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奕





【摘要】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學模式的選擇應該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而定,不必拘泥于某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更為重要的是,要依據各種閱讀技能的培養方式和閱讀策略的呈現方式,以及具體能力的培養方式進行選擇。本文結合課例,闡述如何運用CROWD提問原則,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課中設計有效的閱讀活動,實現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融合統一。
【關鍵詞】CROWD提問原則;小學英語繪本教學;思維品質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大力推進繪本閱讀教學,其重要性在全民閱讀,提高閱讀素養的時代背景下不言而喻。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的發展需要英語教師的科學指導。因此,如何建立科學的閱讀指導方法,給學生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借鑒了英語為母語國家的閱讀教學模式。但是,我們不能一律“拿來主義”,依葫蘆畫瓢照搬到英語課堂。而要根據我國學生學習情境不同,缺乏英語學習的語境等情況去考慮如何建立適合我國學生的閱讀指導方法。
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筆者借鑒并嘗試使用了“CROWD提問原則”這一閱讀教學指導方法,發現其對于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思維和邏輯思維,提高學生思維參與的積極性有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CROWD提問原則是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推薦的精讀方式,CROWD分別代表Completion Prompts(完成內容的提問)、Recall Questions(幫助回憶的提問)、Open-Ended Questions(開放式的提問)、WH-Questions(特殊問句提示)和Distance Questions(延伸式提問)。下面,筆者結合繪本素材,就“CROWD提問原則”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Completion Prompts(完成內容的提問)
Completion Prompts這一提問原則,是鼓勵學生幫忙完成整個句子或者故事內容的提問。像是故意不把句子說完整一樣,鼓勵學生接下去把句子說完。重復幾次之后,學生可能就會理解教師的意圖,或者了解語言結構的知識,并且自然而然地猜測出繪本后面將會出現的句式,使課堂成為一種互動默契。這種策略在“故事中有重復出現的字詞”和“有圖片作為輔助理解”的閱讀材料上,效果最好。例如,Eric Carle的繪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如圖1)中比較明顯之處就是句型簡單、重復率高,且充滿韻律,朗朗上口。全篇都是一問一答:…,what do you see? I see a…looking at me.這樣,對話可以是教師問學生答,或者反過來,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在發現語言結構的規律后,即使繪本沒有文字,他們也能根據圖片把文字補充完整。再以A small nail,a big deal(如圖2)這本書為例,第一頁是農夫正在農場工作,我們可以提問:“What else can you see on the farm?”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和思考來回答,從而引出故事里的其它主角:a cow,sheep and hens。Completion Prompts補充內容的提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和使學生勇敢表達,讓他們自發、主動地投入到故事內容中來。這對他們今后的閱讀非常有益。
二、Recall Questions(幫助回憶的提問)
Recall Questions(幫助回憶的提問)多適用于情節豐富的故事繪本或科普類繪本。對學生讀過的內容進行提問,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或記住書中的某些常識性的知識點,從而增強他們的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樣以A small nail, a big deal為例,教師通過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What happened to the roof? What did the cow do? What did the sheep do? What did the hens do? 幫助學生整理出The roof came down and hit the cow. The cow broke into the sheep's house. The sheep rushed into the hen's house and crushed all the eggs. The hens ran into the cabbage field. So did the sheep and the cow.整個事件的發展鏈條,并且以讀圖的形式板書出來(如圖3)。等到學生表演繪本的時候,學生就能夠比較自然地把這個故事情節生動地再現出來。
三、Open-Ended Questions(開放式的提問)
Open-Ended Questions(開放式的提問)是向學生提問與繪本內容有關的“開放式問題”。所謂開放式問題,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目的是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大膽發揮想象力。這一類問題可以將重點放在繪本的封面或書中的圖畫上。對畫面信息豐富的繪本來說,這是最佳提問方式。它可以訓練并提高學生主動思維和邏輯思維,同時引導他們對細節的關注,對該文本產生期待和閱讀興趣。以繪本A triangular egg and yellow milk(如圖4)為例,其封面并沒有透露文本內容過多的確切信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封面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如,Why is the egg triangular? Did you ever drink the yellow milk? Is there any eggs other shapes? Do you like the yellow milk? Why?等等。再如繪本Diary of a worm(圖5)中,可以針對圖片提問:Why does the worm help earth breathe? Why does his dad like eating the newspaper? 等,引發學生對圖片內容進行蚯蚓生活習性的思考和關注,從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促進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WH-Questions(特殊問句提示)
WH-Questions(特殊問句提示)主要是針對構成故事內容的幾大元素進行提問:What(是什么),Who(是誰),Where(在哪里),When(什么時候),Why(為什么)。即故事主角是什么,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故事發生的原因,等等。它主要的作用是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梳理故事的邏輯框架。學生養成了閱讀時梳理幾大要素的習慣,對于他們的寫作也是很有幫助的。繪本故事The school trip中,故事脈絡分明。在該故事的開頭,教師提出問題:What did Tom do last week? Where did they go? Who went there together? 讓學生回答。那么,文中“What,When,Where,Who”幾大要素已經清晰可見了。當學生繼續帶著疑問深入理解故事,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時候,整個故事的脈絡及人物角色就十分清晰了。在后面針對故事內容而開展的活動中,如,表演故事、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學生就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就能有的放矢地大膽進行展示。
五、Distance Questions(延伸式提問)
Distance Questions(延伸式提問)是幫助學生將書中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經驗聯系起來,為學生搭建起一座連接書本與現實世界的“橋梁”。它不是知識性的問題,更多是經驗性的問題,或者是啟發思考的問題。所以,教師應少提知識性的問題,多提經驗性問題。延伸式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A small nail, a big deal故事的結尾,農夫看著一系列由一顆小釘子引起的大麻煩,懊惱不已。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繪本結局的延伸式提問:What will the farmer do then? What beginning will you make for the story if you were the author?從而啟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其思維品質。再如,繪本A triangular egg and yellow milk的結尾,只有圖片而沒有文字。學生通過觀察角色的表情、動作等,就能夠給出很多延伸式的提問,如,Were the hen and the cow very angry? How did they feel? What would they do then?等等。為學生提供了留白和創新的廣闊空間,讓學生在讀后創編等活動中做到有跡可循、有感而發,從而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以上是筆者在日常的繪本閱讀教學中,使用CROWD提問原則取得的一點粗淺的經驗。閱讀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以課堂教學目標為依據,同時關注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差異,關注他們的語言基礎和學習風格,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應有的支架。總之,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應該注意是否適合教學內容,是否適應學生,是否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否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篤勤.英語閱讀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王薔,敖娜仁圖雅,羅少茜等.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4]陳則航.英語閱讀教學與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陳紅兵
20015017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