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真
摘要:《指南》指出: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教育內容的組織應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注重幼兒感官感受,讓幼兒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幼兒感知,激發幼兒興趣,開發幼兒思維。 在大班主題活動《買賣小高手》中幼兒對貨幣交易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們選擇將主題課程“活化”。
關鍵詞:主題課程;游戲活動;區域游戲;主題游戲;延遲滿足
一、買賣活動主題誕生
班里有的孩子的口袋里經常裝著一些零錢,一元的、五角的等。他們時不時的拿出來擺弄,或向同伴炫耀:“我有‘很多’錢!”。“這是我陪媽媽去超市買東西,收銀員阿姨找給我的零錢”,“這是我奶奶買菜找的零錢”……在孩子們心里,他們渴望自己能成為像爸爸、媽媽那樣的“大人”,想做一些“大人”們才能做的事情。在他們看來,自如地運用錢幣買東西就是“大人”們特有的權力,而孩子們對錢幣的了解只局限在它是可以買東西的,對于它的價值、與物品之間的聯系卻是模糊的。基于這種原因,經由班級幼兒討論,我們確定了“買賣”這個主題。
二、情境創設,讓“買賣”活起來,變得有價值
《指南》明確指出,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教育內容的組織應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注重幼兒感官感受,讓幼兒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幼兒感知,激發幼兒興趣,開發幼兒思維。在大班主題活動《買賣小高手》中幼兒對貨幣交易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們選擇將主題課程“活化”。案例一:班級小銀行的設立
(一)買賣活動中的游戲幣怎么來
“買賣”活動初期,根據幼兒已有經驗,認識并設計了不同幣值的游戲幣,有1、2、5、10的面值。在了解孩子對于游戲幣的基本認識之后,我們給每位幼兒存入了同等的“基金”。
下午區角游戲時間,媛媛拿著畫筆在美工區進行精美繪畫制作自己的基金,小雨看見后就找我幫忙,“媛媛這樣做他的基金就變得比我們多了”“那怎樣解決呢?”幼兒們開始了第一次關于游戲幣的討論。
琳琳:“不能這樣做,畫畫的紙和我們的游戲幣紙張要不一樣”
文文:“我們的游戲幣應該有個標記,人民幣不是都有防偽標記嗎?”
歡歡:“可是小朋友都能畫出來啊,還是不起作用。”
俊俊:“我們班上不是有印章嗎?可以蓋個印章嘛”
涵涵:“對,有一個上面寫的大二班,我們就用那個吧。”
大家舉手表決,最終大家都同意用那個“獨一無二”的大二班印章作為防偽標記。
(二)游戲幣的存放點
下午戶外游戲時間,凡凡哭著跑過來告訴我,他的“基金”不見了。得知這一消息,班上的幼兒開始相互出主意幫助凡凡,到他以前去過的地方,在游戲墊下面,甚至詢問在操場上的老師及幼兒,終于,他們在凡凡曾經玩過的輪胎下面找到了他的“基金”。幼兒開始犯愁了,這么重要的基金應該放在哪里呢?大家在操場上進行了第二次次關于游戲幣放置問題的討論。
涵涵:“我看到我的媽媽專門有一個錢包,錢整整齊齊的放在錢包里的。”
老師:“錢包放在哪里呢?”
焦焦:“我們可以裝在身上。”
琳琳:“不行,不行,我的衣服沒有包包,我拿到手上就不能玩啦”
鑫鑫:“那我們就固定在墻上吧,像作業袋一樣”
鑫鑫的這個辦法開始在班級實施,每個人有了自己的賬戶,班級銀行初步呈現。
(三)游戲幣如何得來,變得有價值
獎勵是幼兒園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管理策略,為激發幼兒主動調整自身行為的動機和行動。讓幼兒自發了解到每個賬戶上存的不只是具有購買能力的錢幣,更是大家平時的文明禮儀行為。幼兒討論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獲得獎票:禮貌用語、關心同學、進餐、午睡、保護環境等。獎票經過收集和兌換成“游戲幣”。科學合理的獎勵策略使用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良好人格的形成。
三、利用“買賣”活動使區角游戲生活化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3-6歲兒童發展指南》指出,利用生活機會和角色游戲,幫助幼兒了解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社會服務機構及其工作,體會這些機構給大家帶來的便利和提供服務,懂得尊重工作人員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一)初步了解錢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意義,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案例:社會實踐活動——逛超市。
活動前期開展10元購買計劃。幼兒在園自制購物清單,因幼兒對商品價格不了解,個別幼兒出現了較為離譜的擬定計劃,比如買一臺電視機只需要5元,買支鉛筆需要10元等。根據此次計劃,我們組織幼兒開展了逛超市,自己拿錢去嘗試對于他們來說真正意義的購物。
經由大家商討,每位幼兒自備10元人民幣,進行本次購物活動。幼兒們自由組合,分成三個購物小組,根據本組已制定的購物計劃進行活動。在超市里,他們很興奮,拿著紅色購物筐,穿梭在貨架之間,認真挑選商品,“這個薯片我有計劃,我想買”“不行,你看你計劃的只要1元,結果需要5元,太貴了”“找到啦,鉛筆盒原來在這里”“小聲一點,我們輕聲交流”......孩子們按照自己的計劃選購了商品,在付款時,遇到了商品過多而錢不夠的情況,孩子們只能跟收銀員協商,去掉了一些實際情況與預想有出入的商品。
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提供豐富的學習環境和機會,鼓勵兒童區思考、去推理和解決問題。在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中,幼兒習得的真實的買賣的經驗將為區角游戲超市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買賣”活動促進區與區之間的互動,幼兒與其他角色的互動
區域活動一直受傳統“不能隨意串區”的意識支配,各個區之間相對獨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培養得以提高,教師應當在幼兒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環境的影響,著力培養和加強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以“小超市”為例:選擇在此游戲的幼兒幾乎都是拿著購物車閑逛,至于東西買來干什么,根本沒有打算。有了“買賣”活動的前期經驗及游戲幣的支撐,孩子們自主的開始了區域之間的互動,廚房里的菜用完了趕緊去超市買一斤,娃娃家的沒有奶粉了趕緊去超市買一聽回來,銀行里的工作人員也嚷開了:“你們怎么不來取錢?買東西不都是要用到錢嗎?”大家恍然大悟,趕緊上銀行排隊取錢。“小超市”的經理定期清理需要添補的材料供大家采買。現在看來,整個角色區就是一個小社會呢!
四、取得的成果
(一)幼兒的改變
1.由“買賣”游戲帶動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
區域角色游戲是幼兒的本體性游戲,幼兒在游戲過程中,
在語言、動作和情感等方面的獲得綜合性發展。角色游戲水平是指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社會交往和認知水平的高低。角色游戲水平不僅能反映出該年齡階段幼兒游戲的總體水平,也能夠間接地反映出教師指導幼兒游戲的水平。大班幼兒在游戲中角色意識較強,有了角色的歸屬感,他們首先會找到一個角色,然后依托這個角色做想做的事。“買賣”活動中的游戲幣正好作為媒介,提高了孩子游戲的主動性和目的性。
2.“買賣”活動帶動幼兒各項能力飛速發展
活動中游戲幣的使用達成了“延遲滿足”的教育目的。通過“游戲幣”的方式,孩子們直觀地了解到了銀行的一些基本常識和理論意識。孩子有了心中想購買的目標,知道要想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要靠自己平時的積累,延遲了孩子的滿足。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才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已的情緒,將來也能抵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感,權衡怎樣做才能使自己取得更大的好處, 并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
通過“買賣”游戲,大大促進了幼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維果斯基指出:游戲創造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總是超出他們的實際年齡,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游戲就好像是放大鏡的焦點,凝聚和孕育著發展的所有趨向。通過“買賣”游戲,紙幣在角色中的使用,促使了幼兒與其他角色間的互動,在游戲中激發了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提高了幼兒的數學能力。通過存儲、兌換和紙幣在區域活動中的使用,培養了孩子的統計、比較、計算、前書寫等能力,也培養了孩子的理財意識,數學運用在生活化的區域游戲中得以提升。
(二)教師對區域游戲中的社會性游戲有了重新的認識
《指南》中提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買賣游戲中,通過對游戲幣的深層開展,教師們也更加理解了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挖掘生活中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感知、操作和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買賣”游戲既隱含各領域的目標,又能根據孩子的興趣開展,將生活和游戲緊密結合在一起,教師對游戲的指導也更加輕松有趣。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早期教育,2013:242-264
[2]朱文娟.教師在幼兒角色游戲中的指導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144
[3]丁海東.幼兒園游戲與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教基[2001]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