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莎
摘要:近幾年,現代教育日新月異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普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素養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在小學教育階段美術學科的“造型·表現”實際教學中,所謂意象思維,實際上指的是創作主體為將某種情思充分表達出來,把“物象”朝著“心象”轉化、全面創造成“意象”的一種思維活動。教師在開展以意象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時,應當把轉化與表達、移情與聯想、浸潤與體驗作為重要關鍵,這樣能夠推動美育價值獲得有效落實,本文主要探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充分運用意象思維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教育 美術教學 意象思維 運用策略
引言:目前,小學階段應用的美術教材,其中“造型·表現”這一領域知識內容占據2/3,正確引導學生對多種有效手段與優質媒材進行合理運用充分表達真實情感與思想,以及對造型樂趣加以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基本造型與一定創新表現能力是該領域的核心任務。然而在新時期背景下,“造型·表現”教學存在著一些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可知,部分美術教師過于重視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忽視美術教學本身具備的美育價值。意象是我國傳統美學的核心概念,所以,小學美術教師應當以意象思維作為切入點來對“造型·表現”教學進行改進,如此必然可以更好培養學生審美素養,促使學生獲得精神滿足。
一、“物象——心象”的演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物象——心象”演化其實就是逐步引導青少年學生通過情感滲透以及多維度感知來將物象向心象演化的一個過程。例如,在關于老房子的教學中,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如下有效策略來促進物象演化全面實現。第一,認真看老房子。細致觀察老房子的基本元素以及外形結構,比如粗銅門環、斑駁的老墻、格子花窗和青灰色的粗瓦等,通過這些來對老房子的“形”進行充分認識;第二,“聽老房子”,一般是通過聆聽屋子外面傳來的搖櫓聲以及屋內傳出的評彈聲與打開門窗時的吱呀聲,借此對老房子的“趣”進行親身感受;第三,“游老房子”,對先進的VR技術進行合理運用,逐步引導小學生游歷在晴雨晨暮中老房子出現的變換和每座老房子中間的石板小弄當中,對老房子的“幽”加以體會。通過立體化的感知,不僅可以讓小學生身臨其境,仿佛真正置身于老房子中,還可以讓小學生品味到老房子當中存在的生命氣象。[1]
二、“心象——意象”的轉變
從實際來說,“心象——意象”轉化其實就是逐步引導小學生通過邏輯思維與真實情感的雙重作用,將心象向與之相符合的美術語言及形象轉化,最終形成意象的具體過程。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當先正確引導班級學生以“年邁的老人”作為關鍵心象來直接聯想飽經風霜的老房子的形象:一些學生想到老房子如同一層矮房,往往只有一扇門和窗,原因是年齡較大的“老人”既沒有靈敏的五官,又沒有挺直的身軀;一些學生聯想到老房子仿佛一座二層小樓,既瘦又窄,還微微有點傾斜,原因是老人一般比較瘦,在站立的時候雖然可能會顫顫巍巍,但其內在筋骨卻格外硬朗。然后積極引導小學生以“老人”作為主要心象來對老房子本身的表現語言進行探討:使用黑色的卡紙動手撕出一個屋頂,主要是因為“撕”呈現出來的老舊感更加強烈;使用白色粉筆來畫出房頂的瓦片,線條不需要多么工整,卻需要有疏密和輕重,如此能夠將如同老人頭發一般的滄桑和稀松感表現出來,或者用黑色線條來直接描繪墻,讓線條富有一定節奏,忽疾忽澀,仿佛老人走路。最后,小學生應以“老人”心象為根據來甄選和取舍老房子元素,獨立自主創造出幾座特色鮮明的“老房子”。
三、“意象——意境”的深化
通常情況下,“意象——意境”深化主要是有機結合學生創作出來的作品形象,借助呈現創意,能夠營造出良好審美意境,使班級學生得到越來越多審美體驗,進一步升華學生情感。該環節往往是在教師評價學生作品階段,小學美術教師可對遮擋與疏密加以利用,有機組合學生創作的作品,將變成一個小型“村落”。在教師向學生詢問“除了老房子以外,在畫面中還可以看到什么”問題時,學生會回答自己看到一些并不存在的美麗景象:老人在打牌、聊天;兒童在嬉戲打鬧;人們在河里捉魚摸蝦;以及小橋、小巷子和青石板路等。隨著小學生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不僅可以讓圖像的意義變得越來越充實豐富,還讓意境愈發悠遠,并且在想象中,也能夠升華學生對于“老房子”的真實情感。[2]
結語: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高度重視意象思維,能夠將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開展的造型表現活動當中來,既可以獲得更多基本美術知識,又可以牢固掌握相應美術技能,還可以有效落實美術教學具備的育人價值,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呂寧.小學美術教學中意象思維運用分析[J].漫畫月刊,2022(29):59-61.
[2]謝宇松.小學美術教學中意象思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22(0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