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彩敏
摘要:圖片史料具有直觀化、形象化等特點,是輔助歷史知識講解的重要資源,也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歷史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鑒于此,本文對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探索,希望借此來進一步優化初中歷史教學。
關鍵詞:圖片史料? 初中? 歷史教學
圖片史料主要指的是依托于真實歷史事件,用于研究及討論歷史的可參考性資料。縱觀初中歷史教材即可發現上面有不少的圖片史料,教師若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就能讓學生從客觀視角來對歷史概念及事件形成有效認知,而且圖片的直觀性也能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效保障歷史教學效果。為此,如何將圖片史料有效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也成為教師教學思考要點,而筆者也就此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導入階段應用圖片史料
圖片史料的直觀性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在教學導入階段應用圖片史料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這樣就能取得較為良好的拋磚引玉效果,高效開展初中歷史教學。[1]具體而言,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可以先對歷史教學內容、目標進行分析,提前為學生搜集好與新課內容相關的圖片史料,以圖片史料來作為教學導入資源,這樣學生自然能夠在直觀圖片史料吸引下主動學習新課內容,提升歷史教學導入效果。以《科學技術的成就》為例,教師在這一節課導入環節就可以為學生從古至今展示出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圖片,借助這一圖片史料來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要求學生在圖片史料觀察中說一說自己發現了什么,這樣就能順利引出新課內容,真正優化初中歷史教學。
二、聯合多媒體設備優化教學
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得到有效應用,教師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可以將其與多媒體設備聯合起來,這能進一步提升圖片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縱觀初中歷史教材即可發現,現如今歷史教材內容顏色較為豐富,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所以不少學生對歷史學習也抱有一定的興趣,可是若長時間圍繞著教材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即使是有教材圖片史料存在學生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為了改善這一不足,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課堂上加大對多媒體設備的應用,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圖片史料的結合應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最大程度發揮出圖片史料的應用價值。以《辛亥革命》為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先展示出教材上的圖片史料,借此來引導學生思索,此后在網絡上為學生搜集與“辛亥革命”相關的漫畫,以此來進一步活躍歷史教學氛圍,同時讓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形成較為深刻的感受。[2]
三、引導學生觀察圖文細節
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得到有效應用,不僅與教師圖片史料選擇是否恰當、整個歷史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有關,同時也與學生自身解圖能力有關。為此,教師在應用圖片史料對學生進行歷史教學時,還需要引導學生觀察圖文細節,讓學生在圖片史料細節觀察中提高學生圖文分析能力以及對于歷史知識的把握,這樣就能進一步優化初中歷史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觀察圖片史料的機會,還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若有必要還可以聯系歷史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這樣學生就能在圖片史料觀察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以《重慶談判》為例,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可以為學生先展示出“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的圖片,然后讓學生細致觀察圖片,并且思考以下問題;“圖片中的人物穿著有什么樣的特征?表情呢?”借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社會局勢的緊張,同時還能發展學生思維品質,點燃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應用圖片史料提高學生能力
圖片史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興趣,還能提高學生記憶力及理解力、拓展學生認知視野。新課改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學,還需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應用圖片史料的時候,可以借此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讓學生綜合能力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以發展,從而有效提升歷史教學效果。[3]以《鴉片戰爭》為例,教師在對學生教學時就可以聯系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制作出一個階梯展示圖,圖片內容是同鴉片戰爭的整個過程以及發生的事件,這樣學生就能在圖片史料歸納與總結中提高整理及信息搜集能力,真正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圖片史料是初中歷史教學重要構成,也是輔助歷史教學的有效方式,身為歷史教師一定要意識到其價值,應用圖片史料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對歷史抽象概念的理解難度、擴大學生知識儲備,從而真正優化初中歷史教學,讓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高峰.旁征博引激活水 巧用素材出高效——淺談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教育藝術,2013(11):65.
[2]鄒麗紅.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66):141-142.
[3]石小蛟.照片史料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