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男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群文閱讀
引言
群文閱讀和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有很大的不同,其將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主題的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帶領學生通過多篇閱讀文本的對比分析和總結歸納掌握這一類閱讀題材的閱讀方法,在對比分析中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實現(xiàn)更有深度的閱讀,同時有效訓練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群文閱讀的難度更大,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運用到群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出思維導圖工具的優(yōu)勢優(yōu)化教學效果。
一、利用思維導圖激發(fā)閱讀興趣
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面臨的是多篇文章,這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閱讀難度大,導致部分學生會喪失閱讀興趣。興趣能夠轉化為動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思維導圖具有直觀性,通過圖形、線條、色彩和文字等模擬人腦的思維過程,圖文并茂呈現(xiàn)知識的形式本身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1]。小學生對新鮮、有趣的事物非常感好奇,思維導圖對于學生來說是直觀的、形象的,能夠將抽象的閱讀內容具象化,其新穎性和直觀性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
二、使用思維導圖構建閱讀框架
思維導圖能夠將復雜的人物關系、場景變化等內容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把握閱讀內容的時間脈絡和劇情轉折,構建閱讀框架,提升閱讀效能。群文閱讀面向的是多篇文章,學生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梳理,而思維導圖的運用就可以達成這一目標。以記敘文為例,教師可以從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發(fā)展等要素繪制在一張思維導圖中,或者按照這樣的邏輯帶領學生從閱讀文本中提取相關的信息,訓練學生提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構建閱讀框架,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將閱讀任務和思維導圖的繪制融合在一起,以層次性的任務帶領學生由淺入深把握課文內容,讓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閱讀變得更加有深度[2]。
比如在《黃山奇石》《日月潭》以及《葡萄溝》的教學中,這幾篇課文描寫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描寫了不同地方的景物,可以組成一組文章開展群文閱讀。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 教師就可以使用思維導圖構建閱讀框架,帶領學生分析、對比這幾篇文章,分析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把握景色描寫的順序和邏輯,繪制思維導圖,在這個過程中建構閱讀框架,明確閱讀方向,助力學生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情感,提煉群文閱讀的主題。
三、通過思維導圖提升閱讀品質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閱讀課上不僅僅要傳遞語文基礎知識,還要關注學生閱讀品質、閱讀能力的發(fā)展,以閱讀課為依托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材按照主題排版,每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有著相同或者相似的主題,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中的單元劃分開展群文閱讀。在具體的授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繪制樹狀圖,以樹狀圖分析和呈現(xiàn)文章的關鍵詞、段落含義、主題思想、中心主旨等,清晰地展現(xiàn)文章的思想和內容,讓學生在掌握文本知識點的同時也能夠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在以后面對這一類文章時也能夠運用有效的閱讀方法和策略。
教師可以運用“1+X”的理念,將單篇講解和多篇文章聯(lián)系起來,以一篇文章帶多篇文章,找到文章的共同點,對文章進行整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1”中提取核心議題,然后組織學生對相關的“X”篇文本進行閱讀,將相關的閱讀方法、策略等在多篇文章的閱讀中驗證、實踐和延伸,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閱讀品質[3]。教師要帶領學生對多篇文章進行對比和分析,雖然一組文章的議題相同或者相似,存在著很多的相同點,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同的地方, 學生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分析和比較,就可以從中總結規(guī)律,形成閱讀思路,掌握閱讀規(guī)律。
四、結語
群文閱讀是一種比較新穎的閱讀模式,其將多篇文章組合在一起,對教師以及學生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借助圖文并茂的思維工具讓抽象、繁瑣的閱讀內容直觀化,通過直觀的思維導圖展示文章的脈絡和邏輯,幫助學生把握閱讀框架和情感,實現(xiàn)更深入的閱讀。教師要加強對思維導圖的研究,將其和群文閱讀結合在一起,發(fā)揮出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梳理閱讀思路,掌握閱讀技能,提升閱讀品質,并總結閱讀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