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在闡述高校體育課程過程性評價的價值意蘊的基礎上,借鑒DNA雙螺旋模型理論與實踐經驗,建構了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雙螺旋支撐模型,促使教師的教學鏈和學生的學習鏈在過程性評價的助力作用下實現教學相長的螺旋協同化發展。基于雙螺旋支撐模型,從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及評價方式四個方面探討了具體實施方案,最終建構了“三維雙螺旋”的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體系,以期創建新型的體育學業評價觀,推進高校體育課程考核改革。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雙螺旋模型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5-0080-05
作者簡介:許明(1995—),女,碩士,廣東理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訓練學。
基金項目:廣東理工學院高等教學改革項目“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大學體育課程過程性評價研究”(項目編號:JXGG202150)
過程性評價是注重“過程”與“發展”有效融合的評價方式,其關鍵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多元化的評價,符合當前教育改革對于教育評價的要求[1-3]。通過對高校教師進行訪談發現,現階段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育評價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重視結果評價,評價主體、方法、內容、標準比較單一,忽視了過程評價以及個體差異,不能滿足新時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訴求。因此,應堅持“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導向,探求適合大學體育課程的過程性評價體系,以期進一步彰顯評價目的的發展性、增強評價功能的激勵性、提高評價結果的有效性。
一、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高校體育課程過程性評價的價值意蘊
(一)提高體育課程的實效性
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從體育學科來講,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主要分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層面,綜合表現為體育品德與修養、運動興趣與能力、健康行為與習慣、運動品質與意志等素養[4-6]。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建立起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主軸的過程性評價方法,通過梳理收集體育教學過程各環節的教學信息,將體育課教學與培育大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關聯起來,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動態跟蹤,并以此不斷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升高校體育課程的實效性。
(二)增強課程評價的激勵性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具有診斷、鑒定、導向、激勵等功能。目前,高校體育課程評價多以體質健康測試項目或某個項目的單一運動技術為主,是一種“輕學生主體學習過程”的單向總結性評價方式,容易忽視教學對象的個體差異,不利于大學生體育運動能力與習慣培養,極大程度上削弱了評價的功能?;趯W科核心素養的高校體育課程過程性評價則重在評價主體(教師或學生)與評價對象(學生)之間建立溝通與互動的教學關系。通過觀察、小組探討、展示、學生互評或自評、課堂學習成長檔案袋等多種方式,收集大學生在體育學習具體情境中的全方位表現,更加強調評價結果的激勵性與調控性功能??梢?,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建立并不斷完善的高校體育課程過程性評價方法體系,更加關注學生開展體育實踐活動的綜合實踐能力,其“過程性評價內容”充分反映大學生應具有的體育核心素養,以此增強課程評價的激勵性。
(三)彰顯評價模式的有效性
高校體育課程目標通常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在大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導向下,要求從“以傳授運動知識與技能為重點”的傳統教育理念轉變為“在傳授運動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重視運動能力、智能能力、情感體驗、價值觀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因此,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體育課程評價模式也必然表現為以典型的體育學習情境為主要方式,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推動體育教學模式的整體優化,采用量化與質性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并用等多元化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對高校體育課程學習進行綜合評價,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二、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模型構建
沃森等學者認為,DNA雙螺旋結構由兩條主鏈和連接主鏈的醋鍵纏繞組成,主鏈均為因果方,兩者相互補充、融合、促進,從而產生巨大的生化反應,并形成穩定的協同共進結構[7]。該概念自提出后被廣泛用于公共管理、教師勝任力等研究領域,研究證實雙螺旋模型在建構結構明顯、互為補充的二元關系模型以及解決系統問題上具有較好的作用[8-9]。
高校體育課教學活動的實質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必須仔細思考“如何利用體育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一方面,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最終目的,需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要素考慮體育課“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如何學”三個核心要素,其他要素則都是為核心要素服務的,由此把握住體育教學過程最核心的結構。另一方面,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方式可以從多方面、多維度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是檢驗體育課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效果的手段。由此可見,高校體育課的“教”和“學”兩個活動過程構成了過程性評價的核心內容,兩者具有雙鏈互補、目標一致的二元耦合發展關系。借用雙螺旋結構模型系統分析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中各因素間的作用規律是可行的,且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基于雙螺旋結構模型,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也由“兩主鏈一醋鍵”構成,第一條主鏈是教師的教學鏈,包括運動認知建構、運動文化統領、運動實踐轉化等核心要素;第二條主鏈是學生的學習鏈,包括課堂常規表現、運動能力與實踐表現、體育品德表現、自主學習表現等核心要素。兩條主鏈構成體育教學的師生關系,兩者既獨立存在,又動態交織、協同耦合,良性的教學關系就會形成類似DNA雙螺旋的“教學相長”結構。此外,過程性評價就類似于雙螺旋結構中的“醋鍵”,是為了推動“兩條主鍵”更加充分地發揮主觀作用,從而實現提高體育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和提升體育教學的實效性的最終目的(見圖1)。
三、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體系構建
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體系是包括“教師教”子系統和“學生學”子系統的綜合性評價體系,“教師教”子系統包括運動技能建構、運動認知統領及運動實踐轉化三大體系,要求體育教學活動始終圍繞“培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學生學”子系統包括課堂常規表現、運動實踐表現及體育品德表現三大體系,要求體育學習活動始終圍繞“生成體育核心素養”。同時,過程性評價作為雙螺旋模型中的“醋鍵”,進一步促使教學評價成為引導、激勵和調控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每個分體系又由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4個要素構成,即形成包含為什么評、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的完整過程性評價鏈條??梢?,高校體育課過程性評價體系是強調課程、教學與學生三維縱向評價的體系,既注重推進兩大子系統的縱向相互作用,又注重子系統中各要素的橫向協同耦合作用,最終構成了“三維雙螺旋”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實現“1+1>2”的教學相長效應(見圖2)。
(一)主鏈1——教的子系統
針對高校體育課教學如何使學生生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主鏈1提出要以運動技能建構、運動認知統領、運動實踐轉化三個方面作為基本支撐點,運動認知建構過程效果評價是基礎,運動文化統領效果評價是關鍵,運動實踐轉化效果評價是重點。
1.運動技能建構過程效果評價
體育課教學的首要任務是促使學生在身體練習中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因此運動技能建構效果評價是教的子系統中基礎性的一環。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校體育課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同時要求教師“以學定教”,實現運動技能傳授與建構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師的主導性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評價主體上,以自評、專家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為主。評價內容上,強調“四有”:一有目標,考查教學目標是否突出高校體育課的特殊性,能否發揮體育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內生基礎作用;二有關照,考查體育課是否以對教學對象的關照為起點,如對學生的基礎運動能力、運動經驗、學習動機等方面信息的了解程度;三有靈性,考查是否做到吃透教材、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在體育教學情景下是否預設彈性內容,能否推動課堂的教與學不斷動態發展;四有效應,考查能否讓學生實現發展。評價方法上,針對體育課教學評價的特殊性,主要采取技能測驗和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
2.運動認知統領過程效果評價
體育運動認知是個體對運動的感覺和在這種感覺基礎之上形成的對運動規律的認識[10]。運動認知統領過程是在學生掌握體育運動技能的基礎上,通過運動項目文化統領教學,使學生了解所參與運動項目的起源與發展、技戰術配合、團隊合作、裁判法等項目文化元素,不斷深化運動認知的過程。運動認知統領效果評價的首要標準是檢驗高校體育課程教育的價值性,要求教學過程既要滿足學校和社會的要求,更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進而實現體育課教學的價值體系功能。評價內容上,主要包括教學設計、運動項目文化體現、學生反饋三個方面。教學設計主要考查教師是否準確把握大學生的特殊性進行思想引導、是否善于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激發大學生體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運動項目文化體現主要考查教師是否能運用運動項目文化統領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學生反饋主要考查學生通過體育課教學是否生成一定的體育核心素養。該層次的評價主體以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為主,評價方式以問卷調查為主,強調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結合。
3.運動實踐轉化過程效果評價
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高校體育課要求教學內容具有前沿性和應用性、教學過程具有探究性以及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這也就說明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認識間接經驗。將已有認知和探索未知統一的過程,是促使學生在體育課中學習運動技術知識與技能,并學會運用運動技術積極參與其他社會情境中的體育活動,將課堂所學的運動技能內化為自己的運動能力,在各種實踐中運用知識與技術。運動實踐轉化過程效果評價以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為重點,體育課堂作為第一課堂,而課外體育活動則是第二課堂,推動兩者的深度融合,促使在高校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努力實現“知行合一”的總教學目標。該層次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教學策略制定和效果評價。教學策略制定主要考查體育教學實踐的策略是否切合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以及如何處理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效果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參與體育課的體驗感、效能感及獲得感等。該層次的評價主體以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為主,評價方式以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為主,強調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結合。
(二)主鏈2——學的子系統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校體育課教學要求既要注重學生的關鍵運動能力,也要注重在學習過程中體育核心素養的生成培養。因此,過程性評價體系中主鏈2提出從課堂常規表現、運動實踐表現、體育品德表現三個方面來評價學生學的過程。
1.課堂常規表現評價
課堂常規表現評價堅持發揮教學評價的經常性和診斷性功能,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該層次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課堂考勤、參與度以及學習效果,其中課堂參與度主要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參與練習、回答提問、成果展示、觀察能力等情況;學習效果主要評價學生每次課的運動技術練習與技能提升效果,包括練習積極性、小組集體探究學習展示、平時小單元技術測驗等情況。該層次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評和互評為輔,以QQ檔案袋評價為主,綜合運用現代技術實時記錄學生在體育課堂的考勤情況、學習態度、練習積極性等實際表現。
2.運動實踐表現評價
高校體育課要踐行“知行合一”,其過程性評價還需要關注學生在課內外的運動實踐表現,這樣更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運動技術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同時也是學生自我提高的過程,檢驗學生在體育課上“能力提升、價值拓展、素養生成”的效果。該層次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在運動實踐中技能應用和自主學習意識的表現。技能應用主要考查學生在課內外參與運動的實踐過程,包括課堂技能測試、教學比賽、課外競賽活動參與、裁判知識運用等;自主學習意識主要考查學生能否采用多樣化學習渠道和學習方式,在集體學習中是否展示出自我個性化學習的探究意識,在課外競賽活動參與中是否可以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到實踐。該層次的評價主體實施多元化,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輔導員或班主任評價。評價方式與工具上,以質性評價方式為主、問卷調查為輔,通過課堂觀察、QQ檔案記錄袋等方式來全面評價。
3.體育品德表現評價
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是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要素,在學習運動知識的同時實現思維方法、運動習慣以及體育品德的培養才是體育課學習的深層次訴求。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要從運動技能學習逐步深入到戰術學習、運動文化傳承、體育運動精神提升等核心層面,以此實現“以體育人”的目標。該層次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健康行為表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表現兩方面。健康行為表現主要考查學生日常鍛煉習慣、運動常識儲備、訓練方法掌握等情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表現主要考查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體育意志品質表現、交流合作能力,能否形成穩定的興趣和養成個體個性化的價值觀。該層次的評價主體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評與互評為輔。在評價方式與工具上,以量化評價方式為主、質性評價為輔,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QQ檔案記錄袋等方式來全面評價。對于高校體育課實踐活動中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意志品質等內隱素質要充分發揮質性評價的功能,通過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檔案記錄袋、學生相互評價等方法對學生在體育課中的體育品德具體表現作出相對全面、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1]高凌飚.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和功能[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02-106,113.
[2]何春梅.過程性評價、成就目標定向與學習投入:機制與路徑[J].高教探索,2020(11):36-46.
[3]張獻雨.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方式[J].人民教育,2021(18):45-46.
[4]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5]于永暉,高嶸.體育素養的概念與內容構成辨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4):111-118.
[6]趙富學.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生成維度[J].體育文化導刊,2019(6):53-57,87.
[7]WATSON J D, CTICK F H.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J].Nature, 1953(4): 737-738.
[8]盧風琪.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與本科專業設置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工業大學,2016:20-40.
[9]芮正云,蔣豪.基于雙螺旋模型的高校創客空間構建及其生態系統耗散結構分析[J].情報雜志,2017(10):202-207.
[10]毛振明.體育教學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楊在良)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re quality of the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process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DNA double helix model,constructs the double helix support model of the process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so as to promote teachers' teaching chain and students' learning chain to realize the spir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under the help of process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double-helix support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evaluation purpos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subject and evaluation method, and finally constructs the "three-dimensional double helix"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a new sports academic evaluation view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Key words: subject core literac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double helix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