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駱駝祥子》為例,探討了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采用巧設問題法、線索腦圖法、精讀表格法、圈點批注法、活動分享法深層次解讀名著,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能力,突破名著閱讀教學的瓶頸。
【關鍵詞】閱讀指導;解讀名著;《駱駝祥子》
作者簡介:黃若琴(1978—),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第一中學。
笛卡爾曾說:“閱讀所有的優秀名著就像與過去時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進行交談,而且是一種經過精心準備的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我們展示的不是別的,那都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朱永新也曾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由此可見,閱讀名著對青少年學生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成長至關重要。為了幫助青少年學生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統編版語文教材對各學齡段學生需要閱讀的書目作了明確規定。其中初中學生必讀的書有12本,自主閱讀的書有24本,并且必讀書目的內容被納入中考范圍,可見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十分重要。學生在初中三年根據語文教師的要求完成對這些名著的閱讀難度并不大,但要深入探索文本、思考作品的深刻內涵卻不容易。目前不少初中學生缺乏閱讀的自覺性和閱讀的技巧、方法。學生在缺乏系統指導的情況下進行的閱讀往往只停留在瀏覽的層面,淺嘗輒止,并且在考試中如果遇到有關名著的題目也不一定能答對。還有一些學生僅僅依賴于市面上有關名著導讀的參考書進行學習,并沒有深入解讀名著。在名著閱讀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師因名著閱讀量較大而無計可施,或采用“放養式”教學,或僅僅為學生提供一些材料……為了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能力,突破名著閱讀教學的瓶頸,筆者嘗試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由淺入深地解讀名著,力求多維度地展示名著的全貌。
一、巧設問題讀背景,知人論世析主題
學生在品讀名著時要了解名著的創作背景。名著中的人物大多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但由于一些名著創作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學生對其難以理解或缺乏興趣,因此了解創作背景是名著閱讀中的基礎環節。
如七年級下冊的必讀名著《駱駝祥子》創作的背景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當時災難不斷,混亂不堪,軍閥連年混戰。連年不休的戰火破壞了正常的生產秩序,亂軍四處搶奪財物,這導致主人公祥子第一次失去了自己的積蓄;后來國民黨為迫害異己分子大肆進行特務統治,孫偵探又奪去了祥子的積蓄。“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里去。”名著中的這句話正是對主人公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真實寫照。了解了這些背景之后,對作品的主題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七年級學生因為還沒有學習這部分的歷史,所以不太容易體會到當時的人們生活的艱辛。為了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作品的主題,在閱讀指導時,筆者巧妙地設置問題:祥子如果生活在當今社會,能實現買車的夢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嗎?由于學生對自己生活的時代比較熟悉,因此這樣的假設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想象力。一石激起千層浪,當筆者的問題提出后,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多數學生認為祥子如果生活在當代,通過拼搏奮斗,一定能實現買車的夢想,過上幸福的生活。接著,筆者進一步提問:“祥子當時處在什么樣的年代?勤勞樸實的祥子為什么最終會一無所有,墮落成懶惰自私、厚顏無恥的行尸走肉呢?”這樣的提問可以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他們的閱讀熱情也被點燃了。學生開始深入閱讀小說中的相關內容,對問題進行探討。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討論后,學生能很好地將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作品的內容聯系起來,并且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多災多難的中國社會與當今幸福美好的社會進行對比,從而深刻地領會了作品的主題:《駱駝祥子》講述了人力車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終走向墮落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舊中國底層人民的生活。在祥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底層勞動者想要通過自己的奮斗擺脫貧困是幾乎不可能的事。祥子的悲劇并不只有他個人的原因,黑暗腐敗的社會現實才是造成祥子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
二、巧抓線索知梗概,繪成腦圖理情節
線索是貫穿文學作品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可以把整部作品的人物、事件串聯起來,使作品渾然一體。為了讓學生盡快把握名著的主要內容,知曉故事的梗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抓住作品的線索,理清故事情節。學生應該巧妙地抓住作品中的主線,以了解作品的主要情節。
如《駱駝祥子》中有縱向、橫向兩條線索,其中縱向線索比較明朗,是主線。筆者在進行閱讀指導時對學生稍加點撥,他們便很快抓住了這條主線—祥子買車。然后筆者引導他們順著線索關注祥子命運中的“三起三落”,找出促使祥子的命運發生轉折的關鍵人物或者因素,要求他們將祥子的命運繪制成腦圖,即學科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長篇名著內容豐富、情節曲折,學科思維導圖具有的理解性記憶和結構化思考作用能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名著方面的困難。腦圖繪制完之后,作品的主要情節就一目了然了。學生也能根據腦圖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并進行概括。
三、巧用語段析人物,讀寫結合談個性
如何讓學生分析名著中豐富靈動的人物形象呢?如何讓學生對作者化腐朽為神奇的方法有所觸動呢?為此,在學生通讀了《駱駝祥子》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章節進行精讀,通過品讀經典片段來分析和感悟人物形象,如祥子剛進城時的樣子、祥子剛買上新車時的心理活動、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風雨中拉車的情景、祥子在曹先生摔傷后引咎辭工時的表現等片段,讓他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填寫精讀表格(如表1所示),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精讀指導。學生仔細地閱讀了這些片段并填完了表格之后,對那個年輕健康、正直肯干、有責任心的祥子以及后來萎靡不振、懶惰狡猾、極度自私的祥子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教師還可以開展研討交流活動,向學生們提問:“除祥子外,作品中讓你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誰?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個人物的呢?”對于這種開放性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潑辣又有心機的虎妞、心地善良但結局可悲的小福子、年紀小卻很要強的小馬等人物展開討論。研討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關于某些人物的小評論或小傳。教師通過這樣的閱讀指導,可以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中提高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巧辨風格與特色,圈點批注賞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言鑒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見,辨別、鑒賞作品的語言風格和特色,品味語言的魅力,是解讀名著的重要內容。
如《駱駝祥子》中有許多地道的北京方言,語言通俗樸素又生動形象,充滿地方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圈點批注法,從精彩的語句中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圈點批注是一種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對作品內容進行標注的方法,如橫線表示需要著重記憶,波浪線表示語句比較重要,問號表示此處有疑問待解決。其中,批注是指在書中的空白處用文字寫下自己在閱讀時的理解和感受,或者是對文章內容或語言進行評價。比如《駱駝祥子》中的“拉出車來,在固定的‘車口’或宅門一放,專等坐快車的。”“招呼吧,伙計!是福不是禍,個就是個啦!”“她的話是抄著來的。他不敢趕上她去閑談。”在對這些句子進行批注時,有的學生用橫線畫出上述句子中的“主兒”“今兒”“根兒”等詞,然后在這些句子的旁邊作批注:“這些詞是北京話里的兒化音,‘兒’雖沒有實際意義,但如果去掉了就不是地道的北京話了。”又如對祥子的描寫:“扭頭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寬,多么威嚴!,再穿上肥腿的白褲,褲腳用系住,露出那對!是的,他無疑可以成為最出色的車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有的學生則用橫線畫出這個句子中的“殺好了腰”“雞腸子帶兒”“‘出號’的大腳”等詞,并批注上:“這些詞都是典型的北京話,作者用這樣的語言描寫一個車夫,十分傳神!”學生運用這種批注式的閱讀方法,可以有效地掌握賞析語句的方法,也可以發現《駱駝祥子》中獨特的語言風格—運用了大量“京味”語言,語言通俗易懂。并且一些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的描寫,也讓作品更富有魅力。
五、巧借活動多分享,讀后總結善思考
學生閱讀完一部名著以后,會對作品內容有各種感受和體會,但這些感受和體會往往是比較淺層的、感性的。當讀者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這些感受和體會時,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懂”名著。因此,在學生讀完名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分享閱讀方法、讀書心得,讓學生匯報成果,暢談收獲,分享閱讀的喜悅,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平臺。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加深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實現自我提升。
如,在學生對《駱駝祥子》這部作品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以下豐富多彩的名著閱讀活動:1.開展名著知識競賽,分為個人競賽和小組競賽。2.先由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有關的練習題,再由教師整合成專項練習集。3.制作板報或手抄報。4.改編原著,演繹經典。選擇經典章節,改編成舞臺劇本,然后在交流課上表演,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家長作為評委。5.改寫或縮寫小說。選出最佳的作品在班級內進行展示或向校刊投稿。6.圖文轉換,由文繪圖。選擇經典章節,根據文字的描述繪制圖畫,然后在交流課上進行展示。7.觀看改編自名著的電影。8.成果展示。鼓勵學生將自己制作的學科思維導圖、精讀表格、批注等與同學分享。教師通過開展上述活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約翰·洛克曾說:“閱讀只能給頭腦提供知識的原料,只有思考才能把我們所讀的書本知識變成我們自己的。”因此,在學生閱讀完作品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思考。教師可以向學生征集問題,或要求學生寫讀后感、觀后感,讓他們總結閱讀方法,制作讀書報告等。其中,教師征集的問題可以是學生閱讀完作品之后仍有疑問的地方,也可以是用來考查其他同學的閱讀情況的問題,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比如在學生觀看了電影《駱駝祥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之間的異同,并讓學生寫一篇觀后感或者讀后感。名著閱讀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總結閱讀方法和經驗,制作讀書報告,這是對前期閱讀任務完成情況的自檢,也可以作為后續閱讀的借鑒。在具體的實踐中,學生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制作一份讀書報告。組員之間先相互交流自己的閱讀方法和經驗,再由組長將所有組員的閱讀成果進行整合并制作成讀書報告,報告完成后交給教師,最后,教師將批改完的讀書報告在班級里進行展示。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制作讀書報告是他們互相交流想法與心得的過程,所完成的讀書報告則是對閱讀這部名著的總結。
教師只有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才能幫助學生從淺閱讀走向深閱讀。本文所提到的巧設問題法、線索腦圖法、精讀表格法、圈點批注法、活動分享法不僅限于以上所舉的例子。教師還可以靈活地運用作品的主題、結構、人物關系、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名著閱讀指導。一部名著的精彩之處、值得品味的地方有很多,解讀名著的角度和閱讀指導的方法也不少。教師要多用心、多思考,想出更好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層次地解讀名著文本,盡可能地還原名著本真,從多個維度展示名著的全貌。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我的閱讀觀[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2]朱建國,桑楚.思維導圖:超級學習力提升寶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