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愿熒
摘要: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在教學小學生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沿用。因此,在新課程的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立足學生這一課堂主體,借助多元問題情境的構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深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全面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價值
1、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散
在小學數學課程的學習中,理論知識的積累和解答技巧的提升是必要的兩大模塊,但最終的目標都服務于實際應用題的解答。小學是幫助學生奠定學科基礎的時期,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散和學習能力優化的關鍵階段,對于小學生這一受教群來說,培養其靈活數學思維是重中之重。隨著問題驅動教學的興起,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成為教學中的又一重點。學生在不同層次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尤其是抽象知識,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身思維的活性,同時最大限度地延伸探索視野,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敢于鉆研的創造性思維。
2、有利于生動教學情境的創設
受限于傳統教學,很多學生在數學課程的實際學習中往往呈現出相對低沉的學習態度,一方面是因為課堂氛圍不夠生動,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則在于教學方式的固化,單一教學模式的長期沿用會給學生的學習帶去一定程度的疲倦感,從而使其課堂專注力大幅下降。而在問題驅動教學的具體實施下,數學課堂在無形之中被賦予了情境創設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大部分的教學內容能夠轉化為生動的動態資源,并以提問的形式呈現出來,就能使其在實例的探究分析中深入思考數學問題。總的來說,基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需要,能夠有效促進直觀生動教學情境的創設。
3、有益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深化
所謂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無論哪一門課程的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踐與運用。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育的最終要義就是使學生在足夠的知識基礎的奠基下,促使其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使其成為社會需要和發展的創造型、應用型人才。而在新課程改革的提出下,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恰好能夠滿足這一人才培養需求,并且讓學生在基礎教育的階段完成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的構建,同時深化他們的實踐能力。由此可見,深度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有助于其綜合學習素養的培育。
二、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
1、引入生活元素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數學教材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事情,同時也能將自己在生活中所見所聞與數學教材聯接起來加深對數學學科的認識。這種方式也有助于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和教學任務的落實。
例如,在“圓柱和圓錐”第二節“探究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中,為引導學生實現圓柱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形紙片,并設計問題:“圓柱體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那么它是怎樣制作的呢?”這時候教師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將手中的紙片圍成一個圓柱,學生在教師一步步地引導下,發現長方形圍起來之后就變成一個沒有底的圓柱,而圓柱的表面積就是一個長方形加上兩個底面圓形的和,在教師的生活化問題下,學生逐步推導出公式。在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常見的現實問題還有利潤問題、折扣問題、百分數問題、利息問題、工程問題、價格問題等,教師要善于發現數學學科與生活實際的銜接點,并通過設置多樣化的現實數學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同種類型問題的解答,引導學生實現數學學習的深入探究,實現高效的數學教材知識遷移。
2、設置綜合題目
在解答綜合性較強的數學題目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分析,找到解題的切入點,進一步發掘出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靈活地運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同時在腦海中形成更具系統化特點的數學知識框架,為后續的數學知識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這些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找到更具多樣化的解題方法,讓學生透過問題的表象,找到解決問題的本質規律,最終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提升學習效率。
以這道題為例:客車每小時行180公里,貨車每小時行100公里,A地與B地之間相距800公里,兩車同時分別從A、B兩地出發,相向而行,經兩小時后,兩車相距多少公里?這道題屬于典型的相遇問題。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對數字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將自己的數學思維充分發散出去,進行不同的解題嘗試,運用表格法、畫圖法、方程法等方式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綜合題目條件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解題水平。再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先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為學生提供同一個例題,讓學生通過類比法、對比法、數形結合法等解題方法,展開解題訓練,最后讓學生自主總結不同解題方法的具體使用技巧,以此實現多樣化解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傳授學習技巧
實際教學中,對學生多樣化解題能力及數學思維的培養,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對各種解題技巧的掌握,必然會經歷一個反復的發現新問題、學習新知、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例如,在培養學生多樣化解題能力的初期,教師可為學生構建一個課堂學習框架:拿到問題后,先讓學生調動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嘗試解決問題,必要時也可使用動手操作、畫線段圖等多元化的解題方法;找到解題方法后,與其他同學討論,逐步優化解題方法;檢驗解題成果,分析自己使用的解題方法的優缺點,在多樣化解題方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并進行長期使用。在解題課中,教師可訓練學生,以如上流程,完成自主學習,久而久之,學生的多樣化解題能力必然會得到系統性的發展,同時,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有一定的進步。再如,教師也可在解題教學期間,為學生普及一些類似于思維導圖、知識樹的思維工具,引導學生在練習“一題多解”時,應用這些工具梳理自己的思路,對于一些特定的數學題目,如“歸一問題”“歸總問題”、“雞兔同籠”等,也可應用這些工具進行歸納,梳理多元化解題方法,這樣學生能對“一題多解”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獲得數學思維的逐步發展。
三、結語
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教師除了要堅持以人文本的教學方針,更要嘗試通過多種教學策略的實施,以綜合性、創新化、高效率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數學教學發展以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玉平.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策略探析[J]. 華夏教師,202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