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京
摘 ?要: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培養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向。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基于核心素養明確欣賞教學目標,據此采取引導學生精選美術作品、豐富表現媒材、引導學生解讀、融入民族元素等策略不斷優化欣賞教學,以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核心素養;欣賞教學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豐富精神世界、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孩子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初始階段,優良的藝術教育有助于學生實現綜合提升、獲得全面發展。為此,教師需要在美術教學中確保每名學生行使自己的美術學習權利,有機會享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美術欣賞教學,成功打破以往進行單一的繪畫或手工等活動的束縛,從而培養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一、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藝術課程聚焦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核心素養,貫穿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要求和學業評價中。對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來說,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欣”息息相關。由于部分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對欣賞課不夠重視,導致欣賞的目標大多局限于教材內容。而美術欣賞教學要以讓學生解讀美術的圖像和作品等為主,要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美術作品分析與鑒賞。鑒于此,在制訂美術欣賞教學目標時,教師要盡可能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進行細化。在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指引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色彩、造型等特征,并且根據表面特征分析其中蘊含的文化背景信息,進一步感知欣賞對象,明確其中表現出來的具體藝術內容,形成審美觀念和文化認同感。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基于藝術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制訂欣賞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提高欣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策略
1. 精選美術作品,培養審美感知
審美感知一般要求學生可以認識并感受美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建立正確的審美觀。作為教師,應該要求學生以掌握美術理論知識為基礎,利用圖像、文字和語言等賞析美術作品,并作出判斷與評價。其中的美術語言涉及美學內容,是畫面的基本構成,包括點、線、面、色彩、空間和質感等,還有對稱、對比、平衡等形式語言。在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選擇恰當的美術作品,帶領學生體驗其中蘊含的美學元素,豐富視覺感受,培養審美感知。例如,在帶領學生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觀察畫面,一邊思考問題:從畫面中可以看到什么?畫花瓣與葵葉的方法像什么?畫面背景顏色如何?是同一種黃色嗎?你從背景顏色中能感受到什么?如此,學生可以了解畫面特征,判斷作品的主要表現形式。
古今中外有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內容廣泛。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局限,教師應該打破教材束縛,挑選中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性的作品,指導學生欣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以下統稱“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記錄色彩”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聯系現實生活的冷暖色調選擇“莫奈畫集”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根據光線對冷暖色調的影響初步了解冷暖色調。以《圣拉扎爾火車站》和《進站的火車》為例指導學生進行對比欣賞,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類似之處,以及不同作品使用冷暖色調的效果,通過填寫欣賞報告或撰寫欣賞小論文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當然,大自然才是最偉大的藝術家。教師要注重帶領學生欣賞自然,培養他們發現美的興趣、熱愛自然的態度和創造美的愿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美術欣賞教學大背景下,教師要有意識地構建美術學習平臺,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讀能力,讓他們形成審美感知,為發展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2. 豐富表現媒材,培養藝術表現
媒材是藝術表現的基礎。如果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一成不變地讓學生使用單一的媒材,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進而無法感受美術表現的魅力。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運用獨特的材料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表現欲。教師可以利用鞋盒、紙筒、樹葉等多種形式的材料代替紙張,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美術創作中。
除此之外,技法也是培養學生藝術表現的關鍵。對待同一繪畫對象時,采用不同的技法形式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一種表現技法并不能體現出更多的視覺效果,采用多種技法才能豐富表現對象,讓表現對象更加立體地呈現出來。例如,在水墨畫中,用筆、用墨的好壞在于水分控制。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增加畫面的肌理感,提升畫面層次,讓學生感受技法表現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3. 引導學生解讀,培養創意實踐
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創意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借助物品創意、廢物改造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和欣賞能力等。
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創意實踐美術課程,借助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紙箱,引導學生開動腦筋,使用紙箱進行繪畫或者粘貼,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意思維,創作出創意美術作品。又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蔬菜蛋殼創意”活動,將蔬菜葉、蛋殼等生活材料運用到美術創作中,引導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去思考、動手。教師倡導學生利用視頻展示作品,讓學生介紹作品的創作思路,并拍照上傳作品。個別學生的想法豐富并充滿童真、新奇,教師應該及時抓住這些閃光點,并把這些優秀作品保存、制作成視頻在班級群中展示,對其他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范例、啟發,這樣的創意實踐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欣賞能力。創意實踐重在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點燃學生的美術創作熱情,體現美術學科的價值。有了生活化元素的融入,美術欣賞課堂氛圍更加活躍,緩解了學生動手創作美術作品的畏難心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
4. 融入民族元素,培養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需要學生從文化層面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站在文化的角度,美術作品與歷史、社會、哲學等方面的聯系可謂千絲萬縷,視野十分廣闊。從文化層面分析作品,也就是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文化特點和創作背景等。因此,教師可以融入民族元素,利用美術欣賞教學幫助學生打開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時對民族文化事物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童話里的小屋”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童話故事,引導學生欣賞圖片和插畫等,解讀圖畫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以便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民族文化,奠定美術創作基礎。
另外,各地區的建筑形式往往獨具特色,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美術欣賞教學內容,帶領他們欣賞建筑物,理解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有民族特色的房屋造型,并鼓勵學生用筆觸將其描繪出來。由于是學生熟悉的環境,欣賞和繪畫都比較有思路,平平無奇的房屋也被賦予新的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和審美情趣。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刺繡、剪紙、蠟染等特色美術作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充實欣賞教學內容。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物品的外觀和功能,從外形、色彩、用途和材質等方面欣賞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書包與特色少數民族背簍進行比較欣賞,理解物品外形和用途之間的關系,學會從多個方面欣賞美術作品。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培育。每名學生都是充滿個性的,教師在欣賞教學中要堅持以生為本,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解讀美術作品,并精心挑選大量作品供學生欣賞,再配合民族文化元素,實現對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素養的培養,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未來,小學美術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對藝術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帶領學生欣賞更多美術作品,促使學生用心體驗更多的美,持續培養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邵元燕. 小學美術欣賞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J]. 美術教育研究,2021(8).
[2]胡選剛. 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 新課程導學,2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