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以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為重點研究對象,先對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教學的美育滲透原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現狀進行了分析,而后從創設音樂教學情境、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注重開展音樂鑒賞教學、精巧設計音樂教學活動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教學策略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理念;小學音樂;音樂教學;美育滲透
作者簡介:朱霞煒(1982—),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以及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美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音樂課堂是開展美育的主要場所,教師通過音樂教學進行美育滲透,可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使其進一步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為學生優秀人格、品質的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從多角度入手,進行美育滲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一、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原則
小學音樂教學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還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道德情操、審美能力等進行培養,使其理解歌曲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感受藝術之美。為了有效進行美育滲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人文性原則
音樂是文化載體之一,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可為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1]。在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師要遵循人文性原則,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要促進學生能力發展,使其學會挖掘音樂作品中蘊含的美學元素,能感受到藝術作品中的美。基于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在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同時,注重融入人文性的元素,帶領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探索,使學生養成正確理解和善于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
(二)自然適應原則
所謂自然適應原則,就是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嚴格遵循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心位置,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在增強音樂教育和美育融合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發掘音樂中的情感,充分意識到自然、社會與音樂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2]。自然適應原則下的教學更關注學生的內在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對此,教師要科學選擇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先學后教的方式鼓勵學生提前進行預習,以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可以組織音樂學習活動,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審美課程。
(三)情感原則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音樂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音樂中蘊藏著一定的情緒、情感,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中的情緒、情感進行探索、感受,培養學生感受美、表達美的能力。對此,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音樂,創設熟悉的音樂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總之,從情感挖掘入手開展音樂教育和美育,一方面能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能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3]。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現狀分析
一方面,部分學校、教師對音樂審美教育理念的理解比較淺。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僅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音樂技能,忽視了審美教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這些教師的教學思想比較傳統、陳舊。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是基本的教學目標,但教師不能顧此失彼,忽視學生的藝術體驗、審美感受,否則就會造成音樂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悖。還有的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比較簡單,難以保障班級中的所有學生都獲得相應的發展,比如,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小的學習任務很難激發他們的潛力,甚至會降低他們的音樂學習興趣[4]。
另一方面,部分學校過于關注文化課程,忽視了音樂課程對學生成長的作用。音樂教育具有美育功能,是促進現代教育發展,實現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但是,在當前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因為受到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僅僅關注學生的文化課考試分數,忽視了音樂教育。部分學生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音樂學習就是唱歌以及掌握一些樂理知識。在忽視音樂教育的背景下,校園中的一些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如文藝匯演往往缺乏美育元素的滲透,流于形式,這樣的活動忽視了音樂對學生知識增長的作用,缺乏文化與藝術之間的有效銜接,不利于學生發展[5]。
三、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路徑
(一)創設音樂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感知美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為學生帶來多元的感官刺激,引導學生走進情境,獲取豐富的學習感受。對此,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采用構建情境故事、進行示范演唱、開展音樂游戲等方式創設個性化的教學情境,以趣味、多元的內容,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美的感知。總之,音樂教師要將美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6]。
例如,在教學歌曲《快樂的嚓嚓嚓》時,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其他班級演唱這首歌的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互動,對視頻中學生的表演以及該音樂作品進行評價。這樣真實的課堂情境能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同時初步感知接下來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其中蘊含的美,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制訂更高難度的學習目標——結合這首歌曲熱情、歡快的特點,以舞蹈的形式進行歌曲演繹。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為歌曲設計一支舞蹈。學生一開始可能沒有思路,無從下手。對此,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對應的肢體動作,同時對能設計出動作的學生進行肯定,鼓勵學生繼續用心感知音樂,挖掘美的元素并將其融入舞蹈動作之中,從而實現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總之,教師創設情境,以問題、任務引導學生感知美,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及正確審美觀念的形成[7]。
(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體驗美
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音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做出科學的選擇,讓學生收獲更多關于美的知識,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音樂的表現形式有游戲、合唱、伴奏等,教師可以對這些方式進行適當調整,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新的體驗。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實踐活動,這樣才能保證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例如,《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首歌是對媽媽的贊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的媽媽為自己做過什么,感受媽媽的愛,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提前搜集與贊頌媽媽有關的歌詞,在課堂上開展歌詞朗誦活動,讓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感受歌詞的內容美、文學美,從而進行美育滲透。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一邊拍手一邊按照節奏進行歌詞朗誦,必要時可為學生播放伴奏音樂,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豐富審美體驗。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更多與母親有關的音樂,組織學生開展母愛歌曲串燒活動;或鼓勵學生對自己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樣子進行描述,重點講述媽媽對家庭的付出;或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放學回家后為媽媽獻上一曲,并將演唱過程拍成小視頻,上傳到班級群中與大家一起分享。這類富有趣味的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8]。
(三)注重音樂鑒賞教學,促使學生欣賞美
音樂鑒賞在音樂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學生欣賞美的能力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為了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鑒賞活動,如歌曲鑒賞。不同歌曲在內容、情感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能使學生產生不同的感受,體驗不一樣的美,從而促進美育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欣賞空間,使學生能在良好的氛圍當中感受美、欣賞美。
例如,在組織學生鑒賞管弦樂《瑤族舞曲》的時候,教師可以一邊為學生播放作品,一邊為學生講述有關知識,使學生領悟到瑤族舞曲的美,同時掌握欣賞音樂美的方法,提升欣賞美的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開展舞蹈創編活動,鼓勵學生在欣賞美的基礎上創造美,這不僅能實現音樂教學的創新,還能發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在舞蹈創編活動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提升學生自信[9]。
(四)精巧設計音樂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內化美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音樂教學活動的設計,一方面要保證形式、內容方面有所創新,另一方面要滲透美育元素,促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內化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學生也會接觸多種多樣的音樂,因此,在設計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融入生活化的美育內容,以彰顯音樂的獨特魅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教師可以將信息收集、音樂改編、音樂文化交流等方式融入教學設計中,幫助學生內化美。
例如,在教學歌曲《我愛我的家鄉》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風景圖片,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旅游經歷和日常積累,辨認所展示的圖片是哪里的風景。旅游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之后,教師可以將要教學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進行初步感知,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鄉,指出自己家鄉的特色。在積極參與這一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了解自己家鄉,提升對家鄉美景的認同和喜愛[10]。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小組對《我愛我的家鄉》這一歌曲進行改編,融入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并進行成果展示。這樣的教學活動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還能創新教學形式,實現美育滲透,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滲透美育不僅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方式,也是豐富小學生音樂課堂學習體驗的途徑。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梳理,進一步挖掘音樂中的美育元素,以多樣的教學活動實現對學生的美育滲透,為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黃瑀.小學音樂美育的跨學科整合與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3(5):34-37.
祝倩.小學音樂教學中美育的滲透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5):100-101.
朱柯霓.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3(5):109-111.
屈學文.基于《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策略[J].音樂教育與創作,2022(9):16-18.
成國軍.“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的美育滲透[J].求知導刊,2022(25):116-118.
熊婧怡.“以美育人”小學音樂課堂美育滲透探究[J].好家長,2022(28):31-33.
余秋璆.以美為基,以樂育人:小學音樂課堂美育滲透路徑分析[J].教師,2022(16):81-83.
李娟.試論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2(1):155-158.
劉婷,曹嶸.音樂教育中美育的滲透[J].藝術評鑒,2021(24):84-86.
張鐸龍.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研究[J].北方音樂,2020(1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