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小學英語課堂的新趨勢。本文通過文本多層質疑、創新文本學習方式、依托圖表三方面闡述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探索和實踐,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逐步提升。
關鍵詞:Story板塊;思維品質;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李寶貞,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培紅小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看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故事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市小學現行使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英語教材。《英語》中每個單元的Story板塊都圍繞著故事主人公(Gogo,Tony,Jenny)展開,他們的形象活潑可愛,插圖形象生動,語言有趣易學,又富有生活化,主題性強且貼近生活。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實的、自然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大多數小學英語教師卻僅僅側重Story板塊中的字詞句教學,缺乏生動有趣的教法。學生在這種教學方法下,聽說讀寫能力得以提高,但是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卻大大下降,同時思維能力也無法得到發展。本文結合多年的故事教學經驗,從文本多層質疑、創新文本學習方式、依托圖表三方面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一、 通過對文本的多層質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指學生用自身既有的知識、經驗、看法、評價標準去分析問題,對看到、聽到、讀到的事情進行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等,進而改善思維。筆者以粵人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2“Vacation plans”的Story 板塊為例進行闡述。
這一板塊呈現的是Tony、Jenny、Gogo三人圍繞著Where to go、How to go、Where to stay、What to do 這四個方面進行假期計劃的討論。在指導學生進行Story板塊的閱讀時,筆者要求學生在理解所讀內容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分析與評價,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質疑:
(一)從文本出發,掌握故事的大概情節,培養其概括能力
筆者先讓學生自行閱讀故事文本, 通過四個問題“Where are they going to go? How are they going to get there? Where are they going to stay?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幫助學生梳理文本,抓住故事的主要信息,了解Tony、Jenny、Gogo 三人的假期計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筆者指導學生在故事中找出相關的信息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圖:
(二)基于文本,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討論故事主題,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本單元的主題是 Making Plans。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來說一說自己的假期計劃。從學生的回答來看,筆者發現學生的假期都豐富多彩。如“I'm going to Guangzhou for a vacation. I'm going by bus. I'm going to stay with relatives. I'm going to see the Canton Tower and eat some tasty food.”等。筆者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筆者鼓勵每名學生都提出自己的想法。這種基于生活的討論更加真實,更有意義,也更容易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回歸文本,引導學生評價故事內容,培養學生分析評價能力
筆者出示文本的最后一句話,Gogo 很無奈地說“Er ...No. I'm going to stay in a hotel.”,然后提問:為什么Gogo到最后還是答應了要住在酒店里?筆者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質疑,提出不同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Gogo isn't brave. He is afraid of the bears and wolves. ”。有的學生認為“Tibet is dangerous. Because there are some bears and wolves outside.”。還有的學生提出質疑“Are there any bears or wolves outside in Tibet? ”。學生通過對故事內容一系列的質疑、分析、評價,形成自身獨特的思考,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創新故事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品質
人的思維具有獨創性,除了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Story 板塊教學中,筆者采用為故事命名、積極聯想及續編故事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英語核心素養。
(一)為故事命名,多維度創新
教材中Story板塊中的故事都沒有題目,這為學生開展創造性思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例如,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1的story板塊,講述了Tony、Jenny、Gogo來到一個鄉村,Gogo看到了工人們在辛勤地施工,他主動去幫忙,結果一不小心弄傷了自己的腳。在學習完這個故事后,筆者引導學生為故事擬編一個題目,大多數學生會直接引用本單元的主題“Feeling Sick”,以此作為題目,這是常規的思維模式。但是,筆者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打開思維,從不同的維度去為故事命名。例如,以主人公為側重點,可以命名為“Careless Gogo”或“Warm-hearted Gogo”;以事件本身為側重點,可以命名為“Digging a well”或“Helping Others”;以故事的結局為側重點,可以命名為“Too great pleasure will bring about sadness”(樂極生悲)。在為故事命名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有效激發,不同的維度側重點不同,思維模式也不相同。通過這種類型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二)積極想象,深層次創新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要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就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粵人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2“A magic day”Story板塊的故事是以對話文本形式展開的,內容是Tony、Jenny、Gogo三人翱翔在沙漠上,在一家商店里遇見了阿拉丁神燈。故事的最后部分出現一個綠妖怪,這時Tony、Jenny、Gogo三人會說些什么?筆者讓學生自由想象:他們會說什么?會做什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把教材中的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想象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讓學生展示想象的同時,可以促進其語言的轉化,而語言轉化又能進一步促進想象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思維持續發展。
(三)續編故事,持續性創新
故事學習完畢,學生對故事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此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策略的指導,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特別是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故事教學更不能只停留在“Oh,Gogo!”這樣的結局,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嘗試續編故事。如以粵人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4“Feeling excited”Story板塊的故事為例,筆者鼓勵學生展開大膽的創新,為故事續編一個新的結局“Can you make another ending for the story? ”。學生三人一組展開討論,續編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有的學生覺得Gogo和雪人們成為好朋友,雪人們教Gogo狩獵、釣魚的技術,而Gogo則教授雪人們英語。通過故事續編,筆者發現故事背后有很豐富的想象空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設計新的結尾。除此之外,續編故事還可以延續到課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續編的故事表演出來,加強語言的輸出,在表演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
三、依托圖表,開拓邏輯性思維的空間
思維的邏輯性是指學生思考問題時,能遵循自身認知發展規律,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筆者經常借助課文插圖,利用Thinking map,為學生開拓語言輸入的有效渠道,使學生準確、有序地進行英語思維,提升其思維的邏輯性。
(一)利用課文插圖,為學生營造思維空間
小學階段的英語不同課型適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在故事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將其簡單分為故事前——故事中——故事后。每個單元的Story板塊又是語言話題的重要部分,它為其他環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但對于學生來說,每個單元的故事既新穎又陌生,那如何更好地開展教學?這時色彩豐富的圖片就是教師最好的助手,如在教授五年級下冊Unit4“Going outing”時,在故事的不同階段,筆者利用故事中的圖片素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
故事前:出示圖片,筆者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大膽猜想“Where are they going?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there? Are they happy? ”。使學生快速進入故事文本的學習。
故事中:筆者運用圖片素材突破故事中的重點句型和詞匯,讓學生理解故事大意。如“We are in the woods./We usually look for candies./We are lost. ”等。
故事后:再現圖片,筆者鼓勵學生大膽復述故事。通過復述故事,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思維高度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表格、圖片、標志等符號化的事物的思維能力。所以在培養學生理解故事細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排序,提出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形象、直觀的插圖可以幫助學生有層次、有條理地展開思考,從而鍛煉學生語言思維的邏輯性和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又如,粵人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3“Staying health”的Story板塊,呈現的Gogo和Jenny討論健康食物的故事,共有六幅插圖,每幅插圖都蘊含著積極、有效的信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插圖順序打亂,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排序。為了降低難度,筆者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每幅插圖,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對打亂順序的插圖進行排序。在排序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分析、判斷六幅插圖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提升了其邏輯性思維的能力。
(二)Thinking map——邏輯思維的腳手架
思維導圖能把故事內容形象化、語言知識圖形化。在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問題,不斷地體驗新的發現,積累新的收獲;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故事內容,便于學生掌握故事框架。例如,粵人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2 的主題是“School activity”,這一單元的Story板塊講述Tony、Jenny、Gogo三人去公園里游玩,看見了人們在公園的活動情況,以Gogo等去公園游玩為主線,復習了此單元的核心詞匯和主要句型。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輸出語言,筆者和學生共同構建Thinking map。Thinking map 的運用,使故事文本的內容和框架變得更加清晰、有條理,有助于學生牢固記憶,將語言信息圖像化,在學生進行語言輸出時,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幫助學生有條理地表達和復述,從而提升思維的邏輯性。又如圖3所示,用故事鏈的形成,把課本的知識點串聯成一張知識結構圖,學生可以抓住關鍵詞來進行知識記憶,充分體現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綜合運用。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找出故事中的重點和結構特征,找出故事里的主要和次要內容,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聯系和對比。通過這樣的知識網絡圖來開展思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有不同程度的發散和延伸,產生出更多的創新的觀點,從而逐漸培養他們思路的清晰性和思維的開闊性。
四、結語
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思維的發展推動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教材中的Story板塊具有豐富的話題教學資源,是學生們喜歡的教學內容,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作為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意識的同時,挖掘思維訓練的著力點,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翠鳳.繪本教學提升學生思維品質[J].小學生(中旬刊),2018(3):45-46.
[3]張潔.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J].吉林教育,2006(Z2):76.
[4]馮可卿.基于英語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思維品質[J].基礎教育論壇,2017(19):14-16.
[5]孫俊.淺談英語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J].基礎教育課程,2015(2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