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鴻 梁勇 黃凱 雷艷萍 楊才譽 寧方堯
摘 要:應用型本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文章探索了制糖業領域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教學團隊、共享教學資源、雙校共管協調發展,成功培養了一屆制糖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構建了“一中心,兩區域,三平臺”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產教融合協同培養”特色,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了“匠心”卓越工程師,形成了校企共建教學團隊、共享教學資源及互通共管的一系列經驗和措施,解決了制約廣西制糖業持續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方面嚴重短缺高端應用型本科人才及工業生產一線管理人員和組織型人才問題。
關鍵詞:制糖業;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智力支撐
中圖分類號:S566.1,TS24,G649.2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3)02-0047-04
0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至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多層次的、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及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在廣西經濟社會與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中,2018年百色學院和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東亞糖業有限公司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合作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制糖技術與管理)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2022年6月該屆學生已經完成教學任務順利畢業走向工作崗位,成功探索了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途徑。現將經驗報告如下:
1 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食品科學與工程(制糖技術與管理)學科專業,目標是以協同創新能力為主導,以提升技術應用水平為主線,將學生培養成人格健全、人文社科素質強、眼界開闊、專業有特長、就業有優勢、提高有基礎及發展有空間的“匠心”卓越工程師;采用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中心,兩區域,三平臺”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能進入制糖業工作及開展相關行業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教育和管理工作。
1.1 構建“一中心,兩區域,三平臺”人才培養模式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領導重視,多方參與,團隊合作,嚴格審核,構建了“一中心,兩區域,三平臺”人才培養模式。一中心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兩區域是在百色和南寧兩區域分別進行,三平臺是百色學院、廣西工職業技術學院和東亞糖業有限公司三方協同育人平臺。教學時間安排采用“2+1.5+0.5”形式,即第一、第二年和最后半年在百色學院學習,主要是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有一年在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有半年在企業進行實踐教學訓練。
1.2 目標定位突出“產教融合協同培養”特色
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是指以技術應用型為教育辦學定位方向的新型本科教育[1],培養目標是卓越工程師,是既注重理論知識體系又強化實踐應用能力的高端應用型本科人才。產教融合協同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制糖技術與管理)應用型本科,主要是為了突出制糖工程技術應用方面的能力,所培養的畢業生應具備較堅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際創新能力和優秀的技術素養,并具有系統掌握制糖專業所需基礎理論與知識、制糖企業工藝流程和有關基本原理的能力,以及食品安全相關的知識,具備各種制糖機械設備的基本操作技能、生產過程控制和檢驗相關的能力,能勝任制糖工藝設計管理和設備管理施工的工程師崗位工作。
1.3 校企共同培育“匠心”卓越工程師
產教融合協同培養可發揮兩校教學及企業合作的資源優勢,優化課程結構體系,實行教學三步走,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吃苦耐勞、具備團隊協作精神、身心健康、人文修養較高、責任心強,以及會設計、精制造、能創新、高素質和可發展的“匠心”卓越工程師。以“技術應用”的教學宗旨與特色構建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工作崗位或技術應用領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在符合學科理論特點的基礎上,開設針對性強和實踐性強的教學課程,將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并引入學科的前沿知識與前沿技術,為制糖及其相關領域的發展及我國產糖省區尤其是廣西地方經濟建設輸送人才。
1.3.1 共建四模塊理論教學體系
以人文素質模塊、學科專業基礎模塊、學科專業核心模塊和學科專業拓展模塊4個模塊構建理論課程體系,擺脫普通本科課程本位和條塊化的教學設置模式。
1.3.2 共建四階遞進實踐教學體系
百色學院和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東亞糖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食品科學與工程(制糖技術與管理)專業,注重于教學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注重于實踐性教育,突出技術應用,構建了四階遞進教學體系,即通用基本技能—專業專項技能—專業綜合技能—專業創新技能的實踐與教育結合系統。通過踴躍開發校外實訓基地,緊密結合產學研進行學生專業崗位群的專業綜合技能和創新技能訓練,將制糖技術與管理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成為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綜合一體的多種能力教育培訓基地。
1.3.3 共建“一個平臺、五大模塊、四個服務”的專業教學資源管理中心
建立專業教學資源管理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應用型本科人才,同時構建終生學習體系平臺,為學生、老師、企業員工和社會學習者4個階層服務。教學資源管理中心的主要建設內容分為五大模塊,分別為專業資源、課程資源、學習考試資源、素材資源和培訓資源,其中管理系統平臺均由學院統一建立。
2 共建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建設是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試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為保證項目有效實施和取得預期成果,百色學院和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東亞糖業有限公司共同構建了適合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學團隊,通過本科、高職院校與企業三方合作共育,突出行業專業特色,全方位提升教學團隊的綜合水平。
2.1 構建三方聯動平臺——建設“三方共建,優勢互補,相互提升”教學團隊
為實現三方共建、優勢互補、相互提升的教學團隊建設目標,本科、高職院校與企業三方充分發揮聯動作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制糖課程體系和完善教學資源。同時,依托百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博士教授專業理論與科研能力強及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生物技術教學團隊技能實踐強的優勢,學科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任務由百色學院教學團隊擔任,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任務由兩校教學團隊共同擔任,以東亞糖業有限公司作為校外主要實訓基地,實踐教學課程由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和外聘企業行業專家共同承擔,三方優勢互補,共同完成“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教學目標[2]。
2.2 構建強大的專業帶頭人建設平臺——建立“三帶頭人”創新型教學團隊
建立百色學院、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東亞糖業有限公司三方專業帶頭人教學團隊。團隊成員專業技術互補,擁有大量來自企業和行業內的技術骨干和專家學者。各團隊成員職責分工明確,工作聯系緊密,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任命3位出色的帶頭人,創建恰當而有效的領導團隊,具體為2個學院校分別選派理論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作為帶頭人,東亞糖業有限公司選派技術研發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強的企業專家作為帶頭人,利用各自領域的優勢協作育人,將聯合教學團隊打造成理論與技能并重、科研與技術研發能力突出的創新型教學團隊[3]。
3 共享教學資源
培養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不僅需具備實用性、系統性的實踐教學資源,還需有基礎實驗認證操作性的實訓基地和技能型生產性實訓基地,才能培養兼具理論素質和崗位技能綜合能力的學生。百色學院、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東亞糖業有限公司三方積極配合,從教學服務建設到實訓基地建設,努力創造條件,為產教融合協同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制糖技術與管理)應用型本科人才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4]。
4 學生管理,互通共管
4.1 雙校共管、協調發展,實現學生對雙方院校的情感融合與提升
依據聯合辦學協議,雙方院校共同參與學生管理,承擔相應的管理責任。百色學院和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派出專職輔導員共同參與該專業學生的管理工作,積極參與、配合雙方院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如軍訓活動和文藝比賽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組織學生參加兩校交流活動,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4.2 推行學管雙導師管理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紀律有引導、專業技術有指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為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和學業指導,雙方領導高度重視,共同推行雙導師管理制度,配備專職學管導師和兼職專業導師。學管導師由雙方院校派出專職輔導員組成,主要負責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管理,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端正其學習態度,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專業導師的主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學業引導、專業發展引導和就業擇業指導等,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和個人指導等多種形式開展專業指導活動,促進學生成才成長。
5 發展應用型本科實現4個需要
目前我區工業產業工人隊伍的數量、結構和整體素質還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制糖業領域,高端應用型本科人才、工業生產一線需要的管理人員及組織型人才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區制糖業持續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5]。
5.1 實現廣西“14+10”千億元產業,需要應用型本科人才
廣西是我國最大的甘蔗種植和制糖基地,制糖產業一直是廣西主要經濟支柱產業和重要的優勢產業,是廣西重點發展的“14+10”千億元產業之一,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產業鏈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等行業。目前廣西制糖業正處在蓬勃發展時期,隨著制糖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蔗糖精深加工產業升級換代方興未艾,迫切需要高素質、懂理論、高技能和會動手的人才,而食品科學與工程(制糖技術與管理)專業涵蓋了制糖業關鍵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因此,發展食品科學與工程(制糖技術與管理)應用型本科教育順應當前廣西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與行業契合度高,必將為制糖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5.2 做大做強廣西制糖行業需要應用型本科人才
制糖行業生產模式較多,對安全生產管理要求高,隨著制糖企業技術產品的升級改造、裝備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流程的優化,以及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的提高、糖業信息化建設等的發展,甘蔗制糖行業對高端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普通高等教育強調的是較強的系統理論基礎,在“校企對接”“產學結合”方面存在不足,而高等職業教育強調的是較強的實踐技術和專門技能,基礎理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夠,因此,當今制糖產業鏈發展迫切需求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制糖企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儲備保障和智力支撐。
5.3 構建現代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應用型本科人才
2015年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三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指出,按照試點一批、帶動一片的要求,確定一批有條件并愿意的高校率先探索應用型(含應用技術大學和學院)發展模式。應用型本科教育體系構建體現從中職到專科層次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縱向貫通,形成了從初等職業教育、專科學歷、本科學士、專業碩士到博士的職教體制,進一步健全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到卓越工程師的職業資質管理體系,建立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相互銜接、功能完善的職業人才成長“立交橋”,逐步形成以應用技術本科為龍頭,高等職業(專科)學校為骨干,普通院校參與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體系。
因此,職業高等技術教育既要有實用性還要率先進步,要走在生產和建設的前頭,積極主動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職業高等技術教育還應具備該領域的前瞻性,踴躍自主地為當地產業和社會發展提供幫助。
5.4 社會發展迫切需要應用型本科人才
1990年代初,我國將高職教育設置在大專層次,以滿足當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專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已不能滿足我國對高素質、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也不符合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大與內部改革的要求[6]。因此,在繼續加強大專層次高職教育質量的同時,應逐步完善和提升高端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規模,甚至應優先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
在工商業層面,真正高素質、懂理論、高技能、會動手的人才嚴重不足;在社會層面,部分高職學生及其家長非常渴望繼續深造,但由于高職大專、高職本科、專業碩士、博士的“立交橋”尚未搭建,讀完高職大專就將面臨“天花板”,無法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想繼續深造,只能無奈插入普通本科教育,走上學科化人才培養的道路,而培養經濟、社會急需大批精工藝、懂管理、強技術、高素質的人才的目的就無法實現[7]。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多,高職大專學生的求職工作壓力也愈來愈大,學生要求接受更高級職業教育的意愿普遍強烈,為滿足高職專業院校學生需要,唯有合理發展本科、碩士階段的職業教育,才能改善高職教育社會地位普遍不高的狀況,從而提高社會認可度與影響力,以更好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并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水平,改變高校教學環境和社會人才需求間的結構性失衡狀況。開展本科階段的職業教育與教學,既能滿足社會上對更高層次科學技術類、管理類人才培養的需要,又能為需要深造的學子提供繼續學習的路徑,減少普通本科學校畢業生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后不得不回技校學習職業技能的窘境,也有助于緩解高等職業教育前途問題,為高等職業教育學院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8]。
參考文獻
[1] 齊運鋒,黃鴻嬌.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策略[J]. 繼續教育研究,2022(1):109-112.
[2] 戴紅霞. 淺談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以南昌工學院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8):238.
[3] 趙俊亞.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雙贏模式探析[J].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1(1):55-58.
[4] 李丹. 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 前沿,2018(5):39-45.
[5] 葉弈. 深化產教融合突出企業主體作用[J]. 科技智囊,2018(3):42-47.
[6] 齊運鋒,黃鴻嬌.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策略[J]. 繼續教育研究,2022(1):109-112.
[7] 黃勝,陳飛虎,謝佳.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現實情境與路徑思考[J]. 高等農業教育,2019(1):33-37.
[8] 蘇敏. 技術本科發展的國際模式與中國路徑探討[J]. 職教論壇,2012(25):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