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平
摘? 要: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新課程改革,二者的理念和要求都可以落實到一個最關鍵的點——使學校教學增質提效。從時代特征來看,當前教育面臨著新觀點、新認識、新要求、新形勢的沖擊,社會相當關注教育推進和改革進度,因此如何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將從現代化設備應用、教學實踐體驗、主觀能動性激發、分層教學四個角度分析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高策略
小學數學是小學學習中的重點科目,也是難點科目之一,重點在于其教會學生基本的運算法則,培養其基礎的數學能力,使學生的數學素養能滿足正常的社會生活;難點在于數學需要邏輯性、抽象性的思維方式,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偏向直觀、形象,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因為長期受挫而產生排斥、抗拒心理。所以為了讓小學數學作為重點科目的作用能夠良好發揮,就必須解決難點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革新教學理念,從學生出發,創建更受學生歡迎的高質量課堂。
一、合理應用現代化教學設備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小學生的行為舉止往往顯得直來直去,偶爾也會鉆牛角尖、不知變通,實際上這是思維方式的外在體現,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本就偏向直接、形象。這種思維方式對于數學的學習來說是存在一定的阻礙的,因為數學邏輯性強、抽象性高,還會對學生的逆向思維、化歸能力提出要求,使得很多小學生數學成績較差,面對數學課程提不起興趣,對于理論、定義、公式的理解也不到位,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然后再生搬硬套到具體題目中運用。這就需要教師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數學的理解難度或者探索出一種辦法能讓數學知識的講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理解。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取重點關注、1對1指導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幫助,但其實際效果往往因人而異,并不具備管廣泛實施的普適性。在現代化的教學環境里,可以考慮利用多媒體手段對數學中的抽象部分進行形象化的展示,因為單純依靠課堂講解,實際上學生是處于以聽為主、以看為輔的學習狀態,而由于時間關系,很多學生的課堂學習只是單純的記憶,思考頻率卻并不高。而應用多媒體手段則可以通過聲、光、色、形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等方面,讓各個感官之間聯合感知,從而大大加強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也提高了對新知識的分析能力,除了加強學生大腦信息處理能力之外,多媒體教學還能將知識理論直觀化,以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讓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無限接近于生活經驗的增長過程,使學生更易接受、理解。比如幾何變換或圖形運動等方面的教學中,由于空間想象能力的缺乏,小學生往往難以構想出圖形的具體變化軌跡,只能一點點在紙上將每一次的變化描繪出來再進行結算。然而對于一些圖形構造較復雜的題目,勾畫每一步的情況不僅浪費時間,也容易出現勾畫錯誤。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演示功能,提前準備多種圖形變換的軌跡視頻,在課上向學生進行展示,變以往的想象、理解學習為觀察學習,讓學生將學習化為生活經驗的積累。除了正向展示圖形運動軌跡之外,教師還可以隨時暫?;蚍植街v解變化規則,也可以實現圖形逆向的還原,讓學生看清每一步變化軌跡。從而對圖形變換產生深刻印象,便于以后做題時在腦海中構想相應變化軌跡。
二、開展適宜的教學實踐活動
從年齡上講,小學生很嚴格地屬于法律規定的兒童范圍,所以它們身上帶有很明顯的兒童特征,比如孩子氣、好動、過分活潑、精力充沛等等,與之相對,安靜、專注、認真并不是小學生所擅長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改變傳統的嚴肅、單調的課堂環境,讓數學課程能夠以較為輕松的方式進行,也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活動自由及活動空間,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讓課堂去適應學生,而非讓學生來適應課堂。
比如在四則運算的教學中,傳統辦法是教師一板一眼地講解運算規則,然后給予一定時間讓學生自行理解、練習,再一起分析例題,最后隨堂練習,這種模式雖然也能完成知識的教學,但并沒有達到讓學生“樂學”的程度,所以課堂效率也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標準。教師可以考慮換一種模式,以活動實踐的方式來構建課堂,在前一天讓學生第二天帶小零食、小玩具、小掛件等小物品來到學校,然后帶領學生一起對班級進行“改造”,用桌椅板凳搭建一個簡陋的小超市,然后將學生帶來的小物品當作商品上架并明碼標價,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售貨員、老板、計價員等角色進行商品買賣,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四則運算的能力,還是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樂趣,還讓其認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拉近了學校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下增添了親近感,讓學生更愿意、更容易理解掌握,提高了教學目標的完成效果。
三、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由于學習質量的高低與興趣、思維、習慣、教學模式等多個方面息息相關,所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應該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必須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在課堂構建中,教師應以“問題導學式”課堂對學生進行引領,通過提問互動逐漸養成學生“問答式”探究的習慣,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就可以給自己預設目標問題,從而有方向、有目的地進行思考;其次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為了不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灌輸型教學的效果永遠比不上探究型課堂,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創造展現機會,對于一些理論基礎不高、探究性較強的問題應交給學生進行獨立探索,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自主學習能力;最后要注重課堂中的合作交流,獨立思考雖然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也能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很多時候也會造成思維局限性,因此需要通過合作學習促進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討論,在思維碰撞中找到新的思考方向。
四、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優質教育理念,在統一化、標準化的學校教學中我們更應該運用這種理念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由于學生個人天賦、生長環境、性格喜好的不同,學生的能力特長往往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學生更擅長學習,有的學生可能更擅長其他方面。對此,教師應保持一視同仁的平等態度,在教學上積極推行分層教學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做好各組任務目標的制訂。
對于學困生小組,教師要以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課程目標應該放在基礎理論理解以及單一題的聯系上;對于中等生,則要適當提高要求,引入部分綜合題目以保持良好學習能力;對于學優生,則可以做出適當拓展,引導他們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但無論哪一層的教學,教師都應該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來進行,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通過分層教學,各個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生在能力范圍內的一次次學習、總結也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這將驅使他們更快、更好地突破到下一層次,從而實現教學效能提升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既要理清教材內容,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傳遞”,又要摸清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更好地調整課堂規劃。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敢于實踐,帶領學生通過體驗、實踐、探究、合作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建立起學習自信心,從而養成學習數學的拼搏勁頭,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盛月. 智慧教室環境中師生有效教學交互的問題及策略研究[D]. 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0:16-17.
[2] 冷江濤. 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4):244.
[3] 魏永珍. 淺議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的實施策略[J]. 學周刊,2021(14):129-130.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