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摘 要:高質量的課堂提問可以在思維的持續碰撞中逐步逼近數學本質,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本文以具體實踐為例,提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提問策略,促進學生思維碰撞,進而實現高效教學:在導入環節中設問,引發自主探索;在知識銜接處提問,建構知識網絡;在學習困頓時發問,引領深度辨析;在課堂總結處提問,打通結構聯系.
關鍵詞:課堂提問;自主探索;數學思維
教學是高質量對話的過程,這就需要精準而有效的提問,引發積極而主動的應答,進而在不斷對話中抵達知識內核.那么如何有效提問呢?教師需深鉆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從具體教學實際出發精選提問實際,以精準問題引領學生一步步剝開知識的“表皮”,在思維的持續碰撞中逐步逼近數學本質,直達知識的內核[1].基于上述理解,進一步思考: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促進學生思維碰撞,進而實現高效教學呢?
1 在導入環節中設問,引發自主探索
對于學生而言,最好的刺激就是對所學知識的好奇和興趣.有了好奇才能讓學生對新知產生期待,有了興趣才能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積極性.事實上,導入環節中的適切提問就可以達到這一目的.這就需要教師著眼于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征,從具體的學情出發巧妙編制數學問題,力求問得具體生動,問在學生的喜聞樂見之處,以達到激趣、啟思的效果,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索.反之,倘若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隨意提問,則會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使其學習興趣大打折扣,從而限制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案例1 有趣的平衡
教師PPT出示小老虎妞妞與小兔子沖沖玩蹺蹺板的游戲情境.
問題1:蹺蹺板怎么總偏向小老虎妞妞呢?
問題2:倘若想讓蹺蹺板平衡,你覺得該如何做呢?
問題3:你能說出影響蹺蹺板平衡的關鍵點嗎?
小學生是活潑好動的,教師在課始通過設計游戲情境將趣味性做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拋出問題,使游戲的“數學味”瞬間變濃,讓學生借助已有經驗,從教師提供的趣味性簡易杠桿裝置出發,思考和探索問題.教師的提問不僅使學生親歷了“玩”數學的過程,還通過思考、探索、合作、交流等發展了數學思維,使其在數學游戲中提升了探究力和思考力.
2 在知識銜接處提問,建構知識網絡
數學知識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在深入探索中整體把握知識結構.因此,課堂提問的目的不僅在于促進學生掌握新知、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要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探尋知識間的銜接點,并在關鍵處進行設疑問難,引發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尋根問底”,深入探索知識間的聯系,最終實現意義建構.反之,對于知識的銜接處教師一帶而過,長此以往,則會造成學生知識零散、單一,最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無法得心應手[2].
案例2 分數加減法
問題:分數加減法的算法和算理已經初步掌握了,那你們覺得與之前的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有何聯系呢?
于知識銜接處巧妙提問,可以引領學生經歷分析、重構和添加的過程,促使學生腦海中的數學知識呈現結構化、網絡化.以上案例中,教師在學生掌握新知后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引領學生深入分析,指出“分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間的聯系”,從中領悟其本質都是“相同計數單位相加減”.通過分析、重構和添加,讓學生在探究知識本質的過程中構建了更加完整的知識序列.如此提問,更好地銜接知識點,讓提問走向深刻,讓學生的思維步入深刻.
3 在學習困頓時發問,引領深度辨析
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知識背景和情感體驗,這就使得他們在學習中難免會產生不同的思維困頓,而此時正是教師施以援手的最佳時機.倘若此時教師能從學生思維的困惑處出發精準發問,則可以引領學生的深入辨析,逐步探尋知識本質,最終解除思維中所遇到的障礙,促進思維的深化.反之,倘若在學生思維困頓之處,教師無法重點以問題施教、解決,困頓問題的堆積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案例3 周長的認識
師:如圖1,你能比較A和B兩個部分的周長大小嗎?(學生思考,片刻后有了想法)
生1:A比B大.
師:其他同學也贊同生1的觀點嗎?贊同的舉手.(大部分同學舉手表示贊同,小部分同學沉默,也有一部分學生反對)
師:周長的概念是什么?你們還記得嗎?試著找一找A和B這兩個部分的周長,驗證你們的想法是否正確.
……
于學生困頓之處以問題重點施教是符合學生思維規律的,可以讓學生在體驗思維中快樂學習,層層遞進地引領思維向著縱深發展、向著廣闊發散,達到拓展思維的效果.以上案例中,教師面對課堂生成的困惑順勢提問,并給足學生思考、探索和討論的空間,讓學生在深入辨析后一步步看清周長的本質,充分認識到周長大小與面積大小并無直接關聯.經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交流,不僅輕松地解決了困惑,還使得學生的思維走向了更深處.
4 在課堂總結處提問,打通結構聯系
一節課,好的開頭必不可少,而好的結尾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數學課堂中提問結課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有序延伸新知,促進結構體系的形成,還可以實現遷移學習,促進思維的深化[3].因此,在課堂總結時,教師需站在知識系統的高度,承上啟下地提出問題.一方面引領學生概括總結所學知識,歸納探索得出的結論,實現概念的遷移學習;另一方面激起學生深入探索的興趣,延續后續的學習內容,讓數學學習具有延續性.反之,倘若在課堂總結處教師僅是寥寥數語,學生則無法將新知聯通納入原有知識,更無法知道知識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的數學學習自然不具有延續性.
案例4 正比例的意義
問題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正比例,那么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在一到五年級的學習中,你見過正比例嗎?(學生回憶后列舉了多個與之相關的內容,如商不變的規律、比的基本性質等)
問題2:那么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正比例又會是什么樣的呢?(出示圖2)
問題3:課后思考,什么是反比例?并從導入環節中我們探索的4份材料中找一找與之相關的例子,并說一說它和正比例有何異同點.
在課堂總結環節提問是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思辨、綜合和概括能力.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拾級而上地提問,引領學生在回顧中溝通,在拓展中鋪墊,在比較中遷移,不僅通過結構化思辨打通了概念的前后鏈接,還通過回顧和拓展實現了橫向遷移,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做好了意義銜接.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深奧學問,高質量的課堂提問可以直達學生思維,有效發展學生的智力.這就需要每個教師站在“以生為本”的高度看待課堂提問,做到不斷探索、勇于實踐、反復摸索精心設計、精益求精和科學安排,以實現精準引導,讓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讓學生的學習更高效.期待數學教學因課堂提問而帶給學生更多活力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溫建紅.論數學課堂預設提問的策略[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3):46.
[2] 李鵬,傅贏芳.論數學課堂提問的誤區與對策[J].數學教育學報,2013,22(4):97100.
[3] 溫建紅.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內涵及特征[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