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瓊
【摘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作為核心素養之一,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探索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結合教學的實例,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從觀察、操作入手,通過想象、操作,經歷“再創造”過程,培養低年級學生的空間觀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再創造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總體目標提出:“學生通過豐富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新課標首次將培養學生空間觀念作為重要目標提了出來,并指出:空間觀念的培養是學生具備的重要核心素養。
一、從已有經驗出發,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爆F實生活中豐富的原型是建立學生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組織教學。
例如,在《認識圖形》教學中,筆者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設計了“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戲。這游戲的規則是:紙箱里放了一些物體,臺上玩游戲的學生不準看,只準用手摸,并給大家說說你摸的物體是什么樣的,根據它的樣子猜出物體的名稱,臺下的學生做評委,看看猜得對不對。規則剛一說完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個個踴躍舉手想試一試。學生在游戲中通過摸一摸立體圖形的表面猜出它們的名字,不僅復習立體圖形的特征,也初步感知了“面在體上”。
筆者利用學生“搭汽車”的生活經驗問學生:“為什么要用長方體做車身、圓柱做車輪?為什么不用長方體做車輪呢?”一下子把關注點由“體”集中到“面”。接著,筆者又拋出問題:“有什么辦法把立體圖形上平平的面“請”下來“留”在我們的紙上呢?”有的學生立即想到了語文課上學過的《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小動物們把腳印印在了雪地上;有的學生想起在沙灘上玩耍時,把腳丫印下來的生活經驗;還有的學生邊比劃邊說,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一只手壓著,另一只手用筆沿著圖形的邊描一圈,就可以描出想要的圖形。就這樣從學生已有的經驗中得出了用“印”或“描”兩種方法可以把這些平平的面“留”在紙上。這時,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動手描起來了,兩人一組,和同伴合作,一個用手扶著另一個用筆在紙上描。當看到一個個平面圖形像小精靈一樣從自己手中“跳”出來時,他們覺得自己就像小發明家,為自己的杰作歡呼。他們通過親身動手實踐,深深體會“面在體上”這一知識點,本節課重難點就不攻自破了。
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愛受表揚,注意的持久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占優勢?;谛W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課堂中一定要借助信息技術的融合進行教學?,F代信息技術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特別是現在的希沃白板5,它是一款功能強大、運用直觀,有著許多優點的教學軟件,它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變得輕松愉悅。
例如,在《認識圖形》教學中,筆者用希沃白板5為學生展示了精美生動的課件,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兩次使用了希沃白板5的“拍照上傳”功能,用教室一體機展示手機照片,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一次在“描一描”的活動中,筆者把學生用各種立體圖形描出平面圖形的照片傳到白板上,讓描的兩位學生給大家介紹描的過程,圖文合一,讓學生深深體會到“面在體上”;另一次是在“擺一擺”活動中,學生擺的方法多樣,筆者精心挑選了幾個照片上傳到白板,請出擺的學生說說是用( )小棒擺出了一個( )形。通過動手操作,拍照上傳,學生不僅對各種平面圖形的特點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因自己展出的作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表象,把靜態化成動態,把抽象化為直觀,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課堂中只有恰當、適度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突出教學重難點,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加強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只有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才能獲得直接經驗。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怕學生動手操作,浪費時間、秩序亂、不好調控,干脆自己直接操作或課件演示代替學生的操作,卻不曾想到動手操作是學生形成空間表象,獲得空間觀念的最好途徑。
例如,在《認識圖形》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兩個全班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顒右辉O計了“描一描”,筆者要求同桌互相合作,兩人動手一個扶著一個來描,一起把這些平面圖形一個一個地“留”在紙上。通過動手描一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面在體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能力。直到教師要安排下一個活動了,學生們還興趣盎然不愿停手。
活動二設計了“擺一擺”,筆者讓學生用10根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平面圖形,活動讓學生把剛認識的圖形重新從大腦中調出來,再次呈現,強化學生對這些圖形的記憶。學生的匯報十分精彩:有的說,“我用三根小棒擺出一個三角形”;有的說,“我用四根小棒擺出了一個正方形”;有的說,“我用六根小棒擺了一個長方形”;還有的說,“我用六根小棒擺了一個三角形,我擺的比三根擺的要大一些”……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喚起了學生再一次對四種平面圖形的感悟,加深了對圖形的認識。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錯過每一次可以讓學生動手的機會,但動手操作前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明確操作的要求。操作時,教師要進行巡查,及時引導,善于捕捉課堂的生成,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從動手操作中認識、體驗、理解,把抽象變為直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想象后“再創造”,升華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要適當地加強學生的想象,通過想象后再操作,經歷“再創造”過程,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認識圖形》教學中,課堂小結時,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把學過的平面圖形像放電影一樣在大腦中過一遍。如,教師說一個圖形學生就回憶并說出它們長得什么樣,是從什么立體圖形上得到;在學生再次睜開眼睛時,讓學生對照黑板的板書,再次理解“面在體上”。又如,在“擺一擺”活動中,當學生說出用四根小棒擺出一個正方形時,筆者就立即追問:“能不能擺出一個更大的正方形呢?”學生通過想象再創造,得出用8根小棒可以擺出一個大的正方形,還能用16根小棒可以擺出一個更大的正方形。學生擺了各種圖形以后,筆者又追問:“為什么沒有人擺圓形呢?”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小棒是直的,圓沒有平平的面,擺不出來?!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區分了平面和曲面的概念。最后筆者還設計了“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在“拼”的過程中去創造。這個實踐活動,給了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充分發揮大腦的想象力和雙手的創造力,讓學生體驗到圖形的魅力,在活動中升華學生的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是空間想象的基礎,培養空間觀念是發展空間想象的基礎,它是空間與圖形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因此,教師要從低年級開始,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從觀察、操作入手,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表象,形成表象后,再通過想象、操作、經歷“再創造”過程,提升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意識。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有關問題,又為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