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術
摘要:隨著國家對中學歷史課程的不斷改革,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也對廣大教師提出了要開發(fā)、整合更多課程資源,以便為今后的歷史教學活動提供更好服務的要求。除了博物館考古資源、鄉(xiāng)土資源、影視資源等經(jīng)常被用于歷史教學的資源之外,潛藏于中學語文教科書和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學作品也是教師們可以充分開發(fā)運用的資源之一。將其運用于歷史教學之中,可以充實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們的知識廣度;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并且它對于中學生“家國情懷”目標的培養(yǎng)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價值。“文史結合”進行中學歷史教學,還可以增加兩個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使之發(fā)揮跨學科的整體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文史結合;核心素養(yǎng);課程資源
長期以來,中學歷史教學以歷史知識的識記、歷史概念的解析和歷史規(guī)律的闡釋為主,讓不少學生感嘆歷史課學習的枯燥無味。中學歷史教學面臨著窘困之境,然而新的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又對中學歷史教學發(fā)起了更高的挑戰(zhàn),這些都要求我們對中學歷史教學進行更多的探索。單純而枯燥的知識講授,已經(jīng)不再符合中學歷史教學的根本訴求。我們應當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積極使用新的教學方法,比如文學作品與高中歷史教學的結合,利用文學作品的趣味性,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歷史課堂。同時,在歷史課堂中應用文學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在經(jīng)典文學作品乃至歷史著作上的閱讀缺失,增加學生的人文沉淀。
一、高中歷史課程資源中的文學作品
文學與史學之間,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人們通常用諸如文史相通、文史同源之類的詞來形容文史之間的密切關系。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具有不可再現(xiàn)的特點,這就使歷史教學具有間接性。因此,學生要了解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只能借助于文字材料、影像圖片、遺跡和文物等來形成對歷史的認識。所以,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文學作品,便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文學作品是一個珍貴的寶庫,里面充斥著豐富的歷史課程資源。中學歷史教師應當充分挖掘詩歌、散文、小說、歌謠、對聯(lián)等文學作品的歷史價值,將文學作品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這既是對文史結合這一中國歷史學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也是對新的教育改革的一種響應。
二、文學作品在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應用策略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應在歷史教學中貫徹始終,文學作品與歷史教學的有機結合應服務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在課程結構設置、內容選擇以及課程實施中應采取一定的應用策略。
歷史學科中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更加側重于以史料為基礎,從歷史理解的角度出發(fā),對歷史事物進行公正、客觀、理性的評價。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形式,更有助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増進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只有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理解,學生才能對歷史做出公正、理性的評價。因而我們可以借助文學作品,加深學生的歷史理解,從而實現(xiàn)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史料實證就是以史料為研究基礎,通過對史料的辨析重現(xiàn)真實的歷史態(tài)度,進而去偽存真的吸收歷史史料。高中歷史敎學中越來越重視史料的重要性,學生閱讀史料是為了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形成對歷史內容的規(guī)律性認識。然而,由于部分歷史史料晦澀難懂,學生很難提起興趣,或是閱讀后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挖掘文學作品中的史料價值,豐富學生學習的同時培養(yǎng)其史料實證素養(yǎng)。任何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具有某一時期的歷史烙印,因此結合文學作品的歷史素材,可以提升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
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能促進學生積極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并具有人文追求和人文情懷,通過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價值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能夠更加關注國家強盛和民族富強。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要能夠結合文學作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一方面,運用文學作品,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文學作品設置情境,加深學生們對思想文化史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的效果。
三、文學作品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文學作品數(shù)量之豐可謂是浩如煙海,該如何從中選擇適宜的文學作品應用到歷史教學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選對了文學作品,將之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有益,但是若是選擇了不恰當?shù)奈膶W作品,不但不能幫助歷史教學,反而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選擇和運用時,最好遵循真實性、適度性、思想性等原則。此外。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學作品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塑造生動、活潑的課堂。然而,文學作品的趣味性在帶來活躍的課堂氣氛的同時,也可能使學生的情緒過于激烈,甚至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太過沉迷于文學作品的魅力,而無法將注意力回到歷史課堂中,有本末倒置之嫌。因而,教師要注意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做好預案,預防出現(xiàn)課堂失控的局面。最后,中學歷史教師為了更好地在歷史教學運用文學作品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歷史教師又因在歷史教學中對文學作品的運用而自然而然地積累了人文沉淀,提高了人文素養(yǎng),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
結束語:
總而言之,歷史教學中開發(fā)有效的課程資源是新形勢下對于歷史教學的要求,也是歷史 教育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將文學作品引入歷史教學中雖然并不是一個新的課題。但是,新的時代國家需要在學生的教育目標上制定了新的標準,具體到歷史學科,新一輪的課改也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嘗試結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探索文學作品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及其價值,希望能對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工作和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提供些許幫助。
參考文獻:
[1] 向天淵.《“文史互證”與“詩史互證”》[J].中國比較文學,1999,(1):P.107-118.
[2] 趙亞夫.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與歷史教育的現(xiàn)代化——圍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反思[J].教育學報,2006,(4):P.36-44.
[3] 李穎.中學歷史教育與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J].歷史教學問題,2001,(3):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