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英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有助于提高綜合能力。在新課程改革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重視培養和訓練小學生優秀品格。文章主要對古詩詞鑒賞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陶冶這一方面進行探究并分析,總結出如何構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全面和諧成長的教學評價標準以及相關評價內容。同時,還重點分析了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誦讀;古詩詞鑒賞;品格塑造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學習古詩詞已經成為一種必修科目,同時也是一門重要學科。然而在我國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很多問題:一些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不夠深入、理解不透徹;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忽略培養能力和審美情趣等,這些不良習慣都會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因此我們要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來幫助小學生學習古詩詞,使他們能夠感受到中華優秀文化所帶給自己心靈上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一、情境教學
(一)對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介紹
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對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比如說在學習《從軍行》時,教師可以對作者王昌齡以及寫作背景進行介紹。王昌齡是我國唐朝邊塞詩人,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通過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描述,能夠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帶著情感朗讀,有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詩詞的中心,調動學生的興趣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最直接、最具體性和最具感染力的,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挖掘教材中蘊含深刻思想內涵和意境美的詩詞素材。首先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其次要引導教學內容與方法上體現社會現實;最后還要通過對優秀作品賞析來提升自身修養水平。
在講解《從軍行》這一古詩時,教師首先要抓住文章中心主旨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講解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思考。同時采用讓學生誦讀的方式,增加學生的體驗感,將自己代入作者,想象自己身處邊塞時,思鄉與保衛邊疆的豪情壯志糅合在一起的情感。學生對古詩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有重要作用。
(三)以直觀形象表現,激發想象力
直觀性是指學生的感知能力,他們在學習古詩詞時,能夠通過形象化語言來表現自己內心豐富、強烈而富有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利用生動具體的事物去講解和示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出的是怎樣一種思想感情,然后由教師加以歸納總結,讓學生聯想想象,理解這首詩所要傳達出來的意思。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后,再由形象化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知。因此,直觀性訓練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聯想力及創造精神。
二、掌握古詩詞學習法,指導學生品味語言魅力
語言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它在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中發揮著無可替代、不可代替的作用,語言不僅僅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也代表了一種精神力量。學生學習古詩詞時需要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文字語篇,并且與意境之間相協調統一,才能更好地駕馭文章內容,提高學生對作品內涵理解能力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和啟發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用語言文字,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起熱愛語文學習、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和審美能力。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進行課堂講解。再次是利用實物展示形式去幫助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以及提升學生藝術鑒賞水平,有效促進師生感情交流與溝通技巧運用;最后還需讓學生學會自己用語言表達出來的真情實感,來體會作者當時心境、思想感情和豐富想象力等方面,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藝術格調和審美情趣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鑒賞《七律·長征》一詩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進行課堂講解。首先介紹作者生平、所處時代背景等;然后是分析他的寫作風格與創作意圖,并以此為基礎對全文內容做具體地解讀和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能夠自覺地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去。同時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鑒賞時不要過于注重技巧性知識講解而忽略了情感體驗;不能僅僅局限于一種方法而忽視了其他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藝術情趣和審美能力,這樣會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甚至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情況發生。我們通過對學生學習態度、習慣和情感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謝磊.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探究[J].新作文,2022(12).
[2]吳麗欽.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J].天津教育,2022(09).
[3]平秀麗.吟誦有意蘊,詞句藏洞天——小學古詩詞鑒賞教學實踐[J].語文天地,2020(30).
[4]任明林.立意高深——論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A].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