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有很強實踐性、實用性的學科。該學科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可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有效指導。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視,充分發揮該學科的教學價值。文章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策略進行了探討,以期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數學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0-0027-03
引 ?言
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和現實生活有極為密切的關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數學教學需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關聯,并且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的“紙上談兵”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轉變,同時還需要創新改革教學方法,通過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培養其數學應用能力,為其今后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1]。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本身較為抽象、枯燥,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學習的難度相對較大,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而加強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視,則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學從關注理論知識講解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向轉變。在此教學目標的影響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有意識地融入生活化和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促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這對活躍數學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意義重大[2]。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模式
數學應用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的能力,是學生思維模式與思維能力的外化表現[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應用能力培養,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更多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從而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逐漸形成學以致用的意識,并形成以數學角度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
模式[4]。
(三)有利于推進數學課程改革進程
加強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視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與目標,將數學應用能力培養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中,是對新課程改革教學要求的貫徹執行;同時落實對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重視,必然需要革新教學手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數學課程改革進程。
二、優化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策略
(一)巧借數學游戲,激發數學實踐興趣
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是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氛圍及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為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主動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從學生學習特點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合理優化創新教學方式,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豐富小學數學課堂形式,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獲得更多積極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激發其學習內驅力,從而切實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5]。
游戲是頗受小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地融入游戲元素,能夠讓數學課堂更加有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規律,從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實踐的興趣,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進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五年級“小數加法與減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如組織學生和自己的同桌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由教師給出幾組小數加法、減法的算式,
然后讓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進行計算,對比誰算得又快又準確。這樣的游戲非常簡單,而且不會花費太多時間,但能很好地契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競賽”的熱情,讓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輕松。而“比賽”的過程,也是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在競賽意識的驅動下,學生自然地進入了實踐操作環節。這既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給學生帶來了積極的學習體驗,便于學生主動投入后續知識的學習中,可謂一舉多得。
(二)利用教材主題,掌握應用方法
小學生的思維多具有直觀形象性、具體性等特點,尤其是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抽象事物、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較弱,這也是很多學生感覺數學學習難度大、學習吃力的重要原因。而主題圖相對于文字及口頭講解而言,更具形象性和直觀性,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更易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同時,主題圖的應用還可以增添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體驗[6]。因此,將主題圖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難點,將抽象知識以形象化方式呈現出來,便于學生掌握應用知識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中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時,很多學生會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和“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兩個公式混淆,甚至只是死記硬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對于其推導過程的理解并不深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主題圖來進行知識講解,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圖形,然后用多媒體技術來動態呈現平行四邊形的切割、添補過程,讓學生通過動態、直觀的展示來了解平行四邊形是如何轉變成長方形的,促使學生充分理解計算公式,提升教學效率。同時,教師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
培養其靈活應用數學知識的思維能力。
又如,在學習蘇教版五年級“圓”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圓的概念較為抽象,如圓的周長 =π×直徑,很多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多停留在死記硬背公式上,并沒有經歷公式的生成過程,所以在應用公式進行解題時通常會出現思維禁錮的現象,這不利于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主題圖法在黑板上畫出5個大小不同的“車輪”,然后挑選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操作,利用尺子測量五個“車輪”的直徑和周長,并計算車輪的直徑和周長的比值,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圓的周長 =π×直徑”的認識。這不僅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為學生今后在具體情境中靈活應用公式獲取圓的直徑、半徑奠定基礎,還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更利于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
(三)注重思動結合,培養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難懂的特點,只依靠口頭講解很難將其本質和精髓傳達給學生,而被動聽課也不利于學生徹底掌握知識的內涵。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交流、操作過程中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鍛煉其應用能力[7]。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五年級“多邊形的面積”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較為抽象,很多學生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是一知半解,不利于其后續靈活應用這部分知識來解決相關問題。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親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回顧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通過多媒體方式為學生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個圖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在給出思考問題后,教師需要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并且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通過在練習本上畫圖或者用練習紙裁剪相應圖形的方式來嘗試圖形的轉化,這一過程可以由學生獨立思考完成,也可以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的方式來完成。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去“說理”,說一說平行四邊形是如何轉化為長方形的,以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如何得來的。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在討論辨析中生成知識,真正成為知識的探究者、獲取者,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教師“教”。
(四)結合生活實際,拓寬應用范圍
數學本身有很強的實踐應用性,且該學科知識和人們的生活實際有密切關聯。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積極探索數學學科和生活實際的融合路徑,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合適的生活情境,從而為學生拓展實踐應用知識的范圍,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五年級“小學乘法和除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以通過和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情境來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菠蘿是很多同學都喜歡吃的水果,現在已經知道一個菠蘿的價格是2.8元,那么買3個菠蘿總共需要多少錢呢?你會列算式計算嗎?”在問題的引導下,有的學生說可以通過“2.8+2.8+2.8”的方式求和計算,也有的學生說可以通過“2.8×3”的方式計算。無論學生給出哪種解法,教師都應先予以肯定,并引導學生通過列出的算式來獲得答案。這樣的情境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既不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又能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在解答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設計實踐活動,綜合應用數學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局限于課堂,課后作業也多是以書面作業為主。但是單一的作業形式、大量的課后練習題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或抵觸情緒,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甚至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抄襲、敷衍的現象,反而不利于作業價值的發揮,無法達到鍛煉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效果。為此,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需要轉變以往作業設計方式,積極拓展課外學習形式,將課外活動及多元化的作業形式作為教學補充,為學生拓展知識應用空間,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數學知識應用意識及能力[8]。
例如,在講解了蘇教版五年級“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實踐調查類作業:(1)調查家庭一周內塑料袋的使用情況,包括使用途徑、使用數量等,并將調查結果繪制成統計圖,通過統計圖了解家庭塑料袋的使用情況,并做好調整改進,以減少對塑料袋的使用。(2)以小組為單位,調查統計本小組成員的身高情況,并通過條形統計圖的方式進行呈現。又如,在講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后,可以為學生布置實踐類作業,要求學生扮演“家庭記賬員”的角色,對一周內家庭每天的開支情況進行記錄,并將記錄的數據以折線統計圖的方式進行呈現,通過統計圖來了解自己家中每天的開支情況。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數學周記”,要求學生在完成一周的學習后,寫一則周記,其內容應涵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記錄一周內學習了哪些數學知識;二是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和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三是應用哪些數學知識解決了這些問題;四是自己的學習感受是什么。以這樣的方式來為學生布置作業,既能改變單一書面作業帶來的枯燥性,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強化數學應用能力。
結 ?語
總之,數學學科不僅是義務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種對生活有實際意義的實用工具。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應注意,不可只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而是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鍛煉其應用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的價值。
[參考文獻]
余興燚.淺談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
(22):46.
張蕾.淺談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教學[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
(10):274.
董玲玲.優化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02):
280-281.
張元.聚焦問題解決 提高應用能力: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1(31):130-132.
張華.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畫圖策略提高解題能力的研究[J].啟迪,2022(05):1-3.
連華春.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J].真情,2020(09):63.
田軍.小學數學“主題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優化策略[J].時代教育,2017(12):22.
王慶春.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1):205.
作者簡介:卓芳桃(1988.5-),女,福建壽寧人,
任教于福建省寧德市華僑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