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蘭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課程教學有了新的發展目標,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強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啟發學生自主思考等教學思想備受重視。在這一環境下,優化課堂提問、提高提問效率等話題開始引起高中數學教師的關注,并對其具體的實施策略進行了思考和探究。對此,文章基于新課改背景提出了有效實施課堂提問的策略,以期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數學作為激發高中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對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激發其數學學習動機、提升數學學習效率和質量等有重要意義。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清楚認識到課堂有效提問的重要價值,深入分析教學提問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在尊重班級學生學習需要的基礎上,尋求有效的策略,創新和優化課堂提問方式,從而確保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開展。
一、科學把控課堂,優化提問時機
在合適的時機提出問題,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興趣的重要途徑。因此,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效率的提高,需要高中數學教師切實了解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科學把控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學導入、教學實施等各個環節,及時抓住課堂提問的時機,有效激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興趣。
舉例來講,在《復數的概念》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合理設置課堂提問,以集中班級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對復數這一數學概念的思考,激發他們學習本課知識內容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復數中i2=-1這一虛數單位的相關定義,聯系負數不能開方這一知識內容,有效創設一個學生日常開方計算練習的情境。例如,“小明是一名高中生,他在期中考試試卷發下來后,發現試卷上老師改錯了一道題,多扣了幾分,去詢問老師卻被告知沒有改錯,這讓他很不解,為什么-1還能被開方呢?不是說負數不能開方嗎?”通過這一與舊知識相矛盾的問題設置情境,班級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興趣將大大增強,他們在接下來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注意力將更加集中,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實施。
二、結合教學需求,設置趣味性問題
高中數學知識的難度大,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難免會出現學習疲勞的情況,影響后續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合理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一步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動力,保障學生以較高的學習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效率的提高,離不開教師設置趣味性的問題。
舉例來講,在《二次函數》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跳大繩”運動,結合二次函數概念,出示具體的圖形,讓學生自主思考和建立二次函數解析式。例如,“平時同學們在跳大繩時,繩甩到最高處時的形狀就像拋物線。那么我們今天就來用二次函數分析和解決跳大繩時的相關問題。正在甩繩的A、B兩名同學拿繩的手間距有4米,C、D兩名同學分別站在距A同學拿繩的手水平距離的1米、2.5米處,繩子到最高處正好甩過他們的頭頂,已知同學C的身高為1.5米,求同學D的身高是多少?”教師在提出這一問題后,可以給學生留足自主思考、建立解析式的時間,在激發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興趣的同時,促進他們自主思考、深入分析和運用二次函數能力的提升。
三、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問題的啟發性
要想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效率,確保其提問的應用價值,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合理設置有啟發性的問題,促進學生深入的自主思考和學習尤為重要。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密切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在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或在數學學習時陷入困境、瓶頸,教師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創新思考、從多角度解題。
例如,在教學《隨機事件與概率》這一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認為生活中的隨機事件都有哪些呢?誰可以舉例說明?”這種問題能夠讓學生進行思考,自主的進行研究。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來了解課本中的數學知識,加強對于知識的鞏固以及利用,讓學生能夠自發的思考問題,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都極具借鑒價值,也能夠在學生的答案中找出一種不同的答案來進行課堂探討,激發了學生的思考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師需進行深入的分析,在聯系學生心理發展實際情況和學習實際需要的基礎上,抓住提問的時機,積極提高課堂提問的趣味性、啟發性、生活性以及層次性等,達到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董志彪,馮園園,孟彩彩,馬登堂. 高中數學美育的學科特征及實現策略[J]. 教學與管理,2021,(33):107-109.
[2]馬可彥. 高中數學青年教師職業認同感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1,(32):41-42.
[3]柳永良. 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活動[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