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江華
摘要:數學學科作為高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數學學科教學活動的高質量展開予以足夠重視,通過先進教學理念、教育手段的引入,滿足學生所提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還可兼顧不同學習能力學生所提出的發展要求,在整體上推動學生綜合發展。此外,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索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策略,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分層教學;高中數學;數學教學
新課改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要重視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入新型教學手段,以此充分滿足學生所提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還可為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因此,教師將分層教學法應用至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推動學生學科能力不斷發展。
1 ? 高中數學應用分層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分層教學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其一,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化。分析現階段大部分高中生所展開的學習活動,均處于被動狀態,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意識缺失,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形成嚴重阻礙。而教師將分層教學應用至數學教學活動中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還有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先將學生以個體差異為依據完成小組劃分,并結合小組情況完成適宜教學方式的設計,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解“立體圖形”部分內容時,部分學生具備良好的空間立體感,也有部分學生空間立體感薄弱,因此,教師要采取分層分組教學模式,如針對空間立體感差的學生而言,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立體圖像的制作并切割,對幾何體變化加以觀察,以此實現學生空間立體想象能力的提升。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鼓勵具備良好空間立體感的學生將學習經驗、學習技巧向同學傳授,可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其二,拉近師生距離。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分層教學法的合理應用,要求教師以了解學生基本情況作為前提,結合學生所處層次差異展開分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小組學生展開溝通交流,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加以了解。教師針對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可展開適當的課外指導,直至學生全部掌握。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不需要展開一對一輔導活動,僅需要適當指導便可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教師在學生理解及掌握數學知識后,可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接觸課外知識,以實現學生知識面的拓展,這種方法除可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外,還可推動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在學習過程中,若學生遇到問題則可與教師展開交流,以此促使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加以了解,并幫助學生認知自身不足之處,教師要重點講解學生不理解之處,以學生意見為參考調整教學方式。
2 ? 高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應用策略
2.1分層次設計預習目標
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所處學習層次差異為依據,完成針對性預習方案的制定。若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掌握能力薄弱,教師則可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將舊知識的復習作為重點,及時鞏固所掌握知識,并基本了解預習內容。對處于中等層次學生而言,預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要初步掌握并理解預習內容。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而言,要求學生要深刻掌握并理解預習內容,對于書本中的定理及公式可獨立推導。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三角函數部分內容時,教師講述三角函數恒等變形部分內容時,要根據學生所處學習層次差異,為學生提出差異化的課前預習要求,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在預習過程中,要求學生以三角函數性質、圖像及誘導公式理解為基礎,對三角函數恒等變形內容簡要預習即可。針對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而言,教師應鼓勵學生對三角函數恒等變形公式展開全面預習。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三角函數恒等變形時,應熟練應用并獨立推導半角公式、二倍角公式等,以此推動各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2.2分層次提出課堂教學問題
高中階段學生在數學基礎方面已產生較大差異,且學生學習習慣、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力等諸多方面均各有不同,所以,教師在課堂問題設計時,要對課堂問題層次性加以重視,有機融合學生實際學情與課堂問題,借此對問題劃分的合理性加以保障,并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問題回答積極性。在此種問題設計模式下,學生不會產生過重的學習壓力,不僅可推動教學任務的達成,還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針對處于學習能力強這一層次的學生,可設計具備高難度且需要學生發散思維可回答的數學問題,借此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強化,還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針對處于中等層次、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為此部分學生設置具備一定難度且突破傳統思維禁錮的數學問題,以此促使學生突破自我,提高學習能力。針對學習能力薄弱這一層次學生而言,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基礎性問題,借此幫助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加以鞏固,還可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并樹立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集合部分內容時,教師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設計如下問題:針對元素個數無限的集合,如集合A(1,2,3,4,……,n,……),集合B(2,4,6,8,……,2n,……),無法獲得兩個無限集合中的元素個數,如何證明兩個集合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中等學生而言,教師可向學生布置如下問題,反比例函數y=2/x自變量的值如何以集合方式表示?教師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可提出如下問題:集合間有哪些關系?以哪種符號表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這樣設置問題可啟發優秀學生的思維,還可幫助其對于集合知識形成更為深層次的認知;處于中等階段的學生也可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自身問題分析能力、解決能力的提升,并對基本集合概念形成全面認知,使學生數學成績得到提升。
2.3分層次設計學習任務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自身能力差異為依據,完成學習任務的布置,并科學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依據,完成學習小組的劃分,并結合各小組差異完成具體學習任務的設計,促使學生可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提高學習能力,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成績。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于優秀層次的學生,學習任務設計時,教師應布置帶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處于同一層次的學生可共同探討,在思維碰撞中掌握數學知識,以此可拓展學生數學思維。對于中等層次學生而言,學習任務布置時,教師應重視任務難度的適當降低,并確保處于此層次學生可經組內合作完成教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而言,教學任務布置時,要將基礎知識的鞏固作為重點,借此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對基礎知識加以掌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部分內容時,教師向優秀學生所提出的任務為以掌握幾何體體積計算、面積計算方式為基礎,可準確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體積、面積。教師為中等學生所布置的學習任務為記住基本幾何圖形體積計算公式、面積計算公式即可。教師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時,應以學生學習層次為依據調整難易程度。
2.4分層次設計教學進度
分析高中階段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發現,學生在知識接收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學習能力為依據,對課堂教學進度加以科學劃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將課堂時間劃分為三部分,其一為基礎教學。此階段要求學生對于本節課所講述的知識形成初步且全面的了解,對于此部分基礎知識加以掌握。其二為提高學習。學生對于本節課所講述的知識內容可以進一步了解,并引導學生對所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點加以學習,通過習題解答的方式應用所掌握知識。其三為自主學習。學生在此階段可以自身實際情況為依據,展開自主學習活動。此階段,學困生可反復研究自己并未掌握的基礎知識點,優等生可拓展所掌握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圓的方程,可先將圓的方程基本知識點向學生講解。如圓心O為(a,b),以r為半徑,圓標準方程為(x-a)2+(y-b)2=r2,而在圓心處于坐標原點時,以r為半徑的圓方程為x2+y2=r2。教師在第二階段,可將如何利用圓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向學生講述,如已知圓C經過點A(0,-6)、B(1,-5),同時圓心坐標為(a,a+1),則圓C標準方程如何表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后,可為學生展開自主研究提供充足時間、空間,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除此之外,無論優等生或學困生,在此階段均可向其他學生或教師提出自身不懂之處并與其他師生展開共同探討及交流,深化數學知識點理解。
2.5創設良好分層教學環境
分析教學活動實施環境,良好的學習環境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分析高中階段學生發現,他們多具備強烈的自尊心,若教師在實施分層教學時,并未給學生創設良好學習氛圍,反而會弄巧成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平等對待處于各層次的學生,以此實現和諧友愛學習氛圍的營造,對于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不可予以過多關注,此部分學生具有較強自主性。通常情況下,無須教師監督便可自主且高質量完成作業活動、作業任務。因此,教師可適當減少對于此部分學生的關注,針對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教師應予以充分關注。學習活動中,此部分學生學習自主性較為差,需要教師督促及幫助方可順利展開學習活動。若教師對于學習成績優異學生予以過多關注,而忽視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則會嚴重影響學困生的轉化,部分學生將會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師對學困生要予以足夠的關心及鼓勵,并對其展開心理輔導,增強學困生學習自信,以此還可推動學困生學習成績的提升,縮短與其他學生間距離,推動學困生轉化。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對學生予以充分信任及鼓勵,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展開學習活動。課后還應要求學生對于舊知識展開復習及鞏固,時常溫故知新,健全學生數學知識體系。
2.6分層次設計教學評價
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評價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情況時,因學生學習能力有差異,所以要實施不同評判標準。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各有不同,若僅遵循統一標準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則無法對每位學生的需求加以充分考慮。若以學困生標準評價班級學生,則優等生只能受到好的評價,對于優等生認知自己不足、改善自身缺點將會形成一定阻礙。長此以往,優等生將會產生驕傲自滿等情緒,阻礙優等生的不斷提升,而若以優等生標準對班級學生加以評判,則學困生僅能受到負面評價,這無疑將會對其數學學習積極性造成打擊,甚至致使學困生產生棄學、厭學等諸多不良情緒。而為促使評價功能充分發揮,并激勵各層次學生積極努力學習,教師要對評價的中性原則、鼓勵性原則予以充分重視。教師帶領學生解答:在△ABC中,∠A、∠B、∠C所對應邊為a、b、c,BC中點為M,BM=2,AM=C-B,請計算△ABC面積最大值。教師帶領學生解答此問題后,評價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時,應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作為著手點,對學生解題思路加以分析,觀察學生所列出的解題方式是否足夠新穎,能否一題多解。教師在評價中等層次學生時,要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作為主要評判內容,分析學生解題過程是否完整,且最終所獲得答案是否正確。對于學困生層次評價時,教師要重視鼓勵學生有信心,若學生解題思路正確,教師便應予以肯定并鼓勵學生,并逐步鼓勵學生完全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的評價過程要對學生不足之處加以明確指出,同時還應督促學生積極改進,以此推動數學學習成績的不斷提升。
3 ?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價值形成清晰認知,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年齡特點,積極探索分層教學法與高中數學教學二者有機融合的教學策略,以此可在滿足不同學生所提出的學習需求的同時,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學生學習能力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驥.分層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20(5):1.
[2]何愛軍.新高考導向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探究[J],2019(18):32-33.
[3]王新.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探討[J].課堂內外(高中教研),2021(6):1.
[4]李慧.一路同行,異路精彩——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研究[J].學周刊,2021(13):2.
[5]程恒豐.基于分組分層教學法的高中數學教學方法探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