活動,帶領學生體驗人際中的贊美和沖突;最后可采用“一人一言”“人際圈”等活動為結尾,體驗人際分離。互動式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在教學情景中體驗、覺察、反思并行動,較好協助學生習得新的行為模式。
(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施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階段。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師團隊錄制章節相關的教學微課共計12個,分別設置在課前和課后。課前借助易班“優課平臺”,發布課程章節學習視頻、課件等材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課中首先提煉總結章節要點,回顧并加深印象;其次以章節內容拓展現實生活為基點,組織開展團體心理輔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真實體驗。課后借助易班“優課平臺”,發布提前錄制的課中團體心理輔導體驗活動要點,闡述如何把課中獲得的技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協助學生提高技能的應用。
1.課前階段
課前,教師團隊應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視頻錄制、教學管理、教學考核等相關準備。開課前,在易班平臺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端口,劃分班級、組建小組、形成團隊。上課前一周,在“優課平臺”發布下一周課程教學視頻以及思考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視頻內容并以文字方式上交關于思考題的討論結果。隨后,教師在線上與學生展開討論,拓展課前教學空間,延伸課堂教學的“時空”。
2.課中階段
課中,是體驗式教學實施的重要環節,主要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模式開展。首先對課前視頻學習的重點進行回顧、歸納和總結,分享思考問題,展開討論。其次以團體心理輔導模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課程中體驗、覺察、分析、思考問題。例如,教師以“人際溝通”專題為例,6~8人為小組,每個班級8個小組左右,圍繞著“優化人際溝通”技能,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對比不同的人際溝通模式帶來的心理體驗,真實感受人際溝通的魅力。
3.課后階段
課后,是課中的總結提升及延伸。教師在易班“優課平臺”發布本章節教學視頻,一方面回顧團體體驗,另一方面探索應用途徑。此外教師通過在線交流方式,邀請學生分享技巧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和體驗,進一步穩固行為發展,達到從教學到生活的遷移。
隨著“互聯網+”和5G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技術對教育教學產生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應及時有效地利用媒體技術,讓大學生主動開展學習,并充分內化。柳州工學院結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兼顧理論知識傳授和現場團體體驗,有效地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格局,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迎利,徐生梅,楊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2]汪海彬,徐俊華,姚本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的現狀[J].寧波大學學報(教學科學版),2016(38).
[3]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4]趙梓汐,錢淼華.淺析大學生團體輔導中游戲的運用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刊),2019(7).
[5]李金平,何瀟,陳靜.“易班+課程思政”模式的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探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
[6]周秀麗,史紅杰.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高校教師如何開展在線教學[J].教育時空,2020(15).
注:2018年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教學改革項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8ZXK001);2019年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教學改革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網球運動育人功能的探索與實踐”(2019JGZX001)
【作者簡介】梁艷梅(1983— ),女,廣西合浦人,柳州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別遠剛(1983— ),男,山東日照人,柳州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