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群群
摘要:如何將教育與生命聯系在一起,因為人類生命的存在,對教育、生活持有最基本的需求。通過教育,實現生命的不斷升華和延續,將情感、認知等基本能力看成是完善生命、提高生存價值的手段,從而通過教育提升生命的質量。隨著國家教育質量的不斷優化,學者們將教育的整個過程看成是一段生命的旅程,從最初的基礎教育,到重難點知識的教學,到融合素質教育、應用能力教育等,教育在不斷升華,類似生命自由的生長。優化教學質量,完成教育的生命歷程,改革教學方法,重視課堂師生互動,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促進人與教育的共同發展,讓教育的整個過程變得生命化。
關鍵詞:生命化;教育理念;小學語文;課堂互動
引言:
教育不僅需要科技,還需要人文內涵,需要人去賦予教育使命。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課堂教學只是傳遞知識的場所,對人的需求不夠重視,更忽視了人文關懷和人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轉變。一段完整的生命,需要靈魂與信仰來襯托。機器化的、標準化的教育,是對生命血肉的褻瀆,這是教育的危機,更是時代的危機。生命化的教育,將教育擬人化,目的是為了讓教育者明白,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是方法和素質的傳遞,因為教育會陪伴一個人終身,它跟隨我們生命的軌跡,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提出生命化教學理念,是實現教育改革、 教學方法創新的基礎,作為教師,也要用生命的歷程和未來的發展來看待教育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體現在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增強語文教育的實用性,遵守語文和漢語教學本身的規律上。漢語課程的人文內涵非常豐富,對人們的精神境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言是一門實踐課程。母語教育和外語教育根本不同。母語教育有其基礎,背景和資源,這是母語教育的獨特條件。因此,學習母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它不是通過傳授知識來揭示規則,而是通過在許多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中感知。正確把握漢語教育的特點,也體現在遵循漢語規律和漢語自身規律上。例如,有必要利用語言的強烈情感色彩,注意語言意識的培養,增強感知和情感體驗,并利用豐富的語言和文化優勢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并增加文化儲備。簡而言之,漢語教學應進行結構調整,注重實踐,積累和訓練,不斷提高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反復實踐,全面提高漢語素質。
二、淺析師生互動模式下小學語文課堂生命化教育理念
1.在課堂上提問并加強話語交流
上課時,老師問學生問題,它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但提出問題的前提是老師需要仔細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為了激發學生的回答欲望,我們應該有一種新的提問方式。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積極地進行溝通,組織和碰撞。用語言作為溝通的橋梁,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把握師生之間的微妙關系,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由于課堂討論旨在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當出現問題時,他們需要積極尋找答案。但是,如果學生找不到答案,老師可以從側面提供細致的指導以啟發學生。師生之間的討論產生了語言交流,從而實現了語篇交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課堂討論陷入相對沉默的狀態,則教師需要緩慢思考和發展,并就某些問題進行啟發式交流。
2.打破傳統教學觀念,創造生活情境
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教師需要不斷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生活現實緊密聯系,在課堂上創造生活情境,反映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生活經歷,從中思考問題。從學生生活的角度出發,傳授理論知識。同時,將常識變為現實。特別是在某些偏遠地區,有些情況下學生已經掌握了理論知識,但不知道如何應用。老師的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因此,他們仍然更加注重教學成果,忽視了能力的培養。而父母的觀念相對落后,更加注重績效的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室中創造生活情境,并有效地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可以迅速喚起他們的熱情。在教室里,老師可以組織討論,角色扮演和練習。這些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在教室里扮演角色,分配中文文本的角色,并通過表演感受角色的內在變化,然后可以一起討論這些角色。這個過程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力。
3.有效整合教材和生活資料的內容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有必要將學科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現實聯系起來,引導學生使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并利用漢語知識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鍛煉語文素養。現有的教科書在編撰過程中不斷地融入現實生活中,并根據在校生的特點,更適合學生的應用,對生活場景的關注也越來越大。但是,由于教材的編寫必須確保應用的普遍性。因此,如果不能將其應用到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和某些偏遠地區,則生活差異很大,接觸的事物不同,觀念也不同。生活條件要求教師學習教科書的編寫,并將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結語
小學語文課堂中師生互動是提高新時期語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語文課堂中師生互動應著眼于建議,激發學生的思想,發展學生的思想,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使師生取得成果。由此可見,在總結前人的優秀經驗的基礎上,漢語課堂的互動形式不斷得到改進,以促進語言交流在師生互動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張淼 . 關于 小 學 語文教學 師 生 互 動 中 的 話語溝 通研究[J] . 課外語文, 2015 ( 14 ): 110-110.
[2]朱曉艷 . 淺 談小 學 語文教學 師 生 互 動 中 的 有效話語溝 通[J] . 考試周 刊 , 2017 ( 79 ) :70-70.
[3]甘明 . 小學語文教學 中 師 生 互 動 的 話語溝 通技巧 探討[J] . 求知導刊 , 2017 ( 14 ): 1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