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鈺鵬
【摘要】家國情懷素養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構成其他核心素養的基本價值目標。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利用大數據搜集、梳理、整合歷史信息,不但能夠提高學生歷史探究的自主性與能動性,而且能夠使學生在對歷史課堂的建構與發現、交流與探究、聯系與運用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體悟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對此,筆者結合具體課例,從家國情懷素養的“體驗—情動—感悟—內化”四個方面,探索大數據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學;家國情懷;大數據;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184—02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趨勢,與之相應的是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的改變,對海量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將是大數據時代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家國情懷素養作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具體化,是歷史課程中歷史價值觀教育的根本歸宿。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利用大數據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既是落實歷史課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體現了高中生應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
一、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概述
自古以來,“家國同構”或“家國一體”觀念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與氣質,這一觀念被后世傳承并被融入新的內涵與理解,于是就形成了“家國情懷”的說法。概而言之,“家國情懷”強調個體對共同體的觀念認同與建構,它是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又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1]。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國情懷”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意義。在當代中國,家國情懷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發展。具體到歷史教學而言,家國情懷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與探究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對家國的情感生發、政治關懷、民族觀念、社會責任、文化認同等,并由此產生的人文情懷。家國情懷素養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地體現了歷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從現實來看,“家國情懷素養”作為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被提出并在新課程標準中得以滲透,足以體現其在歷史課程中的重要性[2]。然而,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過于強調教材而忽略了對歷史的宏觀把握與生活聯系,不少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碎片化傾向嚴重,他們較少關心國家命運及民族未來,對國情及傳統文化的了解僅限于教科書。這就導致在歷史學習與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功利主義觀念濃厚、國家意識淡薄、政治關注不夠、社會責任缺失等。因此,關注并探討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與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
二、大數據下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
1.創設情境,豐富體驗。歷史是對于過去事件與活動的記錄、研究與詮釋,而情境創設則可以讓歷史變得鮮活起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觸摸歷史細節,豐富情感體驗,促進心靈升華。而大數據下的歷史課堂,其情境的創設素材廣泛,手段多樣,更能體現教學意圖,能夠引導學生在生動豐富的教學情境中自主思考,引發歷史想象,感悟歷史時空,在歷史思考中形成對家國的情感生發。如,在《開創外交新局面》一課教學中,首先,可以“巴黎和會上的屈辱”與“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對比圖片導入,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感受到新舊中國外交地位的變化。然后,在學生初步概括中國外交主要成就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等多種途徑了解中美關系正?;⒅腥战ń坏刃轮袊饨皇穼嵅⑻接懫鋵κ澜绺窬之a生的影響,感受新中國外交的影響力及國際地位的提高。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是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教師可呈現“香港回歸”“兩彈一星”及“南京長江大橋”的組圖,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聯系,探討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的根本原因。這樣,學生的探討交流既是知識的歸納總結,也是對國家發展的思考。
2.挖掘教材,情感啟發。課堂是大數據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主陣地,“互聯網+教材”是學生走進歷史的基本途徑。因此,教師借助互聯網等資源深度挖掘教材,引導學生通過大數據梳理歷史脈絡并建構教材,圍繞教材問題啟發情感,從問題中發現歷史事件及活動背后的規律,使學生在對教材融會貫通的基礎上產生對家國觀念、民族情感、社會責任等的深度體驗。如,在《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教學中,教師以紀錄片《馬戛爾尼訪華》導入新課,讓學生從視頻中感受18世紀末中英兩個帝國的接觸與交流,也是沒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上升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碰撞與交鋒,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相遇。在生動的解說及視頻情境中,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明的巨大魅力并為之自豪,也為中國近代落后的政治制度而深感惋惜。然后,教師讓學生結合問題深入挖掘教材,以“君主專制制度”為線索,按照其形成、發展、加強的思路,對秦漢、唐宋、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進行縱向比較分析。為進一步引導學生加深對教材的“中外對比,古今關聯”特點的把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例,以“民主政治制度”為線索,梳理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形成及發展,將明清的君主專制的加強與同期的西方民主政治及工業革命進行橫向比較,得出結論:盡管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中國在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政治制度的落后導致這種輝煌無法持續。對此,教師繼續設疑啟思:通過比較分析,請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這樣,教師通過大數據來深度挖掘并整合教材,以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探究,使其辯證地理解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兩面性,體會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的必然性,進而對當前的政治制度及中國“和平崛起”產生認同。
3.活動探究,主體感悟。大數據下的高中歷史探究活動更具有多樣性,學生可以借助大數據開展網頁制作、線上辯論、電子手抄報等,促進學生對歷史現象及規律的主體感悟,使其在活動中發現主體探究的方法與路徑,最終獲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認同與內化。如,在《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一課教學中,教師可播放《海絲傳奇——遠銷海外的“中國白”》視頻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古代制瓷業的發達及深遠影響,從中感受中國古代手工業輝煌燦爛的成就。為了實現學生由家國情懷的情感生發到主體感悟,教師可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設計探究性活動:請每位學生選取一件能夠代表中國手工業成就的金屬制品、絲綢、瓷器等,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搜集數據或圖文,為該物品準備一段解說詞,并以《國寶檔案》節目主持人的身份介紹給觀眾。這樣,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中國古代手工業的成就及其原因,從而對中華文明及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與發現。
4.聯系實際,內化素養。聯系實際并內化素養,是大數據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歸宿??v觀歷史,了解古代民族關系有利于當今民族政策的制定,探究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有助于全面地理解當今西方世界,對傳統農業文明史的梳理有助于理解傳統文化及國民性格。如,在《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一課教學中,為了推動學生情感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中國白”遠銷海外,成就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傳奇,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手工業高度發達,而如今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已成為現代中國工業的標簽,大到電視機、電冰箱等,小到牙簽、指甲剪等中國商品行銷海外,擺滿了歐美等國家的超市貨架,但中國并不滿足于此,提出了“中國智造2025”的國家戰略,請學生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對上述材料中的工業現象加以解釋。為了引導學生利用大數據落實并內化自身的家國情懷素養,教師還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請學生結合中國古代手工業成就取得的原因,為當代的“中國智造2025”國家戰略建言獻策,列舉促進現代工業發展的條件。這樣,通過古今聯系,將中國手工業及工業的發展放在歷史長河中對比,學生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思考國家的發展及民族的命運,更能激發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及報國熱情,培養自身的責任擔當。
總之,基于大數據的高中歷史教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從根本上變革“教”的方式,體現現代歷史課堂應有的深度與廣度,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通過歷史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學”的深刻變革,使其在對歷史學科的自主性建構與開放性探究過程中形成家國情懷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郭菲菲.基于家國情懷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