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攀
摘? 要:目前,情境教學成為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手段,能夠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體驗下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產生學習興趣,使其更輕松地領悟課堂知識蘊含的道理,收到以理明人、以情感人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能夠助力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現教書育人的雙重目的,助力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文章主要從生活化情境、體驗式情境、多媒體情境、故事性情境和實踐性情境五個方面入手,著重討論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多元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情感體驗
在開展情境教學時,教師一般會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創設具有較強情緒色彩、形象生動的場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感體驗。從已有的教學經驗來看,情境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個人的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課堂知識的內涵,使其提升個人的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
一、基于生活教育原則,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存在緊密聯系。教師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服務于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了提高生活化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創設具有生活特色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注意力,獲得良好的學習感悟。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上冊“深深淺淺話友誼”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相互理解與信任、忠誠與寬容、關心與幫助等基礎之上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用生活畫面創設情境:生1性格內向,與生2來往較為密切。一次,生1因病請假,然而班上即將開展一場考試,生1向生2提出借筆記復習的請求,生2拒絕,稱自己同樣需要考試,不便轉交他人。生1內心產生了困惑:幫助朋友是否意味著自己一定會受到影響?若有影響,是否會像生2這般直截了當地拒絕朋友?在這個情境下,教師啟發學生展開思考: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朋友有困難的時候,生1的疑惑是否合理?生1的交友觀和生2的交友觀有著怎樣的差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種人際交往關系帶來的問題?經過激烈的思維碰撞后,學生了解到友誼應該是平等、雙向的,應該懂得共同分享、相互分擔,學會關懷對方,給予對方幫助,否則這樣的友誼很難長久,還會讓朋友受到傷害。
又如,教師還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1)生3曾經有位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聯系逐漸減少,甚至很少主動聯系對方,生3認為自己與對方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2)生4和生5形影不離,制訂了一致的學習目標,步調一致地奮斗。在一次競賽活動中,兩人同登舞臺,生4向生5發出挑戰,告知對方自己將盡最大努力贏得比賽,同時期望對方同樣抱著不服輸的態度,與他一起對戰。生5出于對對手和朋友的尊重,欣然接下對方的挑戰。在這兩個生活情境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若你和朋友的友誼淡了,是否還需要繼續維持友誼?生4和生5的友誼觀是怎樣的?若你與朋友在某個時間是競爭關系,那么你是否會作出與生4和生5相同的選擇?在這一情境體驗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領悟到這樣的道理:朋友之間是可以存在競爭的,競爭并不必然傷害友誼,雙方保持友好關系的關鍵點是我們對待競爭的態度,要學會坦然接受和欣賞朋友取得的成就,并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激勵,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收獲。
二、立足角色模擬活動,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模擬活動,讓學生獲得一定的體驗感,有效理解本節課學習的理論知識。角色模擬活動為教師創設體驗式情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要讓學生在角色模擬活動中感受到樂趣,讓他們深入情境中,主動掌握角色模擬情境中的知識內涵,確保學生能夠有效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課時,教師可以圍繞教材中“探究與分享”的案例內容,設置一個“法庭”的角色模擬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檢察官”“律師”“案件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等不同的角色,將“就業歧視”事件的審判過程再現出來。學生可以參照法庭審判流程,運用已學的知識融入角色模擬活動中,學會梳理案情與法律之間的緊密關系,提高自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應用能力。
在角色模擬活動中,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情境體驗,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需要從自己的立場提出個人的觀點。學生可以對“踐行平等”這一核心知識內容展開獨立思考:在面臨某些企業的就業歧視時,我們應該捍衛自己的哪些合法權利?就業歧視現象究竟損害了公民的什么權利?在法庭審判中,我們如果要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該如何據理力爭來依法維權?學生從角色模擬活動中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學會在自己的合法權利被侵犯的情況下用法律知識來解決問題,捍衛自己的權利。
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是教師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善于開發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到多媒體情境中,積極地學習課堂知識。尤其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以往的課堂氛圍存在枯燥乏味的問題。教師應該借助多媒體情境來改善上述問題,讓學生更樂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在信息化課堂中發揮學習主體作用,主動學習知識。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下冊“多彩的職業”一課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尋訪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視頻,讓學生走進情境中,從新型職業農民的口中了解這是一份怎樣的職業,從中獲得了哪些積極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新型職業農民的了解,寫一份與該職業相關的職業生涯規劃書。學生可以從自我分析、環境分析、確定目標、行動計劃、評估調整等方面入手,將自己代入新型職業農民這一角色,完成“寫一份職業生涯規劃”的課堂任務,讓學生掌握制訂職業規劃的相關技能。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播放新型職業農民接受培訓的圖片和視頻。學生會發現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要學習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的知識,還要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方面的知識,甚至要學習如何為他人提供優質的服務。教師可以從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從新型職業農民接受的專業培訓來看,他們在職業生涯中究竟需要具備怎樣的職業能力?通過問題,學生可以學會剖析人們在職業崗位上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有關新型職業農民的案例材料,選擇一個具有典型新型職業農民的人物故事,將對方的職業經歷剪輯成一個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使學生快速了解新型職業農民的就業經歷,直觀地了解對方的敬業精神,讓學生了解“職業精神”在職業生涯中的獨特地位及作用。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延伸性思考,探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嘗試自主制作一份職業生涯規劃,并分析這一職業應該具備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能力,為學生以后在社會中的發展奠定基礎。
四、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故事性教學情境
創設故事情境,是指教師將故事元素融入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問題,教師可以依托故事情境來吸引學生走進情境,使其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自主領悟其中蘊含的哲理。學生可以嘗試運用新學的知識來解決故事情境中的問題,在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懂得采取正確的措施解決相關問題,提高自己的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情緒的管理”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釘子的故事”,創設生動的故事性情境:有個壞脾氣的小男孩,父親遞給他一袋釘子,并告知他:每當自己發脾氣時,就用鐵錘在家里后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天,男孩釘下了37顆釘子,后來他逐漸發現,不發脾氣比往柵欄上釘釘子更容易。于是男孩開始學會控制壞情緒,他每天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量逐漸減少,控制壞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好,并把自己的轉變告訴父親。父親讓男孩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時就拔掉一顆釘子,后來男孩拔掉了全部釘子。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男孩在發脾氣時,可能會出現怎樣的不良情緒?這些情緒會給男孩身心健康帶來怎樣的影響?此時學生會根據自己對情緒的認知,了解憤怒、慌張、焦慮等負面的情緒容易引發一些不良的行為。學生可以根據“情緒表達”的相關知識,談一談男孩在表現出壞情緒時,他的表情、聲調、姿態和動作是怎樣的,并主動思考這些情緒是否會感染身邊的人。
為了讓學生學習“情緒調節”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繼續提出問題:故事中的男孩是如何調節自己情緒的?假如是你遇到問題,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該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避免沖動,冷靜做事呢?富有哲理的故事能夠帶給學生啟發,獨立思考應對之策,有利于學生圍繞理論知識結合實際場景展開深度思考,促使學生內化課堂知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品格。
根據這一故事情境,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師生互動。不同的學生在遇到情緒不佳的情況時,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情緒管理方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說一說自己認為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這樣的師生互動能夠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學生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彼此借鑒他人優秀的情緒管理經驗,讓自己更好地管控個人情緒,做一個不被不良情緒左右的人。
五、設置社會公共議題,創設實踐性教學情境
社會公共議題是人們在社會公共領域討論的話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設置頗受大眾關注的社會議題,引導學生在社會議題視域下更好地學習課堂知識,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議題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加強實踐性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情境體驗下,深思社會公共議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服務社會”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通過服務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性,使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視野,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親身參與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可以設置環境保護議題,讓學生參與到一系列保護環境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為構建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教師可以設計“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實踐活動主題口號,讓學生主動了解環境保護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環境保護的一些重要技能,然后在實踐活動中利用這些知識與技能高質量地完成任務。
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植樹造林、移栽植被、社區垃圾分類、清理河道垃圾、協助固體廢棄物處理等不同的實踐活動項目,讓學生通過參與不同的環境保護活動,掌握環境保護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成為熱愛勞動、愛崗敬業的環境保護者,將勞動精神和敬業精神傳承下去。教師還要為學生布置與社會議題研究相關的學習任務,如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搜集社會議題相關的素材,在寫社會實踐活動報告時圍繞相關社會議題展開一系列的分析。學生不僅要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過程和成果展示出來,還要利用自己的實踐成果來論述個人對社會議題的看法。
從這些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了解環境保護議題涉及哪些社會問題,而且能親身體會某些環境保護活動的全過程。同時,學生可以體會“服務社會”的含義,懂得主動為環境保護提供相關的服務。實踐證明,教師在社會公共議題的引領下開展實踐性情境教學時,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度和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成長為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
總之,初中階段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新變革,更好地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對此,教師應該重視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手段的運用優勢,多維度地設計情境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不斷深入生動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從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彪. 情境模擬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J]. 基礎教育論壇(上旬刊),2022(3).
[2]黃鳳鈴. 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創設策略的探討[J]. 考試周刊,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