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求,提出課程定位要明確、學情把握要準確、教學目標要具體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改革的總體思路,從課程思路設計、內容設計、方法設計三個方面呈現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思路,并提出建設教師隊伍“主力軍”、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建構實踐教學“新場景”、建立教學評價“新機制”等實踐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設計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6-0084-04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堅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廣泛覆蓋與分類指導結合起來,因地、因人、因事、因時制宜開展工作”。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擔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職責,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高校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和深化思想認識,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公共必修課程,屬于高校“大思政”課程教育的范疇,其教學應跳出個案心理咨詢和治病救人的微觀視角,樹立“大健康觀”和“三全育人”理念,建構系統化的心理育人模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義和利”“群和己”“成和敗”“得和失”等關系,培育學生的自尊自信,以及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協調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改革總體思路
(一)課程定位要明確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高校要面向本專科生開設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課,原則上設置2個學分(32~36學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2018年修正)也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課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必須納入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所有高校都要開設。課程的功能定位是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識,學會理性面對挫折和困難,在培育學生心理素養的過程中同時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鑄牢理想信念。從此課程定位來看,思政教育定位與其高度一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實施課程思政具有天然優勢,高校應該將這門課作為實施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主渠道和切入點。
(二)學情把握要準確
了解學情是實施教學并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因此對學生信息進行分析,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適應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要求的前提條件。學情分析的關鍵在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是否形成好學、樂學的習慣。學情分析主要采取問卷填寫、訪談、教學反饋、作業評估等方法,調查分析學生的一般特征和心理需求,包括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想要知道什么、學生有什么認知途徑等。如針對《情緒管理》這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前調查中了解到學生在交流中常用“郁悶”“藍瘦香菇”“心塞”等網絡詞匯,說明大學生對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有較高的接納度,但也發現了他們對情緒發生的生理、心理機制和調控方法一知半解。準確把握學情之后,再進行課程思政設計,可以使教育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三)教學目標要具體
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的重要實施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設計,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守正和創新相結合、堅持真理與價值相統一,實現心理健康科學知識和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育心提升到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培育學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幫助學生鑄牢理想信念,熟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心理發展規律,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正確對待和處理成長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以《情緒管理》章節內容為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計應結合學科特點,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的有機融合。在知識傳授方面引導學生掌握情緒的基本理論和原理;在能力培養方面幫助學生熟練運用情緒的基本原理與發生機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價值塑造方面,以愛黨、愛國、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深入挖掘情緒管理中的思政元素,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未病先防”“修身養心”“身心合一”等理論,啟迪學生思維,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實現知識傳授與品德教育的協同效應。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一)思路設計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而是在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的教育,教師須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注重教育內容設計的邏輯自洽和內涵延伸,遵循“顯隱結合、以隱為主”的原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思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教學中強化育人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實現思想啟迪和價值引領;二是把課程思政資源和具體內容納入總體教學目標,并細化到每個教學環節、每堂課中;三是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將課程思政的要求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學過程。
(二)內容設計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文件要求,同時結合學情,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整合為心理健康基礎知識、了解自我和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三個模塊,再對應每個模塊的內容適當融入思政元素,更易于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如表1,見下頁)
(三)方法設計1397FFDE-8CC8-41B4-B448-C5D1F41E30A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融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不僅要傳授心理知識,而且要重視心理活動的體驗和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把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心理問題解決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融入該課程,實施課程思政設計,也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要求,具體可采用理論與體驗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等教學形式,運用課堂講授、案例分析、體驗活動、小組討論、團體訓練、角色扮演、榜樣示范等教學方式,同時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建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任務、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線上教學為輔的混合教學模式,盡可能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力,提升學生參與心理健康學習的積極性。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一)建設教師隊伍“主力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全面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于不斷提升專任教師的政治素養、思政教學水平。第一,不斷強化教師利用課程思政育人的思想自覺。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掌握思政教育的特征和規律,準確把握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的關系,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并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人格培育與心理滋養。第二,不斷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育人的綜合能力。教師要加強對課程內容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如在《心理健康導論》章節內容中,從中西方對人的心理文化屬性認同著手,提煉出西方文化強調人的自我實現,更關注“小我”,而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和諧、天人合一,追求“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人格,更關注“大我”等觀點,將其轉化為“和諧”“友善”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認同。教師還要在把握學生認知規律、心理特點、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精設教學環節,最終落實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以上述《情緒管理》章節教學為例,教師通過學情調查掌握大學生不夠了解情緒發生的生理機制、心理機制,不熟悉情緒調控方法等基本情況后,在課堂上采取情境體驗法、角色扮演法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情緒,借助中國傳統文化“中庸”的理論解釋情緒無所謂好壞,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情緒。第三,利用團隊力量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水平。高校普遍有比較完善的心理健康課程團隊,在團隊內開展集體備課、思想政治理論培訓、教育理論學習、公開課和現場教學觀摩等活動,使教師在多樣化的團隊教學、教研活動中,逐步提升教學方案設計水平和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團隊領導人則推動教育過程中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加強各階段思政育人思維引導,層層遞進地將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
(二)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獲得感和教育的實效性。在課堂教學中,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師生在互動體驗活動中溝通、交流、分享,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由此不斷提高課程思政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在講授《生命教育》章節內容時,請學生提前發送個人年幼時的照片,教師上課時逐一展示并讓學生猜照片上的是誰,看照片的過程中師生都有積極的情緒體驗。之后,教師提問:“是什么讓你從一個小嬰兒長大成為現在的你呢?”通過引導學生回顧成長中的事件,再播放卵子受精的科普視頻,讓學生了解生命誕生的不易,看到生命的頑強,感悟自己不僅是強壯的也是足夠幸運的。通過體驗、交流和積極賦能,讓學生學會欣賞自己、珍惜生命、感恩父母、感謝祖國。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深深地觸動了學生,學生在課堂中收獲良多,表明課堂的主渠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建構實踐教學“新場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性質決定了學生不僅要“知道”,更要“做到”或者“堅持做到”。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把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還要滲透到課外學習、社會實踐、自我體驗、創業實習和志愿服務等場景中,在課堂之外構筑大學生自我成長、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的“大思政”教育新場景。通過實踐有效引導學生加強心理建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進行了《珍愛生命》內容的課堂教學后,教師組織開展“講述生命故事”的團體輔導活動。一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在熱烈、活躍的氛圍中,大膽地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是一個孤兒,父母都病逝了。我經歷過一段情緒低落、悲傷難受的時期,但是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期間,我看了很多起起落落的人生故事,竟然從人生低谷期逐漸走了出來,現在心態比以前積極、樂觀多了,雖然我還是很希望能夠像別的同學那樣‘背后有人(指父母的支持)。”針對這名學生關于生命的困惑和感悟,教師回應:“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父母能帶我們走一段路,但不能一直在我們身后。當身后沒有了父母,我們要意識到身后還有國家和社會,它們也能支撐我們不斷前行。我們這個班級集體、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就是你的家,團體里的老師、同學,社會里的好心人、熱心人,就是你的親人。”類似的團體輔導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從課堂理論學習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建構各式各樣的“新場景”,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加深心理體驗、加強思想建設,提升實踐思政育人效果。
(四)建立教學評價“新機制”
教學評價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反饋教學實際效果,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還能提升學生的評價體驗,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與滿足感。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對教學過程而言,可以對教學方案、教學過程與表現、課程思政目標的達成度、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影響因素和實施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對學習效果而言,要以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為導向,對學生的心理素養、自我調適技能、個人心理成長、德育效果四個維度進行綜合考核。此外,還要綜合運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描述性評價與同伴互評、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等方式。通過采取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實現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全面評價,有利于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當前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改革初顯成效,但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該課程在思政育人教學資源整合、評價體系建構、團隊建設、平臺建設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先進的課程思政建設經驗,積累與運用優質的課程思政資源,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自覺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水平,同時堅定貫徹執行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為學生點亮理想之燈、照亮前行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平,田寶偉,王建坤.課程思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實現途徑[J].北京教育(德育),2021(1).
[2]梅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的發展走向探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7).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佘雙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3).
[5]李千蔚,利振華,劉慶奇,等.課程思政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文化自信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下),2021.
注:本文系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教學量化研究”(2020SZ125)、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路徑研究與實踐”(GXGZJG2021B04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董蓓(1982— ),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黃健清)1397FFDE-8CC8-41B4-B448-C5D1F41E30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