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學校借助智慧校園的平臺系統,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課堂“三翻三段九環節”教學模式,并以初中化學教學為例,呈現如何將這一教學模式運用于課堂教學,實現“學情數據化、思維可視化、學習個性化”,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智慧課堂 核心素養 初中化學 精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7-0039-04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及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智慧課堂由此應運而生。智慧課堂是按照“互聯網+教育”理念,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平臺開展課堂教學的統稱,是一種著眼于學生終生發展、培養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現代教學模式。智慧課堂的突出特點是以學生活動貫穿課堂始終,每一個環節都回歸學生“學”的本質,要求師生、生生之間密切配合、互相合作,體現教與學的高度統一,有利于深度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智慧課堂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能讓教師更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效果,靈活調整教學方式,更好地開展因材施教活動。
借助智慧校園技術平臺,我校探索形成了如圖1所示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課堂“三翻三段九環節”教學模式,利用智慧校園豐富的平臺資源,教師即時推送微課、文檔、測試題等教學資源,還可以給不同的學生推送不同的學習任務,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
由圖1可知,“三翻”主要指教學結構的翻轉(“課堂講解+課后作業”翻轉為“課前學習+課堂探究”)、教學角色的翻轉(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翻轉為學習促進者,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翻轉為主動探究者)和教學評價的翻轉(從傳統的紙質評價及測試翻轉為多元化、多角度評價)。“三段”主要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熬怒h節”主要包括課前三環節、課中四環節、課后兩環節。智慧課堂“三翻三段九環節”教學模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學情數據化、思維可視化、學習個性化”,依托信息技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能夠深度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等核心素養;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系統及時查看學生的學習過程,獲取學情后進行第二次精準備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下面,筆者主要通過“前置作業”“展示交流”“合作釋疑”“檢測提升”“總結評價”等環節論述“三翻三段九環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前置任務,做好準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把認知領域的目標按照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六個層次,依次是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三翻三段九環節”教學模式的課前“三環節”,對應布魯姆認知領域的初級層次,教師可以利用平臺系統,布置形式豐富的課前任務,包括微課、測試、討論等,讓學生提前完成,教師從中收集學情數據,作為備課參考,實現精準化教學。
以科粵版教材化學九年級“質量守恒定律”教學為例。上課前,筆者在平臺上設置了3項討論任務,作為課前作業,讓學生預先完成(見表1)。
由表1可知,筆者針對“質量守恒定律”設置的三項前置任務,需要運用學過的知識完成,其中“任務二”需要學生與同伴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實驗操作、拍攝、記錄、上傳等,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及通過實驗驗證化學規律的能力,符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樣化探究活動”的課程理念。
通過觀察學生完成這三項前置任務的情況,筆者獲得了第一手的學情資料,對接下來的第二次備課起到了基礎作用。例如,筆者發現學生在進行“點燃鎂條,待鎂條燃燒完后,再次稱量,觀察前后托盤天平指針的變化”這一實驗時,在稱量環節出現前后誤差不大的問題,經分析后得知,這是由于學生取用的鎂條相對較少的緣故。于是,筆者在第二次備課環節,相應增加了實驗鎂條的數量,讓鎂條燃燒后的前后數據對比更加明顯,有利于學生理解燃燒、氧化等知識,讓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質量守恒定義,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再以“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相關教學內容為例。筆者課前在平臺上布置了三項前置任務,要求學生提前完成并反饋結果(見下頁表2)。針對“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相關教學內容,筆者設置的三項前置任務按照“寫出方程式—認識和理解方程式—運用方程式”的步驟引導學生經歷知識運用遷移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反饋結果后,筆者發現了兩類問題。一類是共性問題:計算質量比時,相對分子質量沒有乘前面的化學計量數;相關量的數據沒有對齊在相應的化學式下方;質量忘記帶單位;書寫格式不正確。另一類是個性問題:相對分子質量計算不正確;個別學生方程式書寫不正確,如氫氣和氧氣后面忘打“↑”符號。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進行第二次備課時,有針對性地增加了相應的強化訓練,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二、展示交流,合作釋疑
美國教育家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認為,聽講、閱讀、視聽等被動學習模式,兩周后的學習內容留存率分別是5%、10%、20%,而討論、實踐實驗、教授他人等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知識留存率高于50%。構建主義理論也認為,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師或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智慧課堂“三翻三段九環節”教學模式中的“展示交流”“合作釋疑”環節,就是一種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與同學積極交流、與教師積極交流,善于聽取他人意見,大膽質疑,敢于反思,積極改進,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展示交流”環節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完成前置作業或成果展示過程中,提出本組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知識及方法上的困惑,并在“合作釋疑”后進行結果展示。展示形式多樣,可以根據不同課型、不同前置任務而定。例如:化學復習課的思維導圖,可以用圖文并茂或配上小組成員解說的方式進行;在化學緒論課中,“自制指示劑,用生活物品演示變色實驗”可以用“美篇”來展示實驗過程;“質量守恒定律”,學生可以用視頻來展示實驗過程。在這些形式多樣的展示活動中,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參與度,綜合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合作釋疑”環節要求教師及時查閱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課前的學情反饋及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匯集,確定在課堂上需要共同解決的探究任務。以“氣體制取裝置的選擇”復習課為例。筆者在該課的前置作業上發布了相應的自測題,要求學生提前完成自測,智慧平臺結合學生自檢反饋數據分析,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有兩個:一是在選擇制取氣體發生與收集裝置時,對裝置選擇的依據比較模糊;二是對不同裝置的優點和缺點認識不到位。基于以上學情,筆者設計了“合作釋疑”任務:任務一,請寫出實驗室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并說出各反應物的狀態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的物理性質;任務二,根據提供的儀器,用上述原理設計制取氣體的發生及收集裝置。這兩個任務的設計意圖是幫助學生正確識別、選擇儀器,并學會連接儀器,初步學會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
此外筆者還設計了任務三和任務四。任務三,通過裝置分析,歸納總結氣體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是什么,氣體收集裝置的選擇依據是什么?任務四,結合實驗室制取氧氣、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及實驗裝置的選擇與操作過程,構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與方法。這兩個任務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運用對比、分析、歸納等方法進行實驗探究,能根據實驗活動概括出氣體制備的思路與方法,實現認知進階。
上述“合作釋疑”環節,筆者針對具體學情反饋,提出了四項需要學生合作完成的任務,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實踐”核心素養。學生在參與任務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化學學科的知識與方法,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展現綜合素質與能力。
三、檢測提升,總結評價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加強過程性評價,改進終結性評價,深化綜合評價和探索增值評價,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智慧課堂“三翻三段九環節”教學模式中的“檢測提升”環節,其實就是過程性評價的一種。一方面,這一環節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得更加積極,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整體理解和應用,實現以評促學;另一方面,通過這一環節,教師能更加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況,便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課堂更加高效,實現以評促教。
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核心是反饋矯正,其策略為“群體教學并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的頻繁反饋與個別的矯正性幫助”。“檢測提升”環節通過檢測來判斷課堂的有效性,幫助學生獲得“矯正性幫助”。我校的智慧課堂“三翻三段九環節”教學模式的“檢測提升”環節,主要是在學完本課內容后,在課堂最后幾分鐘向學生推送檢測題目,學生提交后系統會根據標準答案進行批改并統計相關數據,教師能夠快速、高效、精準地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教師還可以根據系統的分析結果,建立學生作業檔案,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既能滿足“雙減”形勢下對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要求,又能為后續教學跟進提供依據。
例如,在教學科粵版九年級下冊“稀酸的化學性質”這一內容時,筆者布置了如圖1所示的兩道課堂檢測題。
在圖1中,第1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歸納、概括的方法理解稀酸的化學性質。在答題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方程式寫得很好,少數學生寫方程式缺乏方法,趨于死記硬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做出以下教學改進:從分類研究物質和變化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稀酸反應,加強方程式書寫訓練。第2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建立物質性質和用途的知識關聯,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答題分析過程中,學生出現了提取信息不全的問題:一部分學生只注意除鐵銹,另一部分學生只注意產生氣泡,多數學生無法將化學反應與現象、用途進行精準關聯。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做出以下教學改進:幫助學生厘清多角度認識物質的思路,讓學生依據物質組成、構成預測物質性質,或依據物質性質開發其用途,或對物質性質運用組成、構成分析和解釋等,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或任務完成過程中體會物質之間的關聯。
以上兩道檢測題都是通過智慧課堂的平臺布置,學生通過手中的平板電腦答題,系統自動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卷、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反饋給教師。這種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方式,節約了教師的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我校依托信息技術構建的智慧課堂“三翻三段九環節”教學模式是一種有別于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翻轉”教學形式、教學角色、教學評價,促進課堂提質增效。初中化學學科運用上述模式推進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彌補傳統化學課堂教學呈現方式單一、不夠直觀、容量有限等缺陷,深度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支瑤,陳穎,尹博遠,等.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9):5-159.
[2]邢福楷.融合信息技術的“335”翻轉課堂教學模式[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3):2-149.
[3]高鈞.數據驅動下的智慧課堂精準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6):6-102.
[4]代艷紅.基于“智慧課堂+智學網”的線上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學,2020(8):36-38.
[5]張澤志,李佳佳,王塵,等.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以氯氣的制取及其性質為例[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1(3):54-58.
作者簡介:蘇潤蘋(1986— ),廣西靈川人,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化學教學。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