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婷
【摘? 要】國家兩辦發布了“雙減”政策,迫使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向課堂要效益,既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本文在現存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中嘗試了作業的二次批改與訂正,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培養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總結經驗中從師與生視角、教與學的視角提出了作業二次批改與訂正的意義,以及“鼓勵學生,獨立深入思考”等九項指導
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理解學習;二次批改與訂正
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在落實國家《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中,既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又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指出,“各課程標準根據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征”;義務教育數學學科的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那么,“如何減作業提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擺在一線教師面前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師生溝通與交流的重要載體,是教師精準把握教情、學情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應對各類升學考試、升職考試的基本訓練。數學學科教學論認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學中的數學問題構成了數學作業,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不只是為了鞏固與深化所學知識,更是為了提升自身解決問題與形成技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在長期任教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在一次作業的批改與訂正的基礎上,嘗試二次批改與訂正(誠然,如果學生還有錯誤,還會有三次批改與訂正、四次批改與訂正……直到學生徹底理解為止),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
效果。
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批改作業、學生訂正作業是傳統的常規教育教學流程,是教學“五認真”環節之一,也是一線教師常用的檢查教與學的效果反饋有效方式之一。據調查,小學數學作業在一次訂正中存在不盡人意的“偽訂正”現象,甚至存在個別教師不批改作業的現象。學生方面:一是不重視作業訂正,有應付的心理,未能做到積極主動思考錯誤原因,造成訂正效果不佳;二是在作業訂正中依然存在讀題能力、審題能力、理解能力、任務解決能力不足等問題;三是在數學作業一次訂正中的理解不夠全面與深刻,沒有對所產生的錯誤成因予以全面分析與思考。另外,還可將學生的訂正態度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典型的不作為型,被動訂正;第二類是看似有作為實則不作為型,敷衍訂正;第三類是無能力的作為型,不會訂正。
目前,大多數一線教師重視常規的一次批改與訂正,往往忽略了二次批改與訂正、三次批改與訂正……也有教師依然關注的是每次訂正的結果對錯,忽略了作業訂正的真正意義,不關注學生是否真理解,也不重視學生的訂正態度和訂正習慣的培養。二次批改與訂正不同于一次批改與訂正,筆者認為二次批改是在一次批改與訂正基礎上的深入,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再確認、再矯正,達到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與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標。它有助于中等與中等水平以上學生進一步確立正確的數學觀念與建立正確的數學思維,同時,幫助學困生克服思維的惰性與提升思維的弱點。做好二次批改與訂正,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且能避免學生大量刷題,甚至使學生產生“生無可練”到“生無可戀”人生悲觀的負面情緒。
二、作業二次批改與訂正的意義
訂正作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皮亞杰在學習的原理中指出: “錯誤是有意義學習所必需的。”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通過反復思考與矯正、不斷挖掘錯誤緣由,并逐漸消除錯誤的循環過程。由此,作業訂正要在教師批改與學生訂正之間不斷循環反復,而且在這樣的循環反復中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一)有助于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筆者長期堅持二次作業批改與訂正,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沒有過重的數學作業負擔,學生可以不大量地刷題,作業量也比平行班級少很多。由于學生徹底弄懂了知識的建構與關聯,了解了知識間的數學思維,既有效落實了國家的雙減政策,又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
(二)有助于學生重新理解知識
從學習效果來講,除了主觀原因,學生做錯的數學題目就是他不會、不理解的,無論是知識還是思維也正是他需要彌補的。在一次訂正的基礎上,學生對這些錯誤可能認知還是錯誤的,如果聽之任之,必然會一錯再錯、屢做屢錯,因此留下遺憾。學生如果能從中發現自己對知識掌握不足,進而進行二次、三次的補救。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優良品質
好的習慣是取得優異成績的有力保證。有人說,當今社會人才的競爭就是行為習慣的競爭。學生訂正作業不只是一種學習態度,而是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作業二次訂正的重要性,還要抓住讓學生深刻認識自己的機會,彌補學習知識或認知習慣上的不足,這是學生終身發展與學習的根本,也為取得更好的成績打下扎實的基礎。此外,在糾錯的過程中,學生還能獲得精神上的一種成就感、抗挫力,經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體驗到學習以外的另一種新收獲。
(四)有助于教者教學深入反思
首先,二次批改與訂正能進一步促進教師深入認識教與學的不足,學生為什么會犯錯誤?為什么一次訂正后還會再犯第二次、第三次……錯誤?如果是學生個別錯誤,教師可以進行個別輔導。當看到學生犯共性錯誤時,教者就要警覺反省自己:“學生為什么沒理解、沒掌握?課堂教學中哪個知識沒處理好?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由此,教師還可以進行案例研究,反思與提升自身的教育觀念,跟進教改,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教育教學的專業素養。
其次,在與個別學生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會增進師生感情。“親其師信其道”,學生由于教師的關心、關愛、重視,會有一種被尊重、被認可、被表揚的自我需求,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認可,達到“自我實現”高級需求。尤其是那些后進生,往往會因為喜歡某位教師而喜歡這門課。
三、作業二次批改與訂正的幾點策略
作業布置、批改與訂正的操作基本流程如下:作業布置→一次批改→一次訂正→二次批改→二次訂正→三次批改→……學生在哪個環節正確,就在哪個環節結束。
(一)鼓勵思考,獨立深入理解
在一次訂正中,學生感到自身的錯誤,或多或少存在氣餒情緒,但在他們頭腦中經歷了已有的知識經驗與錯誤思維方式加以碰撞的過程,教師應盡可能地鼓勵他們靜心獨立思考、深入理解,給足他們思考的空間與時間。
(二)同伴互助,進行交流合作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教授別人時自己對知識和方法的學習留存率達95%。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思維方式及情感體驗等都是不一樣的,學生在二次批改后,教師應允許他們進行交流與討論,汲取他人的學習經驗與方法。學生在互助合作學習中更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三)追究錯因,進行二次批改
在一次訂正中,教師先要明確要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錯,防止作業在一次訂正中治標不治本,從而降低作業訂正的有效性。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錯題旁分析自己的錯誤原因,加深理解。教師在二次批改時,不僅僅看對錯,還要重點查錯誤原因與學生對錯題的思路分析。同時,教師也需要面批,抽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防止個別學生跟不上。
(四)明確思路,學會舉一反三
傳統作業訂正就是把錯誤題目重新抄一遍、做一遍,得出正確答案就可以了,錯得多就寫得多,采取題海戰術,甚至個別教師為了讓學生不再犯錯,加強記憶,強制學生對錯題反復抄寫與訂正,這種手段往往事倍功半,變相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在一次訂正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多想
幾種方法,或是編制一道類似的練習題并正確
解答。
(五)建立檔案,精細管理錯題
教師引導學生正確面對錯誤,建立錯題檔案,關注在學習中出現的關鍵錯誤與細節,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建立錯題檔案不能只重形式和結果,更要強調訂正的有效性,只有數學思維正確才能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因此解題思維才是錯題檔案建立的主線。
(六)改變方法,嘗試“說說錯題”
孔子曰:“疑慮,思之始,學之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在二次訂正中,可以四步走。第一步:回顧錯誤原因,打開心結;第二步:陳述訂正心得,心開目明;第三步:聯想相關題型,心有旁騖;第四步:交流輔導體會,心靈共鳴。學生通過“說說錯題”,對錯誤的認識更徹底、更深刻。
(七)操作分層,促進理解反思
一般數學教師教兩個班是滿工作量,備課、上課、改作業、個別輔導等工作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如果再加上二次、三次批改與訂正的時間,就沒有更多的時間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優等生、中等生、后進生,按照作業的內容、形式、方式提出不同的訂正要求,促進其理解
反思。
(八)激發潛能,倡導正面評價
二次批改中,教師要對一次訂正中的優點加以表揚,多用正面的評語,激發學生自主訂正作業的積極性。當學生再發生錯誤時,教師要持寬容的心態,畢竟是小學生,允許再犯錯,當然不是放任,也要關注學生錯因并采取有效的對策。
(九)及時溝通,做好家校聯系
如今互聯網時代的通信非常便利快捷,教師和家長都可以通過班級QQ群或微信群等分享學生在家或在校的表現照片或視頻,對學生作業等行為加以表揚與鼓勵,讓學生參與、樂于進行有效的訂正與評價。
總之,二次作業批改與訂正如同一次作業批改與訂正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給予高度重視,慎重對待,使二次批改與訂正成為學生認知再升華、思維再飛躍的有效抓手,從而把國家“雙減”政策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相信,不久的將來,學生的“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都會有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理解性學習的實踐研究”(編號:xc-b/202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