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萍
【摘要】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度推進,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這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數學知識,還能夠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文章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重要意義,總結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具體策略,以期能夠促進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量感;培養策略;小學數學
引 言
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小到中數學符號,大到公式計算,總是感到十分抽象、難以理解.要想解決上述難題,教師就需要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材知識進行結合,該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還能夠將數學知識真正落地,進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運用能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運用數學知識,如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為了能夠買到經濟實惠的物品,我們需要比較幾種商品的質量以及它們的價格;安裝家具時,我們需要對房間的長度、寬度進行測量;每天早上醒來,我們也需要做計劃,規劃每一時間段的安排……上述這些生活日常都離不開數學學科中的“量”.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忽視了對“量”的講解,那么會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十分抽象.因此,教師既需要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解“數”的相關概念公式,又需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重要意義
相比于初高中階段,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量感的過程中,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量的估計、量的比較以及量的運算.在新時代下,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量感主要具有兩大教學意義.第一,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第二,能夠積極響應“生活化教學”的理念政策,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改革與創新.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在新時代下,雖然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師意識到傳統教學存在弊端,并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但是最終取得的效果依然不甚理想.這主要是因為小學數學教師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雖然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但是根本上還是使用知識灌輸的方式開展教學,這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還難以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夠幫助學生夯實學習基礎,并使學生在深度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這些知識運用至社會實踐中.例如,當講解完“長度單位”這一模塊的知識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在數字的后面寫下單位,如我家的衣柜高度是180( ).在括號中,學生需要寫下匹配的長度單位.學生雖然在課堂中已經了解到長度單位包括厘米、分米、米、毫米等,但是他們并不理解這些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長度是多少.最終一些學生在括號中寫下了“米”,一些學生則寫下了“分米”.這些結果都讓筆者感到十分震驚,由于學生的量感弱,其對數學知識的實踐能力較低.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完“長度單位”的相關知識內容后,還需要帶領學生了解這些長度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這才是學習長度單位的真正意義.由此看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對比、觸摸估量等方式提升自己的量感.
(二)能夠積極響應“生活化教學”的理念政策,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改革與創新
教師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夠使教材知識更加“親民”,從而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量感能夠積極響應“生活化教學”的理念政策,具體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數學量感能夠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教材知識建立聯系.數學教師可以在理論教學結束后,鼓勵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學活動感知不同單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對不同物品的量有新的認知,并采用具體的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高度以及厚度等.第二,數學量感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講解結束后,以小組探究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該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改革與創新,同時讓學生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精準的數學量感.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具體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雖然很多數學教師意識到量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是數學教師采用了錯誤的教學策略.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對五大量態的感知力,分別為數量、長度、質量、面積和體積.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從這五大方面切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以及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案,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感知、不斷實踐、不斷積累,最終建立完整的量感能力.
(一)有效培養學生對五大物體量態的感知能力,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吸取經驗
1.通過開展生活物品的計數活動來培養學生對數量的量感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放置幾顆花生米,讓班級中的學生首先通過估算的方式猜測花生米的數量,然后通過數數的方式進行核驗.之后,教師可不斷增加計數活動的難度,即逐漸增加花生米的數量,但依然采用先估算后計數的方式來開展活動.久而久之,學生對花生米數量的估算能力就會逐漸加強,使得估算值與實際值間的誤差會越來越小.教師可以更換生活物品的種類,如將花生米換為綠豆,依然使用先估算后計數的方式開展訓練.學生能夠在兩次計數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數量量感能力,并了解同樣一堆大小的物品,單一物品的大小會對實際數值造成一定影響.比如,將一袋櫻桃和一袋梨(袋子大小相同)拿出來進行比較,那么櫻桃的數量一定會比梨的數量多.由此看來,在培養學生數量量感能力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物品開展教學,從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實踐經驗,并對常見生活物品形成數量量感.
2.通過開展生活物品的長度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對長度的量感能力
在指導學生學習完有關長度的相關知識內容后,數學教師可以通過“測一測”的數學活動來培養學生對長度的量感能力.為了能夠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應當選擇學生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拿尺子測一測書桌的長度,也可以指導學生對書本的厚度進行測量.這樣的長度測量活動能夠使學生對不同的長度單位(毫米、厘米等)產生量感.當學生再一次面對生活中這些物品時,就能夠精準地估算出這些物品的長度、高度等.為了提升學生對較大長度單位(米、千米等)的量感能力,教師可以在課下帶領學生到操場,首先引導學生憑借經驗估算足球場、羽毛球場以及籃球場的長度,其次引導學生通過長度工具來測量這些場地的實際長度,進而比較估算長度與實際長度之間的誤差.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如觀察籃球場上籃板下邊緣與地平線之間的距離,還是通過先估算后測量的方式進行比較對照,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對長度的量感能力.經過多事物、多次數的長度測量訓練后,學生能夠根據實踐經驗較快估算出物品的長度或者兩個物品之間的距離,且得到的估算結果與實際長度差距較小.
3.通過開展生活物品的質量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對質量的量感能力
在培養學生數學量感能力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還需要對物品的質量量感引起足夠的重視.質量單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主要是為學生講解不同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方式.學生雖然能夠記住1kg=1000g這一公式,并可以使用這一公式答題,但是其并不知道1kg物品在實際生活中有多重,這就是缺乏質量量感的表現.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在講解完物體質量的相關知識點后,將班級中的學生劃分為五至七人一組,并將電子秤等質量測量工具分發給每一組的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不同物品的質量.以1kg質量為基準,學生在稱重后可以發現3個大蘋果的質量約為1kg,而六個小蘋果的質量也約等于1kg.這樣的質量比較方式能夠給學生帶來較為直觀的學習體驗.久而久之,學生能夠建立良好的質量量感能力.
4.通過開展生活物品的面積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對面積的量感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對面積的量感能力.由于學生尚未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其在第一次接觸面積知識時會感到十分抽象,并難以根據課本上學到的知識估算出實際物品的面積.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應為學生開展一系列面積測量活動,從而使學生對面積產生更加直觀的認知,具體包含兩個步驟:第一,數學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講解“4cm2”是邊長為2cm的小正方形的面積,然后指導學生使用直尺繪制一條長度為2cm的線條,再在其90°方向繪制一條2cm線條,最終勾畫出的就是4cm2面積的小正方形.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找出生活中約為4cm2的物品,并將這些物品放置在一起進行對比.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可以發現,橡皮等物品的面積與4cm2的小正方形相似.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對“平方厘米”這一面積單位有基本的認知.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其他物品時,學生就可以立刻估算出物品的面積大小.第二,在之前的長度測量活動中,學生已經知道了1dm的長度為10cm.那么當教師繪制出一個邊長為1dm的正方形時,就可以鼓勵學生計算出該正方形中包含多少個邊長為1cm的正方形.經過公式計算以及實踐操作以后,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答案,即1dm2等于100cm2.之后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dm2的面積量感能力,數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找出生活中1dm2的常見物品,如炒菜用到的鍋鏟就是1dm2.在多次訓練后,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理解“平方分米”的數學概念,還能夠對這一量感有清楚的認知.
5.通過開展生活物品的空間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對體積的量感能力
在學習了以上四個量感后,數學教師就需要提高教學難度,培養學生對生活物品體積的量感能力.生活中需要測量體積的情境有很多,如當學生需要為教室中的植物澆水時,就需要了解澆水的容量.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在基礎知識講解完成后,帶領學生估算水盆、花瓶的體積,然后與學生一起使用體積測量工具對這些物品進行測量.學生在反復訓練中能夠對體積產生良好的量感能力.
(二)引導學生對不同物體的量態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產生差異量感認知
學生對五大物體的量感有了基本了解后,就可以明白這一規律:對于不同的物體來說,其質量與體積之間的差異還會與物體的密度相關.但是對于大多數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密度這一概念還較為抽象,因此為了使學生對不同物體的差異量感產生認知,教師可以安排這樣的探究活動:拿出兩個體積相同的實心物品,一個是由鐵組成的,一個是由木頭制作的,那么鐵制品的質量會遠遠大于木制品的質量.因此,在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了解不同物體的量態,從而了解這些物體在同一量態間的差距.例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會為學生準備兩個直徑均為6cm的實心球,分別為銅球與紙球.首先,筆者會引導學生估算這兩個實心球的直徑距離,該方式能夠有效考查學生的長度量感.接著,筆者會帶領學生比較這兩個實心球的質量,在已知兩個材料的情況下,很多學生會根據實踐經驗選出正確答案,即銅球更重,但是銅球比紙球具體重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因此,筆者會鼓勵學生估算兩個實心球間質量的差距,之后通過電子秤稱重的方式得出正確答案.在該探究環節中,學生能夠了解到兩種不同材質的實心球在質量方面的量感差異.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改變教學策略,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通過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力來積極響應“生活化教學”理念,不斷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文章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量感,第一,有效培養學生對五大物體量態的感知能力;第二,引導學生對不同物體的量態進行比較.
【參考文獻】
[1]何辛.體驗與思考并重,內外兼修培量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22(14):123-125.
[2]周婷婷.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J].名師在線,2022(19):22-24.
[3]王劍華.立足核心素養例談小學數學量感培育的實踐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18):145-148.
[4]蔡伶俐.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2):17-19.
[5]楊小彬.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策略探析:以“計量單位”教學為例[J].新教師,2022(3):51-52.
[6]潘小英.小學數學“量感”教學探究:以“計量單位”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22(2):64-67.
[7]鄭璘玲.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量感習題編制的探索[J].教學與管理,2021(29):70-72.
[8]黃慶松,梁杰瑜.基于小學數學實驗的學生“量感”培養實踐策略:以“長度單位”教學為例[J].西藏教育,2021(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