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家宇
摘要:在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中,小學數學教學的觀念、教學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強調了對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由于數學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實踐性等特性,致使一些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感到吃力、困難、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使他們缺乏了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缺乏了對數學的興趣。為此,應加大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力度,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特點、興趣和現實情況,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本文著重從提高小學數學的自主性出發,探討提高小學教育學生的自主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數學教學
在新一輪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在課堂上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加教學活動,并在此期間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主性。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傳統教學的理念、模式不適用于當前的教學發展,根據課本內容照本宣科,知識范圍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這種機械化的學習方式容易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排斥心理,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往教學是以“教”為主,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教師不僅要注重“教”的技能,更要注重“學”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學任務,設置好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沉浸在自主學習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自主探索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習總結,有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對知識產生疑問,能夠帶著問題去聽課,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有助于為學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主要以基礎性為主,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小學生想要學好數學,一方面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另一方面是學習基礎的牢固性。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多元化教學情境,通過多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一個知識點展開多方面知識的聯系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消除對數學學習的恐懼心理,在學習數學知識中獲取新鮮感和趣味性,掌握好學習的正確方法,打好基礎,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能及核心素養。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教學方式,構建自主學習的環境
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保守,難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更習慣于“一言堂”的授課模式,導致班級中的學習氛圍不夠濃厚,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授知識,而學生的注意力卻不夠集中,課堂互動的次數較少,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習氛圍,缺乏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期間,教師應當轉變傳統老舊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性格特點等因素全面分析,創設多樣化、立體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精神狀態、學習興趣都能得到有效的激發,不斷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教師應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擁有主動權和話語權,在課堂上進行輕松、自由、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更多條件,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品質。
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需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思考、善于分析,并能夠有理有據地提出疑問,邊學習、邊探索,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當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內外知識,將所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重視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自主學習等各方面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
(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而言,一成不變的枯燥、乏味的教學,容易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以及負面情緒,那么就要找準切入點,興趣是開啟學習的大門。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手段,通過教學內容與學生性格特征等方面的結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課堂上能夠自覺、自愿地積極參與其中,投入更好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變換角色,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關注度,只要能夠讓學生進行安靜的思考,再加上興趣的指引,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二年級的《時、分、秒的認識》這節課的知識點時,要知道時、分、秒知識的學習比較抽象,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知識很難理解,需要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能夠認識時間單位——時、分,了解1時=60分,可以正確讀寫出時間。為了能夠讓學生盡快投入學習之中,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進行興趣引導,以“猜謎語”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出謎語,如,“長長三兄弟,身高各不一,三人比賽跑,你猜誰第一?”學生陷入沉思中,當學生說出答案是時鐘的那一刻,教師能感受到學生的熱情和成就感。這時,教師需要趁熱打鐵繼續提出一些趣味問題,讓學生動手畫出來,并讓學生自主思考,這三個兄弟是如何賽跑、怎樣獲得勝利的。整堂課下來,學生的熱情飽滿度很高,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和討論,對所學知識進行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學習上增強了自信心,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貼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引入生活、興趣等多方面元素,結合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盡情交流、暢談,鍛煉學生的手腦協調能力、應變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參考文獻:
[1]李雪峰,宮莉.促進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手冊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10):81.
[2]楊占英.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法初探[J].家長,2021(26):26-27.
廉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號2021LJYB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