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言香
摘要:德育是中職學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職語文課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將德育教育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良好的道德品質,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從三個方面對中職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職語文? 德育滲透? 策略研究
引言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提出:“應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充分挖掘學科本身獨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識傳授與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過程中,實現價值觀的引導”。[1]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運用,從而使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同步提升,真正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一、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意義
中職學生入學時年齡尚小,由于他們的心理發育還不夠成熟,他們的三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身心發展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在實施語文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存在重知輕育,重技輕德的問題,忽略對學生品德教育的熏陶。“文以載道,以道育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先天優勢,加強學生品德修養,使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滿足他們的職業發展需要。這是響應國家和時代號召,也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和落實的有力推動。
二、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實施策略
教師要充分挖掘和整合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將其有機結合,提煉出家國情懷、理想信念、人性之美、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科技創新等育人微要點,并實施于教學,促進課程資源有效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元素。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要立足于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性質,有效滲透,潤物無聲。
(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意識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閱讀內容的選擇對學生來說起著重要的作用。閱讀內容不僅是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也是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選擇好的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中職語文課程中加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等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教師可根據閱讀主題,精選閱讀材料,滲透德育意識。例如,以“職業素養”為閱讀主題,教師選取了《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從羅丹得到的啟示》《尋找時傳祥》等文章,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從“青年擇業時應持有的價值態度、從業時應具備精益求精、專注忘我的工匠精神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勞模精神”等不同層面去體會職業素養的內涵,潛移默化受到情感教育和品格熏陶。另外,在閱讀課上,教師要適度放手,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自由地去閱讀,在閱讀中感受、品味、領悟,把所學內化、具化成自己的行為品質。
(二)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意識
中職語文課程中設置了職場應用寫作、微寫作專題。在進行應用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明確應用文文體的寫作要點,又要注重運用文法的寫作,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德育教育。例如,寫請假條、留言條、借條、收條等簡明條據,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還是有部分學生不重視書寫格式,在寫作過程中遺漏關鍵點。教師就要通過這些簡單的條據寫作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細心的學習態度,同時讓學生懂得不能按時上學時向學校遞交請假條,這不僅是一個必須要履行的程序,同時也是遵守學校紀律的一種表現。借條、收條等錢與物往來的條據,既能作為憑證,又能使學生養成誠實守信品格。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意識的滲透
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不僅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好途徑。通過辯論賽、朗讀比賽、讀書活動、戲劇表演等多種活動形式,使學生對課堂中所學到的德育知識產生深刻的認識,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德育意識入腦入心。例如,《合歡樹》一文中,史鐵生在剛遭受兩條腿截癱的慘痛經歷后,就只有消極的念頭,不肯接受任何治療,也不吃不喝。教師要把握住這一德育的滲透點,開展辯論賽,使學生在辯論中受到生命、挫折、親情、責任教育。
通過社會調查、專題人物調查等語文實踐活動,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深入社會,體驗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變化,了解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增強對祖國的熱愛。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使他們在實踐中明是非、辨美丑,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
結語
總之,德育教育是學校工作的靈魂,因此無論學習哪一門課程,教師都有必要將德育理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倡導德育意識的滲透,既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又能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2]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中職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20.2
[2]牛永旺.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探究[J].文學少年,2021(9):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