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深化產教融合是創新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核心內容,是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形成技工教育改革創新新局面。
關鍵詞:產教融合? ? 校企合作? ? 技工院校
青島市現有技工院校23所,在校生4萬余人,開設專業70多個,每年有畢業生近萬人,畢業生就業率98%以上。提高了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收到了明顯的改革成效。青島市創新推進技工教育集團化發展,目前圍繞軌道交通、機械制造、海洋技術等行業已組建技工教育集團9家,加盟集團的企業有210余家,年培訓能力達到4.5萬人,與集團組建前同比增長43%,受到海爾集團、海灣集團、青島地鐵集團等合作單位廣泛好評。技工教育集團由最初單一的校企合作,發展為“政、行、企、校”多元主體組合的產教融合模式。
一、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的內涵
產教融合是指技工教育與產業深度合作,它不是簡單要求學校和行業企業在組織上融為一體,而是注重業務運作相互滲透支持、相互補充融合,通過要素整合和契約合作兩條途徑,實現學校與企業對接、專業與崗位對接,達到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率的目的。
二、 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難與不足
(一)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校企合作形式化
一是部分技工院校對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質認識不到位,仍停留在頂崗實習或工學交替的淺層次層面上,將其簡單理解為校辦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是部分企業認為技工院校是培養人才的第一責任人,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表現不積極,不主動,而學校習慣于以自身為中心開展教學改革。
三是學生及家長對技能人才的職業認同感缺失,對企業人才標準、工作模式、組織紀律等學習、了解不夠,學生頂崗實習適應能力差,個別學生甚至抵觸到企業實習。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產教融合的深層次教學改革受限,阻礙了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欠缺,產教融合深度不夠
主要原因是行業、企業、學校等主體分屬不同主管部門,管理模式、體制機制和運行方式各異,目標和需求各不相同,利益平衡點存在差異。
企業參與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根本動因是經濟利益,而技工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為目的,更關注社會效益。
加之個別學生因需求定位不準,在頂崗實習過程中難以進入角色,無法順利完成實習任務,造成學校、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本增加。
雖然國家制定出臺了有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施意見和方案,但政策目標與措施手段匹配度低,企業缺乏可落地實施的激勵政策支撐,學校、企業以及學生在合作中責權利不明,導致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續性。
(三)師資力量較薄弱,影響產教融合實效
一是技工院校師資隊伍高端人才稀缺。大部分技工院校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學費收入,教師待遇普遍較低,優秀人才難招進,留不住。
二是教師職業素養良莠不齊,部分教師對技工教育以及行業發展動態漠不關心,缺乏敬業奉獻精神和創新進取精神。
三是部分學校專業教師緊缺,教學課時量大,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到企業掛職參與生產實踐,難以將企業新技術、新標準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直接影響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有悖于產教融合理念生產鏈與教育鏈銜接、學校與企業互動共贏目標要求。
(四)技工院校專業建設體現產教深度融合的元素較少
一是專業建設大多仍以學校為主體,缺乏企業技師與管理人員深入參與,導致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與企業需求脫節。
二是開展專業建設調查研究不夠。技工院校通常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才到市場和企業調研專業需求情況,調研流于形式,導致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企業崗位需求存在偏差。
三是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呈“點”狀分布,各專業課程之間融會貫通不夠,學生解決實際生產技術難題能力不強。
三、 深化技工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對策思考
(一)組建技工教育集團,促進技工院校與企業深度融合
通過組建技工教育集團,技工院校、行業、企業及其他集團成員形成緊密合作體,堅持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技工院校與企業深度融合。
一是學校和集團成員企業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共同制訂專業招生計劃,共同討論確定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并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校本教材,實現師資、技術、設備、實習實訓基地、技能人才評價等方面資源共享。
二是加大集團化發展獎補力度。鼓勵技工教育集團深化校企合作,對新興專業或實訓基地建設,給予專業項目獎補。對技工院校教師到企業參與教學指導的,給予獎補。
三是技工院校與行業企業以聯合式、兼并式、股份制方式抱團發展。聯合式是指在管理體制不變、隸屬關系不變、資金管理渠道不變、人事關系不變的情況下組建技工教育集團。兼并式是指按照以大并小、以強并弱、以高并低的原則,采取兼并或合并的方式組建技工教育集團。股份制方式是指以產權為紐帶,集團成員以參股方式組建股份制技工教育集團。
四是力推企業“冠名班”“訂單式”培養模式,實現學生一畢業便上崗。鼓勵采用工讀交替培養模式,學生在學校進行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習,在企業強化實操訓練,使學生兼具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根據企業需求定向培養人才。
青島市技師學院與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海爾集團有限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歌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205家企業建立了多維度、深層次合作關系,畢業生受到企業高度認可。
連續多年為海灣化學招收定向培養班,同開源熱電等眾多企業開展冠名招生定向培養。青島市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與6所技工院校、5所職業學校進行校企合作,既為企業引進技能人才提供平臺,又為技工院校培養的技能人才拓寬了就業渠道。
五是搭建校企合作項目技術交流平臺。技工教育集團設立企業緊缺技術庫,將校企合作研發取得的關鍵技術和科技專利納入技術庫,實現技術資源共建、共管、共享,由政府搭建平臺,定期組織各集團各行業進行交流研討。
(二)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技工院校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校企協同建設一支業務精湛、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師資隊伍,為社會培養輸送技能人才。
1.推動技工院校教師與企業高技能人才雙向流動
加大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力度,專業教師每學年駐企鍛煉兩個月,實地接觸企業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技術,參與企業產品加工、生產線和設備改造升級,教師既可提升實踐技能,又可幫助企業實現技術更新,創造經濟效益。
聘請企業技術技能專家到技工院校擔任兼職教師,校企根據崗位用人標準共同調整完善專業教學目標與授課計劃,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
青島海洋技師學院加強“雙角色”“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潛水技術、休閑服務與管理、航海捕撈等專業教師角色多元化,既是學校專業教師,又是企業技術員工;既能講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技能訓練;既可以組織教育教學,又可以從事經營管理,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師資團隊。
2.鼓勵教師參與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培訓
專業教師要對企業工人分類分級制定不同培訓方案,利用自身理論知識,結合技術崗位需求開展技能培訓,指導企業工人開展創新課題研究,為企業培養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兼具的應用型人才。
3.完善師資培訓制度,加大師資培訓財政補貼力度
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通過課題研究、名師講堂、離崗進修、產教融合等方式,提升教師創新教育能力。
4.用好政策“引”人才
落實高層次急需人才特聘政策,聚焦高技能領軍人才,加大引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技能大賽獲獎選手以及區域經濟社會行業企業專家技術能手,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5.優化教師考核激勵機制
建立師資素質提升激勵機制,引導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競賽,將獲證情況和競賽成績作為評優晉升的重要依據,調動教師提升專業技能水平的積極性。
建立教育教學績效考核制度,將教師帶隊實習實訓開展產教融合教學、參與企業職工提升培訓、師德作風等內容列入職業素養評分表,評分結果作為教師年度績效、考核評聘、評優評先、職稱晉級的重要參數依據。校企聯合評選優秀實習指導教師和企業導師,形成激勵機制,鞭策教師注重產教融合育人。
(三)以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為中心搭建學校、社會、企業互聯互通“立交橋”
一是建立就業信息庫,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清單”。學校加強區域間合作,在學生實習就業相對集中的都市圈設立就業工作站,開拓市場,摸清重點目標企業“需求清單”,建成覆蓋所有專業的企業“冠名班”,為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企業發展培養人才。
二是建立就業信息共享機制,把就業工作站建設成為學生校外實習就業“大本營”、人員互聘“聯絡處”和信息共享“交換機”,就業過程校企共管,就業信息校企共享,保障畢業生就業量質俱增。
(四)專業建設對接產業發展需求,課程建設對接崗位能力需求,推動校企深度融合
專業建設是技工院校實施教育教學的載體,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因此技工院校專業建設應與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維支撐的專業課程體系。
1.根據企業需求設置專業
技工院校要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深入行業企業開展技能人才需求調研,設置符合市場需求專業。
青島市技師學院圍繞青島市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群,優化專業布局,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有45個專業全部列入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技能人才緊缺急需專業目錄,初步形成軌道交通、智能制造、汽車技術等十大專業集群,專業與產業關聯性高、契合度強。
青島市石化高級技工學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需要,在原有化工、能源等特色專業基礎上,向現代制造、綠色化工、清潔能源、環保新能源、環境監測、現代服務業等方向拓展開設新專業。
2.健全專業設置定期評估機制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改造升級傳統專業,動態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和結構布局。
3.共同開發課程
企業一線技術能手與技校專業技術教師按照生產崗位需求共同開發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和模塊化實訓課程,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青島海洋技師學院以海洋特色文化為基礎,將一體化課程體系融入學校理論教學、實操教學、企業實踐和經營。
4.將專業課程教學標準對接產業崗位能力標準,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技工院校專業骨干教師和企業導師要關注行業企業最新技術成果和產業升級發展趨勢,及時吸納企業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新資源和典型生產案例,更新完善專業課程標準和專業教材,并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先進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基本原理與生產實際相互融合。
建立“以學生為本”的課程體系,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推進“活頁式”專業核心能力校本課程開發,實現課程多樣化與可選擇性。
(五)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為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新平臺
產業學院是基于區域產業發展,依托技工院校專業建設,以高質量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院校和企業優勢資源整合鑄就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共同體。
一是開展專業共建。強化專業與產業精準對接,圍繞產業鏈設置專業,利用企業資源和優勢提高技工院校專業建設水平。
二是實施人才共育。依據產業需求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改進培養模式,實現政校行企多主體協作育人。
三是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校企共同培養“雙師型”專業教師和“雙能型”企業導師,促進師資隊伍雙向交流、互融互通。
四是完善校企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崗位對接,推動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融合。
五是建設高標準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協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共同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工作環境下的技能操作教學和實習實訓。
(作者單位:青島市人力資源發展研究與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