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娟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生活化理念,根據地理課程主題內容,結合高中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情況,引入豐富多樣的生活化資源,構建創新的生活化地理教學策略。主要策略包括:認識生活資源作用,搜集整理生活資源;創設生活問題情景,激發學習地理興趣;引入實際生活案例,要求學生思考探討;借助高考試題資源,進行生活題目訓練。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落實以上策略,能夠提高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化理念;高中地理;生活資源;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高中地理學科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天氣與氣候,下到海洋洋流活動,大到國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小到個人發展與職業選擇,都或多或少與地理相關。在高考地理中,越來越多地與生活化的內容聯系起來,對于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當重視改進地理教學方式,基于生活化理念創新地理課堂教學,通過運用與高中生認知相關的生活化資源,開展分析生活案例、解決生活問題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各類生活問題。
一、認識生活資源作用,搜集整理生活資源
基于生活化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學,生活資源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基礎,能夠讓學生建立地理與生活的聯系,更好理解地球運動、天氣與氣候變化、經濟與社會活動等,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地理課程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生活資源,建立地理相關的生活資源庫,以便在具體的地理課程教學中運用[1]。
例如,搜集與整理地理相關的生活資源,主要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在線上途徑中,教師可以關注一些地理相關的新媒體賬號,比如“星球研究所”“地球知識局”等,觀看與剪輯《航拍中國》系列、《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視頻,以及利用國家自然資源部數據服務資源等,根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內容,整理相關生活資源。線下積累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旅行中的積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春捂秋凍”等詞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等諺語;在旅行中拍攝各地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探訪農業種植、風土人情等。
二、創設生活問題情景,激發學習地理興趣
基于生活化理念實施高中地理教學,教師可以先根據課程主題與內容,運用提前準備的含有生活資源的課件、生活微視頻等,創設生活問題情景,在美妙的聲音、生動的畫面影響下,吸引學生的目光,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2]。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導入新的課程。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的《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布局》,重點是讓學生認識農業區域的幾大影響因素,掌握不同地域的農業布局,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等。根據這個要求,教師可以先展示祖國各地的農業景觀圖,如新疆吐魯番的大片葡萄園、黑龍江三江平原的萬畝水稻田、山東壽光蔬菜大棚等;接著再展示一段《舌尖上的中國》片段,介紹新疆吐魯番葡萄制作葡萄干的內容;最后再提出問題:為什么不同地區的農作物不同?這些地區具有怎樣的優勢?為何新疆出產我國最甜的葡萄?通過創設這類生活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眼球,引導學生認真觀看、聯系所學與實際生活,再讓學生思考與討論中導入本節課程。
三、引入實際生活案例,要求學生思考探討
高中地理教材中以理論總結為主,引入的具體案例較少。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理論知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解答一些困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引入實際生活案例,講解課程中的相關內容,引出一些思考題和探究任務,要求學生積極思考與探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解答情況,指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總結相關知識點。
例如,學習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地球上的大氣》章節后,為了檢驗學生掌握季風相關知識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案例,結合生活案例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根據已學地理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與探討。首先教師出示318國道示意圖,并為學生講解:318國道是我國的一大景觀長廊,途徑三個階梯和多個省市區;某市學校組織沿318國道的地理研學夏令營活動,要求成員攜帶輕便、實用的旅行用具,帶上墨鏡、遮陽帽與做好防曬措施,帶上厚衣物;這個過程要穿越四川,四川有“巴山夜雨”“蜀犬吠日”“雅安天漏”的說法。然后結合這個生活案例,讓學生分析:學校為何這樣要求?該地區多陰雨天氣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與探討,闡述各自的答案。最后教師再進行點評與總結:318國道經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壓低、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地形崎嶇,消耗體力大,太陽輻射強;本地區河流眾多、水汽充沛,受到西南季風與東南季風影響,且受地形抬升作用影響大。
四、借助高考試題資源,進行生活題目訓練
在當前的高考地理試題中,越來越多引入生活背景資料,增加了更多的生活化試題。因此,基于生活化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學,教師還要借助高考地理試題資源,結合其中生活化問題,先引入讓學生解答,之后進行講解。通過開展生活題目訓練,可以更好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3]。
例如,2020年高考地理全國一卷中,選擇題引入了陜西延安黃土高原地區治溝造地的背景資料,說明與傳統打壩淤地的方式相比,治溝造地具有諸多優勢,能夠實現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問題主要是:治溝造地更加關注什么?治溝造地對當地生產條件的改善更多體現為什么?開展治溝造地的地方可能原因是什么?基于這些問題,教師先讓學生自主分析與解答,之后進行講解。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本地的自然地理風貌,引入生活背景資源,創設類似題目。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科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密切,運用地理知識可以解釋自然現象與生活情景,反過來也可以促進地理學習。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地理課程主題和主要內容,引入豐富的生活資源,將其與課程內容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理論,運用地理理論解答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地理課程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凌彥.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70.
[2]曹徐平.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及應用[J].江西教育:綜合版(C),2016(1):31-32.
[3]劉軍.淺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J].高考,2018(3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