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平
摘 要 分層教學作為語文寫作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對提高學生寫作興趣、挖掘寫作潛力、增強寫作自信、提升寫作水平與能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文章結合教學實際,就如何科學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從合理分層、科學指導和靈活評價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分層教學 合理分層 科學指導 靈活評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盵1]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也就是說教育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2]然而,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不少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和主體性,寫作要求“一刀切”,教學方式“齊步走”,賦分評價“同標準”,這種“千人一面、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造成了學生寫作的一些困難,致使部分學生“吃不飽”——他們在寫作中找不到進一步發展的方向,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吃不了”——覺得寫作太難,找不到自信。因此,要化解作文教學難題,需要教師在整體把握語文教材“寫作單元”內容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寫作教學中實施隱性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為了解學生的寫作實情,筆者對學生的寫作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幾篇學生習作了解他們的寫作現狀與水平,然后結合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作文完成的速度、質量,以“因生而異、有利提高”為原則,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
1.寫作基礎扎實,素材儲備充足,能準確審題立意,熟練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行文構思新穎,情感表達真摯,語言流暢,文面美觀,這類學生可歸為“優等生”。
2.寫作基礎一般,素材儲備較多,能準確立意,能恰當使用一些修辭手法,表達流暢,寫作態度比較端正,這類學生可歸為“中等生”。
3.寫作基礎薄弱,素材儲備缺乏,基本能夠審題立意,能用比較通順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寫作興趣不高,寫作態度欠端正,這類學生可歸為“學困生”。
值得注意的是,給學生的分層定位要“隱秘”進行,由教師掌握,學生并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個層次,而且分層也是動態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晉級,以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后,教學過程中對各層次的學生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就應有所不同,教師可采取課內復式教學法,即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進行教學,讓各層次的學生才能取得相應的進步。
1.優等生——“一步多梯”“放手走”
對優等生的指導,基于他們現有的寫作基礎和寫作能力,要著重于選材立意、情感抒發等創新寫作的訓練,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訓練多種寫作技能,增強學生寫作的主動性與開放性。在寫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上,指導學生由積累素材向活用素材過渡,要求學生能從一個素材中挖掘出不同的側重點,并將此素材運用于不同的寫作中,語言上由文通字順向有文采的標準靠攏,內容上由充實轉向豐富,思維上由直線思維向辯證思維轉化,能活用知識,舉一反三,最終形成創新性能力。
如以“考試”為題進行寫作時,有學生的立意是“考前盲目自信,沒有認真復習,考試中很多老師講過的題型都答不出來,心中非常懊悔,意識到平時不努力,臨陣抱佛腳肯定是考不好的?!痹撋牧⒁怆m然正確,但立意平淡,觀點膚淺。經過教師指導后重新立意為:“一次考試,為了進班級前十名,對是否要舞弊,偷看旁邊‘學霸的試卷猶豫不決時,抬頭看見了監考老師溫和的目光,這不經意的一個對視,讓自己蠢蠢欲動的內心慢慢平靜下來,最終交上了幾處留有空白的試卷,雖然教室里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但在人生的另一個考場上我合格了。”這就把原本平淡的立意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新意,讓文章的主題也鮮明深刻起來。
2.中等生——“一步兩梯”“中速進”
“一步兩梯”,即理清寫作知識,引導并形成寫作思維。中等生在班級中占大多數,教師應重點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寫作知識,指導他們把一個事件寫得具體生動,故事情節有波瀾,并能從事件中悟出一個生活哲理,或通過所寫事件表達自己的某種觀點,引導其寫作思維向縱深發展。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大量閱讀課外書籍,指導他們積累并準確運用寫作素材,引導他們自主寫作,提高寫作的獨立性,讓學生在原有的寫作基礎上去爬坡過坎,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努力向優等生轉化,從而實現寫作教學的發展性目標。
例如,描摹老師嗑瓜子的情景寫一個片段,有學生的描寫如下:
王老師微笑著神秘地拿出一個黑色的方形盒子,放在講臺上,打開一看,原來是香瓜子。只見他右手抓起一把香瓜子,左手從中挑出一粒飽滿的便往嘴邊送。他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瓜子的一端,張開嘴巴,在中間一咬,“咔”的一聲,瓜子肉落在嘴里,隨后將瓜子殼放在講臺的最右側。兩分鐘不到,瓜子殼就成堆了,看得我們直流口水。
這個片段描寫,學生基本上能抓住人物的典型動作,完整地描寫出情景過程,但是不夠細膩生動,平淡的描寫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如何生動細膩地進行細節描寫,如何將動作行為形象化,以突出人物形象,還需要教師以下幾個方面的正確引導。
(1)延長動作。抓住典型動作“嗑”瓜子,將“抓”“挑”“送”“夾”“咬”等動作延長時間,力求刻畫細致生動。如怎么捏、如何咬?我們可以這樣描述:他兩根手指緊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尖的那一端用上下兩顆門牙夾在中間,輕輕一咬,隨著“咔嚓”的一聲輕響,瓜子側面一條土黃色的紋路就裂開了……
(2)巧用修辭。發揮想象,巧妙運用修辭手法,把動作形象化。如嗑瓜子像打機關槍,瓜子殼堆得像小山,可以體現出嗑瓜子的速度之快。
(3)多維刻畫。突出王老師的形象,不僅僅只有嗑瓜子的動作描寫,應還可以有嗑瓜子前后的神態和語言描寫。如嗑瓜子前的“神秘微笑”,嗑完瓜子后,可以拍手“故作輕松”,打嗝“假裝夸張”,這樣,一個動作敏捷、幽默風趣,善于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師形象就立起來了。
3.學困生——“一步一梯”“小步行”
即低起點、小坡度,緩步前行,解決寫作的基本問題。因為對于學困生而言,基礎較差,寫作思維遲滯,寫作素材儲備貧乏,教師對他們應給以人文關愛,幫助他們樹立寫作的自信心,建立起寫作不難,不外乎就是用筆來說話的觀念。[4]寫作實踐中,重點是輔導他們寫作的程序性知識,給學生的寫作過程以具體的技巧和方法指導,讓學生看了就懂、懂了能用、用了有效。具體而言,可從理解作文題目的含義入手,指導學生寫作不偏離主題,寫出基本符合題意的作文來。還可采取“范文引路”的方式,提供一些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或課外的優秀范文,讓學生模仿、學習這些典范作品的修辭、句式、立意、結構、表達方式等,以啟迪學生的寫作思維。這樣,學生借鑒有榜樣,訓練有路徑,通過舉三反一,實現寫作教學的基礎性目標。
如八年級下冊的《安塞腰鼓》中大量運用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對“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描寫得汪洋恣肆,是一篇非常適合誦讀的文章。寫作時可讓學生選擇文中的某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這樣,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段段優美的文字就會流淌在學生的筆端:
“這晚霞使單調的天空立即變得絢麗了,使暗淡的云朵立即變得火紅了,使沉寂的大地立即變得沸騰了。
使人想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使人想起:千里的云朵萬里的紅!
使人想起:火紅了又恬靜,恬靜了又火紅,最后獨特的恬靜又沉醉了。”
這些語言無論在修辭、句式還是主題立意上,都與課文一脈相承,高度切合,且在模仿中有創新。這種“依葫蘆畫瓢”的仿寫,有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實現了寫作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遷移。
分層教學中,靈活評價是寫作教學的重要補充。不同層次學生的習作差別很大,采取同一個評價標準,就有可能打擊學困生的寫作積極性,也可能在無形中讓優等生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在隱性分層思想的指導下,教師應該依據學生寫作層次的實際,為他們“量身定制”不一樣的評價標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教師的寫作評價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都能獲得“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1.給優等生“挑碴兒”
在評價優等生的習作時,要以啟發式評價為主,即不要告訴學生做什么,而是啟發學生應該做什么。同時還要高標準、嚴要求,在充分肯定其優秀的同時,還要不忘為這個層次的學生寫下諸如“語言靈動細膩但文采略嫌不足”“某個觀點若能從反面舉例再補充論述一下”“某段的內容再具體豐富一點”“能否在原有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讓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曲折、感人”“結尾處若能再回扣一下材料”等之類的評語,以啟發、激勵他們寫出更好的習作。在習作講評時,要把優秀習作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的后墻上,讓其他學生借鑒、評價和學習。要優中選優,把學生的優秀習作向全國各地的學生刊物投稿,力爭打通作文教學的最后一公里,讓學生及時獲得分享感、成就感和認同感。當然,對該層次學生的習作進行賦分既要客觀實際,又要有意到習作中去“挑碴兒”,促使學生能正視習作中的不足,避免其產生驕傲自滿情緒。
2.幫中等生“覓方向”
對于中等生的習作,要以點評性評價為主,重點從習作的完善和努力方向上去評價,幫助學生發現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寫下諸如“某人某物的特點還有什么”“人物的細節描寫略欠具體”“人物對話沒體現個性”“小標題不夠精煉新穎”“敘述轉換沒有過渡性語句”“注意情節的波瀾”之類的評語。在作文講評時,要在表揚、肯定的同時,相機指出其不足,為他們指明繼續努力的方向,幫他們找到完善寫作的方法。在習作賦分時則可“吝嗇”一點,嚴格按照寫作要求和評分標準賦分,以此體現評價賦分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3.為學困生“找分數”
評價學困生的習作時,一般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以指導性評價為輔。教師要善于找出他們寫作中的閃光點,如書寫認真,字跡干凈;文中某個詞語用得恰當、準確;某個句子形象、生動、有新意;某件事情寫得完整、具體等,并在作文講評時進行表揚,以此增強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在習作賦分時則要“慷慨”一點,盡量為該層次學生的習作去“找分數”,讓他們從老師給的分數中直觀感受寫作的快樂,從而達到端正寫作態度,提高寫作興趣,找到寫作自信的評價效果。
總之,施教之功,貴在引路,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5]在寫作教學中,要提高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水平,教師應以學定教,因材施教,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從而實現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寫作全面提升。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大數據背景下初中閱讀文中寫作資源利用與開發”(課題編號:ND207750)的子課題“大數據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策略”的階段性成果〕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5.
[2]馮宜琳.實施分層教學構筑高效課堂[J],甘肅教育,2007(16):16-17.
[3]韋存和、陳玉劍.初中“層級·微點”作文教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95.
[4]文靜.淺談分層教學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21(12):66-67.
[5]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7.
[作者通聯:湖南永興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