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萍
摘要:本文主要從教師備課、學生預習、課堂教學、課后輔導和課外閱讀五個方面寫了“雙減”之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備課;預習;傾聽;合作;評價
“雙減”政策的出臺,目的是通過加強學校教育,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后作業布置,豐富課后活動內容,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那么,在作業時間和總量減少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下面我就從五個方面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認真備課
備課是教學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教師為實現高質量課堂教學而進行的全方位準備,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備課后作業。
1.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更新教學理念,明白減負并不是單純地削減作業數量,關鍵是如何在“減負”的同時提高質效;要認真鉆研教材,正確把握教材意圖,處理好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三者間的關系;品出教材的內涵、悟出教材的精髓,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2.所有課程都是圍繞學生而展開的,那么了解學生、走近學生毫無疑問是很重要的。備課時教師要了解班級每個學生的情況,了解其心理、興趣和認知水平,盡可能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方能胸有成竹、因材施教。
3.教師備課時要弄清作業的訓練意圖、廣度與深度、格式要求、指導方式及完成作業的大致時長。精心挑選適宜的作業內容,圍繞差異教育分層布置。讓作業總量和時間做減法,作業質量做加法,才能有針對性地調控和把握課堂。
還提倡集體備課,對于綱要性的內容需要集體學習、理清知識結構。同時能依據各班的實際情況,修改教案,有指向地對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訓練。
二、學生充分預習
有效的預習有助于培養小學生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提升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有效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全面的了解,能發現不理解的問題,從而在課堂聽講的時候更有目的性;上課的時候,老師相當于做了一次復習指導,讓其知識更鞏固。
布置學生預習,教師可以設計“導學單”,給學生提供重點思考方向,讓學生在課前靠自己的知識儲備“先學”。如自學生字詞,了解作者和相關背景、關注相關練習、借助工具書和網絡資源搜集與文本有關的資料,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三、營造高效課堂
“雙減”是一次教育的重大革命,而一切教育改革的落腳點都在課堂,課堂是教學活動之主陣地,通過課堂轉變以提升教學效果,乃當務之急。
1.以生為本
課堂必須以生為主,以學生為根本的價值取向。以學生的感受、
體驗和成長作為最基本的準則。重視差異性教學和個別化指導。教師的設問、提問,最后的點評、解答,要形成照應,對學生的質疑要支持、要肯定、要鼓勵;引領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學生通過深度探究,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2.學會傾聽
課堂傾聽包含著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信息的傳遞,是課堂學習的盟友。老師傾聽學生發言,不急于插嘴、打斷、評價。應啟發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探索,幫助學生越過學習障礙;課堂中,學生只有認真專注地去傾聽,才能明白老師上課的重點,抓住了重心,才能準確回答老師的提問,理解題意,才能對老師和同伴的語言進行思考、判斷和整理。美國學者丹尼斯認為“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人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傾聽來進行的”。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理解掌握知識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條件之一。
3.合作學習
蕭伯納有句名言:“兩個人,每人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仍是每人一個蘋果;兩個人,每人有一種思想,交換一下,每人就有兩種思想”。這句話道出了我國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新理念---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按成績高低、性格差異進行合理搭配,在小組學習中齊讀齊背、你問我答、互對答案、相互補充、你追我趕,在有限的時間內,調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發揮自己的個性長處,樹立信心、強化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4.共情性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評價,教師應用熱切的期望來觀察、關注、理解、包容、接納和欣賞學生,肯定學生的潛能,支持和推動學生的成長。評價標準不再是僅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也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自由地發揮想象力、思辨力和動手能力,允許存在錯誤的觀念、知識,讓每個孩子都能摘到教育的果子吃!
5.老師要有樂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墻;教師不理解兒童,兒童也不理解教師。”面對枯燥的知識,教師幽默的語言,無疑會成為師生互動的潤滑劑。如果我們的教學平淡如水、味同嚼蠟,只是僵化的流程,學生就沒有興趣參與,課堂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優化課后作業
“雙減”之下,作業應該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和平臺,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全程發展、可持續性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作業的布置應體現因材施教的彈性化原則、培養興趣的人文化原則、學以致用的實效性原則。作業內容可分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和創造型作業。如此分層可以使每個孩子都獲得真實的語文學習興趣,有效達到“減負不減效,作業來增效。作業類型需多樣化:如傾聽類、觀察類、背誦類、閱讀類、繪畫類、辯論類、積累類、實踐類等。但不管怎么創新,任何一種語文作業,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幫助每一個孩子尋找到可以盡情施展才能的地方。
當然教師要檢查作業收交情況,及時追收未交作業,及時批閱并糾錯。
五、加強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人文底蘊,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語文課標》明確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如果沒有海量的閱讀支撐,到了初中、高中只會餓死天賦,制造短命高分,造成后勁不足。
參考文獻:
[1]張東波,趙守輝,劉永兵. 新加坡華文課堂的教師提問與師生互動.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3)
[2]李芳.以深度學習為基,構建高效課堂之廈——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J].試題與研究,2021(20):5-6.
[3]梁國立,SHARPE T L.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概況、問題與設想[J].教育科學研究,2006(12):10-14.
244550170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