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彭楊 張軍 朱必敏 林羿宏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SSI)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選擇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骨科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出院的I類切口手術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分析,填寫《骨科I類切口手術調查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發生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共調查患者1023例,發生SSI85例,SSI發生率為8.3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評分II級及以上、手術時間>180min、骨折內固定術及術前未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是骨科I類切口手術患者發生SSI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年齡≤60歲、ASA評分I級、縮短手術時長及術前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等可減少骨科I類切口手術SSI發生率。
[關鍵詞]骨科;I類切口手術;手術部位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2-0108-04
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發生在手術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SSI是發展中國家最常見、最高發的醫療相關感染(health 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HAI),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術后并發癥[1]。研究顯示[2],SSI的發生率為0.4%~16.1%,平均約5%,其中,閉合性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發生率為1%,而開放性骨折則超過15%,甚至達30%,最高可達55%。發生SSI可顯著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醫療成本及病死率。國外研究表明[3],SSI與患者自身(如年齡、合并疾病情況等)、手術(如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是否使用抗菌藥物等)及其他(備皮方法、術中操作等)眾多因素有密切關聯。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我院)骨科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情況,尋找SSI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以期降低SSI發生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出院的1023例骨科I類切口手術患者病歷資料,其中男489例,女534例,包括擇期手術787例,急診手術236例。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術前未進行侵襲性操作;2手術切口為I類切口。排除標準:1術前合并感染或使用抗菌藥物者;2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3術后出現與手術無關的感染。根據2015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4]規定,I類切口手術即清潔手術,是指手術臟器為人體無菌部位,局部無炎癥、無損傷,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器官。
1.3方法
根據手術部位感染的可能相關因素,制訂《骨科I類切口手術調查表》。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信息(姓名、性別、年齡)、合并疾?。ㄈ绺哐獕骸⑻悄虿?、冠心病等)、手術情況[手術類型、手術部位、手術時長、術中失血量、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5]等]、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是否預防用藥、藥物選擇、給藥時機、用法用量)、術后感染情況(是否發生SSI、發生感染的時間、微生物送檢結果等)。調查人員參與骨科日常查房,了解患者圍手術期具體情況,結合《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6]標準進行感染診斷。認真填寫調查表,根據調查結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以是否發生切口感染為因變量,納入多個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自變量篩選方法:先進行單因素篩選,P<0.1為篩選界值,再用ENTER法進行多變量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SSI情況
共收集患者1023例,男489例,女534例;年齡2.0~90.3歲,平均(62.57±17.56)歲,手術時長30~668min,平均(116.00±57.36)min,術中失血量10~800ml,平均(85.47±42.58)ml,發生SSI85例,發病率為8.31%。2.2骨科I類切口手術SSI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ASA分級、手術時長、手術類型及術前是否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均為骨科I類切口手術發生SSI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1。
2.3骨科I類切口手術SSI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通過應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探討了年齡、ASA分級、手術時長、手術類型及預防用藥情況對切口感染的影響,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結果表明患者年齡>60歲、ASA分級在II級及以上、手術時間>180min、骨折內固定術及術前未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為骨科I類切口手術發生SSI的危險因素。因變量切口是否發生感染的變異可由年齡、ASA分級、手術時長、手術類型及預防用藥情況的變化來解釋,各組自變量的OR值及95%CI見圖1。
3討論
本研究調查了可能導致骨科清潔手術SSI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并將其納入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骨科I類切口手術術后SSI發生與患者性別、術前住院時間、手術部位、術中失血量及術后是否發熱無相關性,而與患者年齡、ASA分級、手術時長、手術類型及術前是否預防用藥有關。王瑞芬等[7]對北京某三甲醫院骨科清潔手術部位的感染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術中失血量>1000ml也是導致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未顯示術中失血量與術后感染相關,可能原因在于本研究中患者多為擇期手術,術前基本情況尚可,術中失血量較小,平均失血量約90ml。而周曉平等[8]通過調查醫院外科系統清潔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因素,發現術中失血量>50ml即為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該研究除了骨科手術外,還包括了神經外科、胸外科、普外科及泌尿外科手術,因此,對于骨科清潔手術,術中失血量超過50ml是否為術后感染相關危險因素還需進一步研究證明。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院骨科I類切口手術患者SSI發生率為8.31%,遠高于同類型的研究[9]??赡艿脑蚴?,本研究中患者的年齡普遍偏大,平均年齡為62歲,而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60歲是SSI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同其他相關研究[10-11]結果相同。手術時長也是發生SSI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手術時間越長,切口暴露在空氣中與細菌接觸的時間增加,導致細菌更易在手術部位定植。多個研究[12-14]均表明,手術時間>3h與術后感染風險顯著增加有關。
ASA分級即麻醉前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況對手術的危險性進行分級,共分六級。本研究中患者的ASA分級為I、II、III級,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ASA分級II級及以上為SSI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即ASA評分越高則SSI發生率也越高,表明患者的體質狀態、自身抵抗力與術后感染具有一定相關性。
隨著社會快節奏發展,交通事故等各種意外頻發,導致骨折患者數量明顯上升。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手術類型中,骨折內固定術最多,占比達40.27%,該類型手術SSI發生率為15.78%(65/412)。相比而言,其他類型的手術可顯著降低患者SSI發生率。由于骨折內固定術需要植入內固定器械,可供細菌定植,且患者可能同時存在骨折部位的軟組織損傷,術后需長期臥床,使得患者手術部位容易出現感染[15-16]。劉建宏等[17]研究結果顯示,骨折內固定術感染的發生率為5%~20%,與本研究結果類似。
I類切口在嚴格無菌技術及細致的無菌操作下一般無需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但骨組織血液供給較差,骨折手術患者多有異物植入,且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抵抗力較差,發生切口感染率較高,重者還可形成骨髓炎,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體和心理負擔。因此,骨科圍手術期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具有重要意義。為減少SSI發生率,目前國內外已達成共識[18-20],指出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是控制手術切口感染的關鍵。本研究得出的結論也符合以上共識,即術前預防用藥相較未用藥患者,可顯著降低術后SSI發生率。提示術前預防用藥可減少患者術后SSI發生率。
綜上所述,患者年齡、ASA評分、手術時長、手術類型及術前是否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均與骨科I類切口手術SSI發生相關,其中年齡>60歲、ASA評分II級及以上、手術時間>180min、骨折內固定手術及術前未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為SSI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由此可見,影響骨科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的因素涉及多方面,既包括患者自身因素,也與手術操作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我院骨科I類切口手術SSI發生率較高,感染相關危險因素較多,應積極與臨床醫生溝通,術前改善患者的一般狀況,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加強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提高醫務人員對感染風險的認識,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提高手術技巧,盡量縮短手術時間,盡可能減少SSI發生率。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不具有前瞻性;未具體分析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疾病,體質偏胖或者營養不良時,與術后感染是否存在相關性;也未就感染患者的病原菌進行細致分析。
[參考文獻]
[1]仁建安.中國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指南[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9,22(4):301-314.
[2] Mario M,Richard K,Henrik E,et al.Diagnostic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fracture-related infection[J].Injury,2018,49:83-90.
[3] Olsen LL,Moller AM,Brorson S,et al.The impact of lifestyle risk factors on the rate of infection after surgery for a fracture of the ankle[J].Bone Joint J,2017,99(2):225-230.
[4]國家醫政醫管局.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版)[EB/OL].http://www.nhc.gov.cn/cms-search/xxgk/getManuscriptXxgk.htm,2015-08-27.
[5] Apfelbaum Jeffrey L,Connis Richard T.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ractice Parameter Methodology[J].Anesthesiology,2019,130(3): 367-384.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EB/OL].http://www.nhc.gov.cn/cms-search/xxgk/getManuscriptXxgk.htm,2010-11-29.
[7]王瑞芬,張慶,張晶,等.骨科清潔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0,24(9):1466-1471.
[8]周曉平,任阿可,黃繼崢,等.外科清潔手術部位目標性監測結果與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20):3149-3151,3191.
[9]王清妍,范學輝,韓月欣,等.骨科清潔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監測及危險因素[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5,14(11):766-768.
[10]鐘的桂,劉啟宇,麥秀鈞,等.腰椎后路手術部位感染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8,22(15):2427-2436.
[11]尹航,王燕,崔立敏.骨折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9,29(18):2807-2811.
[12] FEI Q,LI J,LIN J,et al.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spinal surgery: a meta-analysis[J].World Neurosurg,2016,11(95):507-515.
[13]先疆燕,王忠,王榮麗,等.手術部位感染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外科研究與新技術,2017,6(1):39-43.
[14]潘麗芬,譚淑芳,曹林嵐,等.某三甲醫院2015-2016年度骨科清潔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8,18(3):367-371.
[15] Luo H,Chen L,Liu K,et al.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tibial pilon fractures through arthroscopy and external fixator-assisted reduction[J].SpringerPlus, 2016,5(1):1923-1932.
[16] Metcalfe D,Hickson CJ,McKee L,et al.External versus internal fixation for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Orthop Traumato,2015,16(4):275-285.
[17]劉建宏,葉秀珠,鄧紅軍,等.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臨床特點及綜合抗感染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24):5634-5637.
[18] Berrios-Torres SI,Umscheid CA,BratzlerDW,et a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ld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2017[J].JAMA Surg,2017,152(8):784-791.
[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R].Geneva: WHO,2016.
[20]李國威,黃漢,陳濤,等.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1):96-98.
(收稿日期: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