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偉
摘 要:“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作為一項創新的教師發展項目,不僅能滿足教師人際交往和職業成長的需要,更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中職學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要圍繞學校特點建設“四有”好教師團隊,做到以黨建強基、師德鑄魂、文化育人、賦能培優、精準育才、四有綜評,把教師隊伍打造成為師德師風典范、教書育人示范和教研科研模范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隊伍。
關鍵詞:中職學校;“四有”好教師;團隊;路徑
課 題:本文系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職校新時代‘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的校本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YB2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7月,江蘇省教育廳正式啟動“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好教師團隊建設,圍繞“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建設要求,將教師隊伍建設成為師德師風典范、教書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隊伍。2020年2月,蘇州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推進“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的通知》。
截至2023年4月,江蘇省分兩批建成“四有”好教師省級重點培育團隊140個,其中,“五力”“弘德精技”2個好教師團隊的建設學校為高職學校,“自勝育人”好教師團隊的建設學校為中職學校。蘇州市分3批共推選出100個市級“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其中,“融合創新”“跨界·共生教學創新”“雙元育人”“厚德精技”夢·溪、“混合教學實踐與創新”和“教技雙修、五優出彩”6個好教師團隊的建設學校為中職學校,“德技雙馨、工匠搖籃”好教師團隊的建設學校為高職學校。
中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為不同稟賦和潛能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空間和通道。2022年12月21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積極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我國正從“中國制造”加快邁向“中國創造”。
高質量的產品離不開一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學校的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中國精神、道德品行、法治知識、職業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養貫穿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教師隊伍建設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中職學校的教師不僅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還應具備精湛的技術技能和仁愛之心。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到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2018年至今,國家先后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等多項政策文件,中職學校在對教師隊伍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時,可以將“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與技能大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雙師型”名師工作室、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建設有效結合起來,把中職學校教師理想信念、師德師風、專業技能、科研創新、育人理念的提升融入各類教師隊伍建設中,充分挖掘教師潛力,盤活教師資源,幫助教師突破成長瓶頸。
(一)實施“黨建強基”工程,筑牢理想信念“壓艙石”
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政治優勢和根本保障。中職學校要深化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緊緊圍繞學懂、弄通、做實的要求貫徹黨的創新理論,進一步規范和創新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引導全體師生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堅定理想信念,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基石,以各類創建和大賽為抓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組織開展“黨員示范課”活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樹立課堂標桿,引領教師立足課堂,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設立黨員先鋒崗,組織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實踐活動,鼓勵全體黨員以解決學校改革發展關鍵事、專業建設困難事、師生群眾關心事為抓手,立足本職、勇挑重擔、錘煉黨性。此外,黨支部書記是“領頭雁”,其個人品質、理想信念、專業技術對支部全體黨員和教師的凝聚力、戰斗力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中職學校可以實施支部書記培育工程,將支部黨建與德育管理、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人才培養等工作進行深度融合,實現支部書記黨建和業務的“雙肩挑”,圍繞高素質、專業化的要求,克服經驗盲區、彌補知識弱項,提高支部書記科學決策和改革攻堅的能力,以扎實過硬的本領帶動教師隊伍向陽生長。
(二)實施“師德鑄魂”工程,劃定師德師風“生命線”
人是要有靈魂的,做一名中國的教師,就要有當代中國的“教師魂”。中職學校要將全體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宣傳新時代師德師風示范和典型,在教師節或者學校重要節日組織開展感動校園年度人物、最美教師、黃大年式好教師、志愿服務先進典型評比等活動,通過評比、宣講、表彰等方式廣泛宣傳優秀教師和先進教育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師德典型和教育教學業績。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將意識形態教育和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常態化開展師德師風專題學習和警示教育,組織教師集中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職業教育法》《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等法律和政策文件,引導廣大教師守公德、嚴私德、明大德。建立健全師德師風監督制度體系,定期梳理教師在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建立負面責任清單,確定整改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和責任人,從嚴規范教師日常行為和課堂言行。大力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思政資源,組織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評比和示范課研討,引導教師結合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工匠精神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爭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三)實施“文化育人”工程,樹立隊伍建設“風向標”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團隊的靈魂。優秀的團隊文化能使團隊成員具備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團隊成員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標團結協作、攜手創新。團隊文化的建設情況是“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職學校應全面分析地域特色、辦學歷史、辦學理念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頭腦風暴或者專題研討的方式凝練出“四有”好教師團隊的文化,使團隊成員樹立精神坐標,追求君子風格和圣賢風范,為團隊成長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例如,南京市浦口區新世紀小學的校訓為“至善”,旨在追求至善教育,辦至善學校,該校建設了一支“至善”“四有”好教師團隊;江蘇省馬陵中學秉承“養正為先,體學并舉”的百年辦學宗旨,建設了“養正學人”“四有”好教師團隊,通過文化引領、學習聚能、課堂革命、科研助力為教師成長提供支持;江蘇省常熟中學以“守正致遠”為校訓,打造了一支“融創致遠”“四有”好教師團隊,學校通過“薪火工程”“攀越工程”“領航工程”三大教師培育工程,努力打造高品質教師隊伍;江蘇省昆山第二中等專業學校積極踐行“經世致用 知行合一”的校訓,大力弘揚“知行”精神,構筑“知行”文化,開設“知行”講堂,打造“知行”“四有”好教師團隊,培養“知行合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四)實施“賦能培優”工程,練就扎實學識“真功夫”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遠。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正在向縱深推進,中職學校的專業正在向專業集群融合發展。目前比較熱門的智能網聯、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專業覆蓋面廣,涵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等相關專業的知識,這就需要不同學科的教師組建學習、科研、創新的成長共同體。同時,為突破教師的職業發展瓶頸,中職學校要不斷完善師資培養體系,通過“青藍工程”“雛鷹工程”“薪火工程”,從教師發展、團隊成長、學校管理等方面為教師賦能。團隊要聚焦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的“雙優”建設、“三全育人”典型學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精品課程建設等重點項目,以項目研究為抓手,扎實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轉變教育理念、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專業技能。借助校、縣、市、省四級名師工作室,集聚優秀教師群體,使教師穩定度過“適應期—成長期—成熟期”,引領教師按照“青年教師—‘雙師型教師—骨干教師—教學名師”的四階模式發展。注重教師自我革新能力的培養,推進落實“自我診斷—路徑規劃—名師領航—博采眾長—感悟提升”的“五環”修煉寶典,通過成員間的相互依存、監督與合作,實現團隊共生共長。
(五)實施“精準育才”工程,把牢綜合育人“定盤星”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開展“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務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四有”好教師團隊要樹立綜合育人的理念,跳出分科育人的思維慣性,將過去的“分科獨奏”轉變為“跨科合奏”,跳出教學看教育,站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視角來思考自己和團隊的成長。以機械學科為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機械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引導學生恪守職業道德和機械行業規范,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造精密零件和裝備,領略機械之美。中職學校要將“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將工作崗位標準、課程體系、職業技能大賽和職業等級證書互融互通,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以適應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標準為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同時,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和典型案例,開設綜合性實踐課程,并將“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理念落實到創新創業大賽、校園技能節、科技節、藝術節等活動中,為綜合育人提供具體的課程載體和實踐形態。
(六)實施“四有綜評”工程,激活改革創新“新動能”
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五唯評價體系帶來的弊端,國務院于2020年10月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同時,為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激勵和引導人才職業發展,充分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江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于2023年1月出臺了《關于在職稱評價中進一步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不良傾向的通知》。中職學校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要緊扣“四有”好教師的標準,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的第一標準,突出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提高教師參與學生管理的成效,將分數、升學率、論文、榮譽等有機地融入“四有”好教師的評價體系中。在價值取向方面,由過去的獎懲性評價轉變為診斷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重點幫助教師診斷和解決職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評價主體方面,將教師自評、學校評價、學生評價和同行評價結合起來,嘗試引入家長、社會、企業、行業等校外主體的評價。在評價方法方面,重視不同專業、不同年齡、不同階段教師的差異性,綜合考慮教師的顯性業績和日常業績,將量化評價與質化評價、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將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取得的進步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中職學校要立足學校特點,緊扣產業需求,打破學科界限,構建激勵機制,建設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跨學科復合型教師隊伍,引導教師做“四有”好教師,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1]張祺午.全國職教大會:新征程引領職業教育走向新輝煌[J].職業技術教育,2021(15).
[2]李潔明.大思政背景下民辦高校教師職業發展的路徑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 2023(2).
[3]鐘貞山,趙曉芳.面向2035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邏輯起點與內涵實現[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0).
[4]李森.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價值及舉措[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
[5]韓益鳳.“四有”好教師團隊項目:功能定位與建設路徑[J].江蘇教育,2022(78).
[6]韓益鳳.江蘇“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實踐與省思[J].江蘇教育,2022(2).
[7]王麗新,李玉龍.高職院校“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內涵與路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6).
[8]趙國翔,楊東明.職業教育“雙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
[9]王鑒,王子君.新時代教師評價改革:從破“五唯”到立“四有”[J].中國教育學刊,2021(26).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第二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