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我國現今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并且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漸被應用于各個領域,其中就包括教育行業。在眾多先進的科學技術中,微課的應用程度最深。微課和其他科學技術相比,與教學的相適應最強,并且可以在眾多教學階段發揮極大的作用。高中數學本身的難度就相對較高,這種情況下,微課的應用就十分重要。本文深入研究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策略,從微課概述入手,詳細闡述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具體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學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教學;微課;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在現今互聯網技術的背景下,互聯網技術逐漸滲透到眾多行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促使各個行業呈現信息化的特點,并且在融合互聯網技術之后,各個行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動力。互聯網技術的高智能性以及高集成化為各個行業的發展提供極大的便利。教育行業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嘗試性使用信息技術,并且初見成效。微課是眾多教師最常使用的信息技術,微課將相對核心的知識點進行了凝練,并且通過有趣的方式進行呈現,在使用的時候可以更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學效果提升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質量也所有提高。高中數學知識本身就晦澀難懂,合理運用微課可以簡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一些知識點,基于此,深入研究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策略具有極高現實意義。
一、微課概述
微課本身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具體表現為擁有非常明確的指向以及主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用最少的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將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有效解決。微視頻本身是較為獨立的結構,主要是對某個難點問題進行講解[1]。每個微視頻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常常是圍繞著某個知識體系而展開,呈現出良好的直觀性與交互性。雖然與其他科目相比較視頻時間相對較長,但也會控制在10分鐘之內。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具體策略
(一)利用微課開展課前預習
高中數學知識的難度相對較高,大多數數學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存在一定的困難,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更高的課堂效率,在實際授課之前高中數學教師要倡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可以對課程內容有簡單的了解,并且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進行相應的記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記錄的問題針對性地向教師提問。一般情況下,高中數學教師會倡導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但是大多數學生學東西自主性相對較差,并不會按照教師要求進行課前預習,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學環節都難以開展。教師利用微課開展課前預習可以極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預習積極性,微課整個視頻的時間都相對較短,并且是對眾多核心知識點的凝練,學生只需要花費極短的時間就能了解課程的核心內容,并且微課是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學生可以自己控制觀看進度,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顯著提升預習質量。例如在《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制作精良的微課更為直觀地闡述三者的位置關系,并且配有詳細的解說,幫助學生更高質量、高效地完成課前預習。
(二)通過微課創設有效教學環境
高中數學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差,在理解某些數學知識的時候就存在極大的難度,例如空間幾何的知識,學生思維能力較強才能根據已有的知識構建空間框架,進而最終得到正確答案。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創設有效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構建相對立體的空間架構,學生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也能在教師的帶動下逐漸找到答案[2]。例如在《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一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微課視頻動態化的根據每條已知條件搭建相應的空間架構,學生也可以直觀的查看空間機構,解題也會更加方便。微課在構建立體教學環境的時候,學生自己的代入感也相對較強,學生在微課內容的引導下想象力和空間感都得到明顯的增強,并且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沉浸感相對較強,整體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結束語
在現今的教學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開始主動運用微課,以期通過微課打造現代化教學模式。微課在許多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都發揮極大的作用,然而部分教師對微課的運用仍舊存在明顯的不足,許多教師都存在形式化運用的情況,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微課的作用,本文經過系統化地研究探究微課的運用價值以及具體運用策略,提出的利相關策略包括微課開展課堂預習以及通過微課創設有效教學環境。微課與高中數學的相適性極強,高中數學教師要注重微課的應用,并且通過相應的策略提高運用科學性,讓微課技術更好的與高中數學教學融合在一起,加快教學改革的同時,顯著提升高中數學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核心知識點,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狀態相對積極,實際的教學效果就會相對理想。
參考文獻
[1]史永平.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智力,2021(21):77-78.
[2]何玉勤.小學語文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0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