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興斌
【摘要】數學思維就是從數學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數學教材內容,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對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拓展學生思維的相關策略進行了深度研究,得到了切實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數學思維;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176—02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借由多元化的數學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實現自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可以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達到推動學生數學能力發展的目的。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數學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根本上保障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一、數學思維概述
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思維和能力,是學生從數學視角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基于數學問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以及比較的能力。數學思維與數學思維能力的概念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都是從數學的視角出發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具備良好數學能力以及數學思維的人,其聯想能力、數字敏感度都會相對較強。
思維能力是指通過觀察、實驗、比較、猜想、綜合、分析等多方面的活動,對所學知識歸納、演繹、類比、推理等,進而能夠準確、合乎邏輯地表達與闡述的能力[1]。
數學思維是基于長期學習和積累下形成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堅持和配合。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整合生活素材、尋找趣味故事、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從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促使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拓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策略
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融入趣味性元素、組織實踐探究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奠定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
1.結合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引領數學思維。問題情境具有直觀、生動、趣味性強等優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將抽象問題直觀化、復雜問題簡單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知數學問題。新課標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要結合學生的固有經驗以及生活經歷,引領學生數學思維。隨著教學情境的推動,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能夠積極探究新知識。
比如,“認識整時、半時”相關知識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能夠吸引學生的問題情境。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出示不同時鐘的圖片,包括6點整、6點30分、5點、5點30分、1點、1點30分等,讓學生觀看時鐘圖片。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時鐘,那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大家對多媒體課件中的時鐘圖片進行分類,看看誰分得最好、最準確。”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在觀察時鐘圖片的過程中,發現了整點和半點的區別,并一一將它們準確歸類。此時,教師繼續引出課題:“大家做得非常棒,那么誰又能說一說,你們為什么要這樣分類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即將學習的新知識——認識整時、半時。”可見,適時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引領學生思維,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融入趣味性元素,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數學思維。小學生對有趣、新鮮的事物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促使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要素。那么,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該如何合理地結合趣味性元素,從小學生的思維規律、認知特點入手,引發他們深度思考,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呢?筆者認為,動畫短片、色彩豐富的繪本、兒歌、故事等等,都能夠有效提升問題情境的作用和實效,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融入趣味性元素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舉措。
以“基數和序數”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數學思維,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結合趣味故事創設如下問題情境:“有一個動物學校,學校要舉辦一場運動會。小動物聽說我們班第二小組的小朋友最喜歡回答問題,并且聲音洪亮,所以,他們邀請第二小組的小朋友去給他們當啦啦隊。今天,教師就要選一名啦啦隊隊長。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先數一數第二小組有幾個小朋友?”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紛紛開始數人數,并得出第二小組有10名小朋友。此時,教師指定第二小組的第10名學生作為啦啦隊隊長,并提出問題:“第二小組有10名學生,第10名學生是啦啦隊隊長,這兩個‘10的意思相同嗎?”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創設,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對新知識的探究興趣更加濃厚,在自己的努力以及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然會對基數與序數的內涵有進一步認識,他們的數學思維也會因此得到發展。
3.設置梯度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啟發數學思維。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加之,由于學習能力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學生所具有的數學思維能力、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設計問題時應該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并且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從多元化的視角設計問題。這樣的問題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習特點,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增強和探究積極性的調動。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該結合知識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固有的學習經驗、知識結構,選擇合適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2]。
比如,在“簡單的搭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先出示牛奶、豆漿、蛋糕、油條、餅干幾種食物,之后提出問題:“大家看看課件中哪些食物是飲料,哪些食物是點心呢?”學生們思考片刻之后回答:“牛奶、豆漿是飲料,蛋糕、油條、餅干是點心。”教師:“非常好,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如果每天早晨選擇一種飲料和一種點心,那么能夠有多少種搭配呢?”學生們好奇心此時被引發,紛紛投入到思考之中。最后學生總結出共有6種搭配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次將問題深化:“如果我再加入一種飲料是橙汁,那么又有幾種搭配方式呢?”以此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向更高層次發展。
4.開展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發展數學思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去啟發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植樹問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可以將課本中的植樹問題搬到現實生活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帶領到學校操場上,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里兩棵樹之間的距離。學生測量之后發現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為2米,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我們操場長為100米,那么共有多少棵樹呢?”。問題提出之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探究和計算,得出結果為50棵。為了更好地驗證學生的學習探究結果,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數一數樹木的棵數,最終驗證結果是正確的。通過這樣的親身實踐和探究,強化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可持續化發展。
總之,科學運用生活元素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夠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認知規律出發,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
參考文獻
[1]吳麗鳳.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4):137-139.
[2]馬艷,吳駿,吉歡.演繹推理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滲透[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03):105-111.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