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在我國現代發展與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展開極為必要,其對于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意義。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就應該立足課堂,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向學生進行宣傳,為他們埋下熱愛的種子,引領他們走回正確的文化思潮,這樣,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弘揚和傳承,民族才得以強盛,華夏文明才得以延續。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學教育;品德與社會
一、形式多樣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場好雨的到來,在于它恰逢其時;一堂好課的導入在于它選擇恰當的時機與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許多經典文獻、美德故事、古詩諺語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就是在一些現代節日歌曲中也融入了許多傳統文化元素。課堂導入形式多樣,可以吟詠一首詩歌以便傳情、可以引入一段神話傳說作為鋪墊、可以展示一句經典名言渲染氣氛……導入時,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選擇恰當的時機,選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要素通過視、聽等教學手段呈現給學生,渲染濃厚的課堂文化氛圍,產生情感預熱,喚醒思維,激發興趣。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導入環節,老師要圍繞教學目標與內容,合理選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通過視、聽等先進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課堂氛圍,預熱情感,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藝術效果。例如在學習“江山如此多嬌”一文時,老師在導入教學中,可以借助配樂吟詩詩歌并設定相應的問題:以下詩句描寫的是我國哪些地方的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大明湖)”,“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吊了東晉時期南京秦淮河邊的朱雀橋與南岸烏衣巷的鼎盛與繁華。)”這種教學導入,能夠營造先聲奪人的氣勢,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民族不僅河山壯麗,同時燦爛的文化更是歷史悠久。
二、觀察感受探究,潛移默化學習
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在實際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小學生道德實踐,確保其情感體驗更加豐富,充分感悟與理解社會思想道德的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與行為習慣。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老師逐步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要圍繞學生,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特點,抓住學生思想脈搏與興趣愛好,以學生需求為教育契機,加強學生體驗,講透大道理,講實空道理,講活四道理,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關注傳統文化,通過深刻感悟明白道理。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撥動學生的心弦,才能成為有效地生長劑。而真正撥動學生心弦的是主動地參與。只有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觀察、去感受、去探究,才能觸動并獲得內心真實的感受,并切實提高認識。
在“了解地域差異造成文化差異”這一環節時,為了提高孩子的探究興趣,教師這樣提問:“咦!春節到了,大家的團圓飯都在吃什么呢?”小小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他們有的說餃子,有的說火鍋,有的說魚啊、肉啊等等。這時,教師再次提問:中國這么大,每個地方的團圓飯都一樣嗎?激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于是教師出示三個組別:北方的春節、南方的春節、少數民族的春節,讓他們自由選擇,重新組合,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袋探究春節除夕夜不同地區團圓飯的主要食物。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了解了不同地區由于氣候、土壤等地理環境的不同,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就各不相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很自然地理解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俗語的意思。進而加深體會農業是傳統文化的根源,正因為人們發揮聰明智慧,根據農作物的時令變化,出產的農作物不一樣,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飲食文化。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歸生活,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發現許多傳統習俗可以促進人們之間情感的交流。同時也對于課本上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華傳統節日有更深入的理解,傳統文化悄悄“潛入”孩子們心中。
三、注重情境渲染,激發內心情感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情感”引導下,合理運用“以境激情、以情激情、以理激情及榜樣感染”等方式,激發學生內心情感,在深入探究與交流中形成思維碰撞與心靈溝通,以此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促進人格健康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提升與內化、“知”與“行”的統一目標。例如,在學習“勿忘國恥”章節時,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甲午風云》的電影片斷,通過觀看,學生感受到如果國家政府腐敗,老百姓就會備受屈辱、受人宰割,同時對保衛祖國、積極奮戰的鄧世昌等民族英雄無限憧憬與愛戴。在教學將要結束之時,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在教學《愛在重陽》時可以通過視頻了解重陽節的來歷,感受傳統的重陽文化,再通過學生搜集關于重陽節的古詩,并進行有感情誦讀,體會古詩意境,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央視的《經典永流傳》節目也可以截取片段,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在時尚、唯美、古韻、傳統中感受文化之美,弘揚和傳承經典優秀的傳統文化。
總之,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悠久的文化,要靠滴水穿石的功夫,需千萬次的穿透,才能變成學生的血肉靈動,品德與社會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與方式進行激趣導入,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體驗,引導學生探究導行,并根據需要開展適當的拓寬實踐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其中,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深深扎根,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丹《新課程·上旬》2018年第08期
[2]譚苗苗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體現[J]. 基礎教育課程 .2015(2):54,55.教育部 .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易美媛.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實基礎教育論壇,2019(0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