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晴
摘? 要:文章以湘少版英語教材一個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為例,深度解讀教材文本對話,探討如何利用已有情境進行導入,抓住留白,實現(xiàn)有意義教學;深度解讀教材板塊,思考如何將情境意義不關聯(lián)的板塊進行整合,進行知識的整體性建構。
關鍵詞:深度解讀文本;文本對話;教材板塊;思維品質
湘少版教材A部分是單元主體對話,B部分是依托A部分對話文本延伸的單詞。大部分教師會依照固有模式,先自己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B部分的單詞教學,然后再進入A部分的對話教學。而對話教學模式單一,往往只是簡單的聽讀,然后分角色扮演。湘少版教材板塊獨立,大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將板塊依照順序,按三課時劃分。這樣的教學模式化、碎片化,且沒有體現(xiàn)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單純的教教材,而不是有思想地用教材去教。現(xiàn)以湘少版四年級上冊Unit 3 Look at this elephant教學為例,分析小學英語深度解讀教材文本。
一、深度解讀教材文本,促進有效對話
湘少版A部分情境真實,教師可以利用A部分的文本情境進行課堂導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A部分圖片,找到圖片細節(jié),快速進入對話文本的學習,抓住A部分的留白,巧妙利用B部分新單詞進行補充,使學生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Unit 3 Look at this elephant”這一單元主題是用形容詞來描述動物園的動物,所以筆者首先拋出兩個問題:Do you like wild animals?What wild animals do you like?然后利用G部分的圖片,Jack’s zoo,來導入:Jack has a little zoo. There are so many animals in the zoo. Anne、Peter、Mingming and Lingling went to the zoo on this Sunday. Let’s see. G部分圖片與A部分內容共有的主題是動物園,所以利用G部分圖片導入直接且自然,同時又交代了A部分對話的主要人物、地點、時間,使情境更加真實,學生更易理解。
然后,將四幅圖片上的動物擋住,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看各個動物所處的環(huán)境,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圖一和圖四的動物沒有完全與游客隔離,而圖二和圖三的動物都是住在籠子里,游客只能通過全封閉的圍欄觀看動物,從而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本單元重點句型:Look at this/that...沒有完全隔離,可以近距離接觸的,使用this,全封閉的,離得較遠的,使用that,使得學生能夠很容易區(qū)分this和that的區(qū)別,而不用再去用中文強調。
A部分文本的四個形容詞,結合筆者對動物的動作表演,學生能很快理解。接下來是對文本的深層次挖掘,文本的四個動物只能用這四個形容詞嗎?還是說這四個形容詞只適合這四種動物嗎?一定是一一對應的嗎?顯然不是。所以筆者出示了各種不同情景下的這四個動物,如馬戲團的大象,正在被人類馴服的大象,坐在猴子媽媽背上的猴子寶寶,正在捕食的老虎,和老虎媽媽嬉戲的老虎寶寶們,等六張圖片,并對形容詞進行補充,學生看圖說話,自由表達,如Look at that elephant. It’s funny. / It’s a poor elephant. /There are three naughty baby tigers. 等。使得語言真實發(fā)生,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思維品質得以提升。
同時,在拓展部分時,抓住A部分的留白,動物園除了這四種還有很多其他動物,如長頸鹿、棕熊、熊貓、火烈鳥等,還有一些已學的農場的動物,如鴨子、奶牛、山羊等,讓學生激發(fā)已有知識,借助生活經(jīng)驗,理解對話的真正意義,主動地、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
二、深度解讀教材板塊,提高教學有效性
湘少版英語教材的特色是板塊作用明確,板塊之間看似獨立,卻有一條隱性線索關聯(lián)著,教師需要找到這根隱形的線,將各個獨立的板塊重新串聯(lián)。
在教授本單元時,筆者不是按照以往的三課時模式——AB部分第一課時,CD部分第二課時,EFG部分第三課時,而是將A部分與B部分的前四個詞組作為第一課時,然后將B部分剩余一個詞組與E、G部分作為第二課時,最后是C、D作為第三課時。由于F部分是語音,筆者將三個單元的F部分合并成一個課時,形成一節(jié)自然拼讀課程。
在第二課時,筆者通過文本解讀,發(fā)現(xiàn)B部分最后一個詞組a small mouse 和E部分的閱讀Jack和a big mouse 的故事的共同點是都有mouse,且small 和big互為反義詞,有效地將剩余詞組與E部分串聯(lián),使情境導入自然生成。所以利用猜謎游戲進行導入,學生猜出謎底為老鼠:a small mouse/a big mouse/a funny mouse/a bad mouse。然后引出E部分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上的人物,提出問題:Who are they?引出Jack 和mouse。接著引導學生觀察Jack和mouse的表情和動作,提問:Can you guess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學生依據(jù)圖片,發(fā)揮想象,進行有效的語言表達。
筆者通過文本解讀,發(fā)現(xiàn)E部分和G部分依舊在同一個主題zoo里面,所以如何將E部分與G部分串聯(lián),變得很簡單。E部分閱讀的重點句型是There be句型,筆者提問:What animals are there in Jack’s zoo?學生依據(jù)E部分文本回答:There is a funny monkey. There is a small elephant.There is a strong tiger. 筆者提問: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What can you see in Part G?學生依據(jù)G部分文本回答:There is a lion. There is a baby tiger. There is a kangaroo.
C部分是游戲活動部分,學生戴著動物頭飾,用I’m a/an...I’m...說出動物名稱和所屬形容詞。筆者沒有準備頭飾,而是引導學生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所飾演的動物,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頭腦風暴式地進行語言輸出,使得操練變得不再枯燥單調。最后,筆者模仿了一只懶貓的狀態(tài),并提出問題:What am I?學生很快說出:You are a cat. You are lazy. 筆者順勢說出:Yes,I’m a lazy Catty. 從而引出D部分Tim和Dino的對話,將C部分與D部分進行有效串聯(lián)。
深度解讀教材板塊,尋找相關線索,串聯(lián)獨立板塊,能使學生快速理解文本內容,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崔允漷教授說,教師要把深度學習設計出來,讓真實學習真正發(fā)生。而深度學習的設計要依托教材文本,因為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jù),也是學生獲得有關知識、技能、學習策略的主要來源。
只有深度解讀了教材,才能發(fā)現(xiàn)教材以外的更大世界,才能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 黃碧蕊. 基于文本解讀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策略[J]. 基礎教育研究,2021(18):25-26.
[2] 鄭慧娜. 對話教學中文本解讀的問題剖析與優(yōu)化策略[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9,42(12):58-62.
[3] 王艷. 基于文本解讀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策略分析[J]. 校園英語,2020(46):189-190.
[4] 劉莎. 基于文本解讀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 考試周刊,2017(06):92-93.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