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
摘 要:在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模式中,企業與學校處于同等地位,雙方要共同進行專業技能教學,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和就業實習培訓。要充分發揮企業與學校的優勢,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全過程、全方位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營造積極的育人環境,推進落實校企育人新目標。
關鍵詞: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 雙主體育人模式
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要求逐步從單一操作技能向學科交叉復合應用型技能轉變。作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技工院校,應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從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出發,采用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的模式,學校和企業同為育人主體,提高師資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滿足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結合技工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此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要將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工作做到實處,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從道德品質、職業意識、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等方面進行培養。
一是遵循學生個性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學生在結束初、高中純粹的知識學習后,進入技工學校開啟了技術型、應用型等新的學習模式,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體現職業特點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過程中,首先要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規律,結合企業的崗位要求,通過企業標準滲透、典型工匠示范、現場崗位實踐等方式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熱愛自己的崗位,嘗試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與工、產與教”相互融合的成長環境中。
二是立足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技能人才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抓手,以校企雙主體育人為基礎,充分發揮企業與學校兩者的人才培養優勢,深化教師、教法、教材的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專業技能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決定學生能否在企業立足的重要標準,而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與動手訓練才行。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到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過程中,學生通過企業實踐,了解行業現狀,帶著任務學習,隨學隨干,在實踐中查找問題,再通過企業師傅、任課教師的講解進行集中學習和強化訓練。
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在生產實踐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提高綜合職業能力。
二、堅持“理實結合、產教融合”的基本原則
現階段,很多技工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基于傳統的專業和行業需求,如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多是從機械設計和制造知識講解等方面進行教學,偏重理論教學,缺乏企業產品生產的案例,缺乏生產過程的應用場景。在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中,專業理論和企業生產的結合,是將學習和工作結合,是學生與企業相互融合、學習與工作對接的過程,那么在校企合作雙主體教學開展過程中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知識層面,專業理論與實踐生產相結合
通過對企業、技工院校及學生群體的調研,從而了解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需要設置哪些課程內容、采用何種教學模式,以突出應用性為導向,專業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推進多學科形成合力。要構建專業交叉互補的課程體系,以多學科、跨專業課程來開展教學。人才培養需滿足行業生產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專業間優勢互補,課程間相互支持,從而提高技能人才的實踐能力。
(二)在實踐層面,學校教學與企業教學相結合
將校企資源進行整合,學校出場地、師資,企業出設備和技術,學校作為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可根據企業需求從人才培養的源頭改善產業工人的知識技能結構。通過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將企業的能工巧匠引入課堂,參與生產性實訓教學,讓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使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三)在道德品質層面,素養與技能有機結合
高素質技能人才是高素質、高技能并舉、雙核心的結合體,在進行校企合作雙主體教育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素質教育的導向,以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以企業的工作任務為載體,深入挖掘雙主體各自的優勢,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專業技能雙提升,讓學生會做事、更會做人,會學習、更會工作。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培養具有鮮明的行業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質量意識、愛崗敬業意識、創新責任意識等職業素質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轉化為職業意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進一步內化為學生的職業操守,從而幫助學生改變思維模式。
需要強調的是,如今的技工教育雖然側重技能教學,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不是純粹的以生產代替學習、以企業代替學校的教育,“產”的前提是必須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生需要在理論的指引下學習技能,在知識的儲備中提高技能,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通過動手實踐理解知識,將技能轉化為自身技術。
因此,在雙主體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系統的專業理論課程是必不可少的,必須保證其系統性和完整性,并且保留純理論的授課方式,可通過階段性開課、層次性拆分知識點的方式開展教學,通過教學方法的調整提高教學質量,盡量規避教師、教學對設施設備的過分依賴。
三、健全“企業、學校、學生共贏”的合作機制
深化產教融合,這不僅要求技工院校既要承擔起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任,還要將學校的教學成果和地區產業緊密配合、將教學成果和技術革新成果緊密結合,推進技術技能、創新研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地區產業升級轉型,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即建設能相互匹配的融“產、教、研、賽、培”于一體的產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學合作機制。
校企合作的雙主體育人模式源于產學合作,秉承了產學合作與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學校的專業技術教育與企業的實踐教育共為教育主體。早在19世紀,德國就已推出以“學徒制”為代表的雙元制教育模式,為產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嫻熟、職業素養高的技術工人。
近年來,校企合作的雙主體教育在我國也得到快速發展,學校和企業合作營造教育教學環境,分析專業教學任務,梳理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務,學生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將學習、就業貫通,在將教學、實踐充分融合的同時,為企業、為社會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培訓費用。
校企合作雙方共同培養人才可實現學生學習與就業的無縫對接,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能力同步得到提高,也為學校教師提供了與行業企業密切接觸、及時獲取行業發展需求、開展教學改革的平臺,為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提供了機遇。為充分激活三方的內在動力,扎實推進校企雙主體教學,需從校企雙方資源共通、教學內容與崗位職責的對應等多個方面入手,共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明確需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通過廣泛的企業調研和分析,明確學校和企業兩個教學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建立健全合作育人的組織實施和監督考核機制,建立長效的合作保障機制,強化雙主體的共同參與、實施與管理。學校、企業、社會全員參與,全過程跟蹤,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二)整合資源,確保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長效運行
建立校企雙方在設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資源共享機制,明確學校教育和企業培養的優勢和短板,確保學校和企業在雙主體育人過程中能夠共享資源、共擔責任、共享成果,進而實現社會、企業和學校的多方共贏,從而保證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模式能夠長期有效運行。
(三)融合文化,發揮企業文化的育人指引功能
為了讓學生能夠順利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需要充分發揮雙主體育人中企業的育人作用,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學校、企業間構建教師、學生、企業工程師的思政教育學習隊伍,突出以企業文化為主導的育人指引功能,從思想上、認識上推動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工作落到實處。
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招生計劃,為企業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在一體化課程上,整合企業與學校的相關資源,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組隊參與實訓環境的建設和技能教學;在學生日常行為養成上,引入企業文化,打造企業技術技能文化長廊,全天候培育學生品質。
通過企業與學校的深度融合,共同完成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曾琦斐.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雙主體育人的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2).(作者單位:青島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