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輝
產業學院建設解決了校企合作中企業全過程、深層次參與意愿低的問題,賦予了企業育人的主導動力。
關鍵詞 產業學院 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 大教育觀
“要深化產教融合,就需要樹立大教育觀,站位行業全局,放眼產業長遠,在校企合作的關鍵問題上取得突破,才能使產教融合走深走實,落地見效。”日前,天津交通職業學院院長于海祥對本刊表示。
作為天津市唯一一所以服務交通運輸行業為主的職業院校,天津交通職業學院以服務濱海新區及“京津冀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為目標,聚力產教融合的主線——校企合作,探索出了以現代產業學院為標志的產教融合天津交職模式,為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徑和有益參考。
構建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要使校企合作走得長遠,雙方不僅要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更要責任共擔,這就需要有一套機制,兼顧各方訴求,使雙方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以多元主體為校企合作的主要抓手,構建學院、分院、專業(群)三級校企合作理事會,利用校企合作理事會整合優質資源,搭建校企之間的橋梁,著力推進三級校企合作組織運行,實現校企合作提速增效。在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的牽頭引領下,校企合作理事會已由成立初期的交通運輸行業企業為主體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現代服務行業領域拓展,加強了與數字經濟領域企業的合作;也由以區域內企業為主輻射到省域內企業,并重點拓展京津冀等區域企業,全面打造多元化企業架構。制訂《校企合作理事會章程》,落實《校企合作理事會管理辦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學院通過理事會年會、產教對話、評優活動、合作項目等方式,增強合作關系的粘性。學院理事會主要引領合作發展,促成合作項目;分院理事會落實合作項目,指導專業(群)建設;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完善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理事會的運行機制解決了“企業—專業”散點融合的問題,確保了產教融合的落地見效。
創新產教融合組織形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是對“四鏈融合”卓有成效的探索。于海祥表示,“作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組織形式,現代產業學院以服務產業需求為導向,是多主體共建共治、集人才培養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育人平臺,是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學院對接國家戰略,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對接產業需求設置現代產業學院、對接專業群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對接現代產業學院精準服務產業發展。學院與百世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百世物流”產業學院,校企圍繞師資培訓,留學生海外實習基地等內容展開深入合作。與神州高鐵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神州高鐵”產業學院,圍繞“京津冀”軌道交通產業,校企在員工崗前培訓、在崗培訓等方面開展合作。與中車四方、西青區中北鎮鎮政府共建了“智能制造(運維)”產業學院。
在產業學院的運行中,理事會機制進一步完善,形成了“雙主體”運行模式。校企雙方以締結協議、制訂章程為紐帶,實現校院兩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專項指導與管理。產業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實行校企“雙執行院長”分責管理。
在產業學院管理方面,通過雙方共投共創實訓基地,形成了“理論化實訓教學資源”和“實際化實訓設備”互融互補的綜合實訓體系,破解了實訓基地教學形式單一的難題,解決了課程實訓的教學載體和資源短缺等問題,提高了教學質量。
于海祥認為,產業學院的建設解決了校企合作中企業全過程、深層次參與意愿低的問題,賦予企業育人的主導動力,盤活了產業上下游的優質資源要素,使得校企雙方在培養產業人才、共研科技成果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上,均奮進其中、獲益其中,從而創新了校企協同育人體系。
在創新產教融合組織形式上,學院還牽頭組建天津交通職業教育集團,通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已獲批國家級示范性職教集團。目前,集團涵蓋了天津市及云南、西藏等對口支援地區的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企業、交通類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共計52家合作單位,形成了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良性互動機制。
此外,學院還與優質合作企業共建了6個協同創新中心。圍繞天津市“1+3+4”產業布局,協同各級政府共同搭建人才創新創業、合作交流平臺,目前,已加入天津市新能源產業(人才)聯盟(副理事單位)、天津市智能軌道交通產業人才聯盟(副理事單位)、濱海新區產業(人才)聯盟(副理事長單位)等。
打造校企共融師資隊伍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將“雙高計劃”專業群建設與教師團隊建設緊密結合,打造了教師團隊高質量發展的交通樣板。
學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會合作機制,搭建教學團隊校企合作平臺,探索了“三雙三層”的教學團隊建設新模式?!叭p”即通過雙向任職構建穩定的專業建設團隊,通過雙向建設構建動態的項目服務團隊,通過雙向互聘構建“1+N”課程教學團隊?!叭龑印奔丛趯I建設層、項目建設層、課程建設層三個層面,按照不同條件,分層聘用專兼職教師,分層培養校內專任教師,開展專兼職教師協同授課、實施工學結合課程教學。
學院以“產賽教評”融合為契機,助力雙師能力提升。一是以產促賽,助力教師提高專業技能。利用1+X證書試點及技能大賽,及時融入職業技能的要求,與行業企業高度對接,參與產業標準和教學標準的研制,推動教師團隊對接行業和專業技能提升。二是以賽促教,助力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學院每年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微課設計、精品在線課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評比活動。通過以關鍵技術為基礎、以應用場景為載體、以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為考點的賽項設計與實施,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與研發能力。三是以評促教,完善教師分類考核評價。學院構建了專業教師分類考核評價機制,基于不同類型教師專業發展和崗位要求實施分類評價,分別考核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教學管理工作量等,分別設定工作量底線標準,形成多角度、多形式的綜合評價。
探索校企深度融合
學院的產教融合工作在進一步向前推進,下一步重點將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發揮天津交通職教集團成員單位骨干作用,牽頭整合學院職業教育研究所、物流研究所,攜手職教集團科研機構、交通類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共建智慧交通產業研究院,推進天津交通職教集團的作用發揮。
二是深化產業學院建設,實施“雙法人”主體的管理機制,進一步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攜手京東建設“數字商貿物流產業園”,打造智慧物流實訓基地,建設培育復合型人才的產教融合實踐工場及具備引領示范作用的先進技術體驗中心。目前,學院在天津市教育委員會的指導下攜手京東集團籌建智能供應鏈產教融合共同體。
三是嫁接軌道行業知名企業人力資源培訓體系,與港鐵、神州高鐵開展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軌道產業學院;與中交一航局、中鐵十八局等承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大型央企,開展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組團式”聯合培養;與三一重工、柳工等國內大型工程機械企業,開展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協同育人更進一步。
產教融合是一種改革,也是一種探索。于海祥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一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配套政策與評價體系尚需完善。目前,全國各地均在開展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股份制辦學試點改革建設,但絕大多數院校還在摸索前行階段,應盡快出臺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文件、指導文件以及評價指標。二是產教供需的雙向對接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目前,高職院校正在緊跟產業發展,用靈敏的嗅覺、快速的反應與行業、企業對接,但由于市場機制不完善,還缺少溝通的大平臺。相關部門應該牽頭組織,建立起學校、行業、企業之間的供需平臺,使供需信息更加暢通。
責任編輯:夏英 ?郵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