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蓬舉 唐斌 張慶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多媒體教學環境的影響下農村中學教學管理質量也在不斷提升,為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均衡化、公平化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但是多媒體教學環境的到來也給學校管理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避免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其產生錯誤思想和不當行為。教師要通過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引導其樹立積極價值觀念。
關鍵詞:農村中學;多媒體教學環境;信息安全意識;培養研究
引言:隨著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開啟,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服務。可以看到人們越來越離不開信息。而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價值性,正是由于信息具有的價值性,才使其受到一定安全風險的威脅。近年來,網絡安全教育已經成為影響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必須要提高對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開心讀書、健康上網。
一、結合日常教學,滲透信息安全意識教育
在農村中學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想要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教師要將其與日常教學相結合,推動文化教學和素質教育同步發展,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在日常教學時從具體課程中挖掘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元素,尋找滲透信息安全意識教育的契機,為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奠定良好基礎。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強化網絡安全教育是所有學科教師共同的責任,在很多學科教材中都可以找到與之相關的元素,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元素,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滲透信息安全教育。
例如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維護國家安全”這一課的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國家安全觀,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出示黑客通過違法渠道竊取國家信息的真實案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維護國家安全、樹立信息安全意識的重要性,通過真實案例和具體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為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提供重要保障。
二、多元實踐活動,強化信息安全教育力度
對于學生信息安全意識的培養,學校領導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做好統籌管理工作,在校內開展多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維護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強化信息安全教育力度,為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提供堅實保障。學校要加強信息安全教育和宣傳力度,定期聘請專家到校內展開培訓,大力宣傳計算機病毒危害,加強計算機安全教育,引起學生重視,提高全校師生的專業素質和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對網絡環境和信息的鑒別能力,讓學生學會甄別網絡信息。學校還可以借助廣播、網站等方式開展信息安全教育和宣傳工作,每天在固定時間播放一些與維護網絡安全相關的真實案例,以及辨別網絡安全信息、處理計算機病毒的方法及技巧,在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的同時提升其安全防范能力。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認真完成主題班會、黑板報設計等實踐活動,以主題班會為例,教師可將“維護網絡信息安全”作為班會主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帶領學生在班會上分析典型案例,借助主題班會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提升學生維護信息安全的能力。
三、創設綠色空間,引導學生發展健康網絡興趣
想要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學校和教師要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創設綠色上網空間,引導學生發展健康網絡興趣。學校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站的積極引導作用,定期在網站上更新積極正能量的文章,傳送圖片和視頻等,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網站素材吸引學生關注,引導學生健康上網,讓學生在瀏覽校園網站時接受良好熏陶和積極影響,掌握甄別不良網絡信息,維護網絡信息安全的方法與技巧。在綠色上網空間中引導學生發展健康網絡興趣,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勢特長。在校園網站內可開設多個板塊,學生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和瀏覽信息,引導學生通過瀏覽校園網站樹立積極思想態度和價值觀念,為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指導學生健康上網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可在校園網站上開設網絡信息安全教育板塊,定期上傳經典案例,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案例學習維護信息安全的方法,啟迪學生智慧,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對維護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農村中學要認識到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的重要性,通過多種渠道滲透信息安全意識教育,指導學生維護信息安全的科學方法。結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認知規律、知識經驗等方面綜合分析,不斷優化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的途徑,為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價值觀念和網絡安全意識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文美,潘傳棋.網絡環境下農村中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培養的策略談[J].安徽教育科研,2020(20):3.
[2]劉三.大數據網絡時代下中學生信息安全意識與防范研究[J].信息周刊,2019(48):1.
[3]董李鵬.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教育探索與實踐[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9,(11):80-91.
[4]董李鵬,劉明珠,劉丁鑾.中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教育工具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