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教育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為了解決農村教育出現的問題,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對近幾年以農村教育問題為主題的文獻進行分析,發現我國農村教育問題是由家庭、學校及社會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此建議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位共同合作去改善農村教育的現狀,“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可以形成教育合力,提升農村教育水平,開創協同育人局面。
關鍵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農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1-0113-04
作者簡介:楊陽(1998—),女,碩士在讀,三峽大學田家炳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鄉村教育。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近年來雖然城鎮化發展迅速但仍有六億多農村人口,基礎教育中四分之三的學校仍在農村[1]。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共1.42億,其中9485.78萬人在農村地區[2]。因此,發展農村教育不能松懈。農村的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必須合作,共同為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發力。
一、“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的概念
(一)“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概念界定
“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是從家校協同教育的理念延伸而來的。在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許多學者對人類的社會行為、群體關系、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有助于拓寬“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協同研究。根據利益群體理論,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社會與家庭關系是基于個體發展而建立的共同利益群體,三者只有協同合作才能實現共贏。因此,關注學校與家庭教育、學校與社會教育以及社會與家庭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要承擔起教育學生的責任。總而言之,“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是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多方參與協調與共同育人的過程。
(二)與農村教育的關系
農村社會現處于轉型期,社會傳統、教育觀念、教育功能等方面都不完善,農村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在很多方面,盡管農村學校無法和城鎮相比,但是農村教育可以利用潛在的資源去爭取發展的機會,而學校、家庭和社會在農村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價值意蘊
(一)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由多個方面構成的。文章談到的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形成的。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包括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多種形式,雙方共同合作的結果豐碩。特別是得益于互聯網時代的即時溝通,“家校協同”的內容與方法得以創新,為教育合力的發展添磚加瓦。
學校與社會的合作發展一直不受重視。一方面,農村學校要扎根于農村,利用農村現有資源發展教育,爭取當地企業的支持,和企業進行合作,比如在企業的工廠建立培訓基地,既能解決企業的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能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在爭取企業支持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守一定的原則,不可做違背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的事情。
在家庭與社會的合作中。家庭的教育必定要面向社會,接受社會的監督和指導。農村學生家長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但是他們的社會經驗豐富,這得益于社會的錘煉,而這些家長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借助社會傳授的教育經驗。這就需要社會和家庭通力合作,共同進步,相互監督,共同助力學生的教育。
(二)提升農村教育水平
農村教育的物資條件在逐年提高。農村教育資金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努力下持續增加,并且得到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監督。近年來,教師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得保障,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愿意到農村去,因而農村的師資力量不斷增強。學生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激發,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促進農村教育邁上了新臺階。
政府的實質性政策得到落實,農村教育建設得到高度重視,人才愿意進來并且留下。目前的“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城鄉教師交流計劃”和縣管校聘計劃正在改善鄉村人才流失的狀況。更多的福利政策也會惠及每一位農村教師,讓教師體會到職業的幸福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讓每一個農村家庭產生農村教育獲得感。
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在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有效溝通,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身體狀態和心理健康狀態。在家里,在社區和學校的指導下,家長能無障礙、無負擔地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氛圍。在社會上,全村、全社會共同為孩子成長開辟“綠色通道”,創造良好條件。三方共同努力下,農村的良好教育氛圍得到實現。
(三)開創協同育人局面
“家校社協同”對農村教育的健全非常有幫助。學校不斷深化辦學理念和改進教育教學,家長的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社會的教育監督常態化。“家校社協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效力。
三、農村教育發展的現狀
(一)學校層面
1. 教育網絡設施缺乏專業指導
雖然農村學校有國家的教育資金支持,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體教器材都配備齊全,但是這些現代化的設施只是擺設,很多農村教師不會用,甚至出現教師不接受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情況。農村師生對“互聯網 +”的教育認識模糊不清,缺乏專業人士的引導。這需要更多的專家深入農村調查實踐,指導教師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讓農村師生從中受益。
2. 教師隊伍面臨嚴重困境
農村教師隊伍近年來人才流失嚴重。市場和企業越來越看重學歷,逼迫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城市的好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去提供學歷,結果出現了城市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計其數,而農村的高學歷人才寥寥無幾的情況。這樣巨大的反差同樣也出現教育上,例如出現百人競爭的城市教師崗和無人問津的農村教師崗的情況。
部分農村教師的年齡偏大。農村教師隊伍青黃不接,教師老齡化嚴重。農村在任教師都是中老年教師,這些教師雖然教齡長,但是教學方法傳統,無法適應新的教育改革步伐。然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教師既沒有福利待遇,也沒有教師編制,以至于他們留在農村的意志不堅定。
農村教師由于沒有培訓機會,難以接受新知識。盡管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本科普及率不斷提升,本科及以上的學歷的教師占大多數,但是農村學校中通過成年大學、函授、夜校等方式獲得學歷的老教師數量不在少數,他們的學習能力不強,接受新知識慢,導致農村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
(二)家庭層面
當下農村不少家庭在教育上存在問題[3]。在中國的農村家庭中,受教育水平低的家長還在用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孩子,這成為農村孩子自主發展的絆腳石。落后的教育觀念讓家長采用不科學教育方法,缺乏對孩子正確的思想教育引導,甚至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扔給學校與教師,只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這種類型的家庭教育意識,忽略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作用。
留守兒童數目較多,家長忽視對兒童心理上的教育,且家校之間缺乏溝通橋梁[4]。家長為了改善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把撫養教育孩子的任務交給爺爺奶奶,導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力度加大,對家庭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爺爺奶奶是不足以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這導致以父母為主導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留守兒童因此缺少生活照顧、情感關愛、學習引導甚至安全保障[5]。
目前,農村家庭教育呈現重物質輕情感的現象[6]。導致一部分留守兒童在性格、行為、學業等方面出現問題[7]。很多農村家長認為只要保證了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孩子的成績就會進步,殊不知這二者并沒有相關性。在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之后,很多農村家長非打即罵,這種處理方式十分極端,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會讓孩子認為接受教育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是枯燥和痛苦的事情,導致孩子的學習動機逐漸減弱。
農村地區家庭對下一代的教育投資明顯低于城市家庭[8]。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以及未成年子女數量等都是影響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的重要因素[9]。
(三)社會層面
農村社會教育發展不平衡。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城市地區的創新技術發展迅速,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存在問題,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因此,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嚴重落后的經濟不能保障教育資金的投入,導致農村社區教育理念、資源、教師隊伍與城市、鄉鎮有差異。
農村地區教育的效果低下。在社會治理中,政府的參與能夠幫助農村社區教育的進步。一般來說,政府相關部門會篩選相關教學內容,并配備相關技術人員或教學工作者進入農村社區,組織農村社區居民進行學習。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存在政府部門沒有充分考慮農村社區的實際情況,農村社區并不能完成政府安排的相關工作,出現上下脫節的問題。導致社區教育培訓無法實際提升農村家庭的教育水平,更無法對農村教育的發展發揮作用。
村民對社區教育存在誤解。農村社區教育建設的目的是有效地發展農村社區教育作用,從而促進中國農村教育的發展水平。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具有優化教育環境,提升經濟收益,提高文化和娛樂生活水平的優點。然而,大多數農村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認識不充分,認為教育的內容沒有價值。特別是在許多城市社區開展的課外輔導活動,在農村地區卻無法開展,其原因就是很多農村家庭對此存在認識誤區。
四、“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在農村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學校層面
1. 尋求社會專家幫助
面臨教師不會用教學設備的情況,學校向擅長設備問題的專家求助,邀請他們來校對教師進行培訓,并且鼓勵教師參加相關技能考試,并給予適當的獎勵。針對農村師生對“互聯網 +”時代的教育認識模糊不清的問題,學校可以和相關的專家合作,并給他們提供研究的平臺,邀請專家來學校為教師講解最新的教育觀點和教育方式,同時進行實地考察和指導。
2. 優化教師隊伍
學校了解農村教師隊伍近年來流失嚴重的原因后,與教師進行實時溝通,采取多形式的教學管理方式,獎勵在任教師。農村學校的領導可以多去大學校園,介紹農村學校的發展情況和農村教師的福利政策,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鼓勵更多的人才來到農村學校。
鼓勵經驗豐富的教師分享教學經驗,指導青年教師,促進農村教學水平的提高。雖然農村教師隊伍面臨青黃不接,教師老齡化嚴重的問題,但是這些老教師也有其自身的優勢,他們有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可以幫助青年教師站穩講臺,營造互學共進的氛圍,全面提升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農村學校要積極創造農村教師培訓的機會,以促進其專業發展。農村學校應為每一位教師制訂培養方案,包括培養思想素質、理論素養、業務能力等方面,特別是通過成年大學,函授,夜校等方式獲取學位的老教師。盡管他們的學習能力弱,接受新知識慢,但是他們吃苦耐勞,可以多請相關專家他們進行指導,鼓勵他們在崗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10]。
(二)家庭層面
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受教育水平低的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向優秀教師和相關專家咨詢教育方法,逐漸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幫助農村孩子自主發展。家長學習先進的教育觀念,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不要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扔給學校與教師。家長要樹立起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用正確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習慣。
重視家庭教育。家長要意識到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是最重要的,還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常年在外工作的父母或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都要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身心發展狀況。在學校和在家庭中,孩子的各方面表現可能會不一樣,因此要關注孩子的微妙的變化。
發揮角色作用,充分信任教師。有一部分家長會將孩子全權扔給教師或過度干擾教師的教學工作,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第一,家長必須做好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的協助者。第二,要充分相信角色,知道教師的角色和家長的角色是不一樣的,缺一不可,家長不能過度干擾教師的教學工作也不能事事都依賴、依靠教師。掌控好二者之間的尺度,發揮好父母的角色作用,盡全力支持教師工作。
(三)社會層面
1. 完善農村教育保障體系
社會機構或企業要多關注中國經濟嚴重落后的農村地區,提供相關的教育資金支持,幫助縮小農村的教育理念、資源、教師隊伍與城市、鄉鎮的差距。學校也要給其他社會成員留下賴以信任的印象,這樣可以幫助學校社會支持。
2. 為農村教育提供指導和監督
首先,村民委員會可以設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配合家庭教育指導機構面向所有村民提供相關的教育培訓工作,為農村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其次,社會的教育專家可以主動和學校聯系,根據家長和教師的需求,傳授教育理念,定期和學校合作組織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教育。最后,學校、家庭和社會人員如果發現學生有違背學校規則或社會道德等行為時,應當及時制止和管教,有條件的情況下,三方協商學生的教育方法;發現學生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時,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絕不姑息,根據有關規定處理。
3. 營造農村教育文化氛圍
農村社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建設一定規模的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并且定期開展公益性農村教育宣傳、農村教育指導活動和農村實踐活動,開發教育類公共文化產品,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柯敏. 在國家制度文明建設中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J]. 湖南教育(上),2014(07):4-9.
[2] 鄔志輝,秦玉友,等.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3] 張喜葉,胡志鵬,張銀萍. 當前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J]. 中國農村教育,2019(09):89.
[4] 石慧廣. 農村孩子家庭教育問題的思考[A]//教育能力建設研究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2018:653-654.
[5] 楊明輝.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J]. 法制與社會,2019(32):145-146.
[6] 楊婷婷. 新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家庭義務教育費用支出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23.
[7] 李安居.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法律救濟研究[J].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7(02):31-34.
[8] 于冬青,李秋麗. 農村地區家庭學前教育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13):30-33.
[9] 張艷,姜瑩,郭起瑞. 貧困地區農村家庭教育投資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遼寧省建昌縣的調查[J]. 農業經濟,2011(06):65-68.
[10] 邴鑫. 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家庭教育投資現狀及對策研究[D].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16-24.
(薦稿人:喬俊,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