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慶東
摘要:國家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使得諸多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出現在廣大社會群眾的視線當中,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促使著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微課作為時下備受關注的信息技術,它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還能夠有效鍛煉高中生的自主學習技能。本文,將從微課技術的角度出發,簡要探究微課在高中數學自主學習中的作用,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關鍵詞:微課;高中數學;高中生
數學作為高中教學體系的關鍵組成科目之一,其知識內容相較于初中、小學而言存在更大的學習難度。教師于此階段使用傳統板書文字的方式進行授課,不僅難以降低數學知識的學習、理解難度,還容易造就枯燥化的學習氛圍,久而久之,則會影響高中生的學習效率,阻礙高中生學習能力的發展。為了有效改善這一局面,教師更加需要提高對微課技術應用的重視,并充分發揮其獨有的優勢,來提高高中數學的教學效果,并逐步鍛煉高中生相對獨立、自主的學習技能,進而助力高中生數學課業成績的增長。
一、借助微課細化知識講解,降低學習難度
在以往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多依賴于課堂時間進行知識講解,但可供教師支配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難以保障在有限的時間內,讓班級全部的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當前的數學知識。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則可以借助微課視頻來輔助授課。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規避時間有限的問題,還可以對學習難度較大的知識內容進行更加深度的剖析,減輕學生學習阻力的同時,促進高中生知識掌握質量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這一課程時,可以將其錄制到微課教學視頻當中。該課程的重點是讓高中生理解向量加減法的定義,掌握三角形法則與平行四邊形法則的運用。因此,在錄制視頻時教師可以從定義進行切入,首先闡釋其含義與概念。而后,可以將向量運算與學生熟悉的數的運算進行類比,以此幫助學生掌握向量加減運算的技巧。在視頻的末尾,教師還可以設置少量的鞏固題目,借此來強化高中生對當前知識的掌握。教師在錄制微課視頻時應盡可能做到巨細無遺,最大程度降低數學知識抽象性、復雜性的同時,逐步提高高中生對其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二、借助微課強化課后鞏固,強化學習掌握
完整的教學體系由課前導入、課中講解、課后鞏固三部分構成,但由于部分教師教學理念較為傳統,工作重心大多放在導入與講解部分,對于課后鞏固的重視稍有不足,在布置課后任務時也多采取習題演練的形式進行。這一方式不僅會為學生帶來巨大的課后學習壓力,甚至還會使其產生較強的學習倦怠感。對此,教師同樣可以聯動微課視頻,將復習的內容錄制到視頻當中,以二次講解、二次分析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借此強化高中生對當前數學知識的掌握。
例如,教師在教學“隨機事件的概率”這一課程時,可以將課后鞏固的任務交給“微課視頻”。該課程的重點是讓高中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與隨機事件的概念,知曉頻率與概率的區別和聯系。因此,教師在錄制鞏固視頻時,可以預先設置一個概念框架,在其中整體展示當前課程全部元素的定義。而后,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融合,通過生活情景分析的方式,引發高中生的思考。這一過程,既能夠深化高中生對當前數學知識的感悟,還能夠讓高中生掌握現階段理論內容的應用技巧。教師在微課復習視頻當中融合生活元素,不僅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還可以讓高中生對現階段的數學知識形成更為透徹的理解,進而提高高中生的知識掌握程度。
三、借助微課擴大教學范圍,豐富學習內容
數學知識本身就存在極強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教材課本當中所呈現的內容也僅僅只是“數學世界”的冰山一角。教師僅教導高中生教材知識,不僅難以塑造其全面的基礎,甚至還會局限高中生學習的眼界與思維。為了有效打破這一局面,教師則可以利用微課視頻來擴大高中數學的教學范圍,讓高中生可以學習到更為綜合的數學知識,進而幫助學生打造更具全面性的數學功底。
例如,教師在錄制微課視頻時,可以聯動網絡中的優質教學資源。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函數”這一課程相關的知識點時,可以將微課視頻分為兩個部分,其一部分,教師需要對教材知識內容進行細致化的講解,帶領高中生溫顧、復習與之相關的全部內容。其二部分,教師可以挑選其他名校名師上傳到網絡中的教學視頻以及例題講解視頻,以此來豐富高中生對于當前知識內容的掌握,并使其可以更加深入的知曉“三角函數”題目的解答技巧。進而,在微課視頻拓展學習中,不斷提升高中生的數學學習水平,發展高中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技能。
綜上所述,教師借助微課視頻技術輔助數學知識講解,既能夠鍛煉高中生相對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還能夠有效提高高中數學知識講解的效率與質量,促進高中生全面基礎、發散思維塑造的同時,推動高中數學現代化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有花.基于高中數學概念微課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探索[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02):133-134.
[2]魏常菊.淺談高中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J].高考,2019(31):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