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浪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策略與實踐進行討論,明確了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教學方法。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一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自主學習能力? 策略研究
引言: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負責和控制學習的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相當重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和實踐,以期幫助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一)提高學習興趣
通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的內涵,發現其中的趣味和挑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自主學習是終身學習的基石,通過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為他們在未來更高層次、更專業領域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使其能夠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知識更新和技術變革。[1]
(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學生更能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從而提升在各個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態度和意識可以使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從而建立起對學習自信心,這種自信心不僅有助于數學學科的學習,也會對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各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促使他們形成系統的學習策略,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還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孤立學習,而是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綜合能力,這對于學生在未來學習、生活、工作中合作共贏具有積極的影響。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改變傳統的“講解式”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模式,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并從教學現狀出發,對初中數學自主學習模式進行構建與實施,以此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逐步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提升學生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創設教學情境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深入學習活動中,從而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課程教學內容,并且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使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這樣才能使教學活動適應學生的學習活動,實現兩者的統一,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本節教材內容設計的立體圖形以實物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從各個角度觀察,總結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然后將自己總結的特點和觀察到的結果與平面圖形聯系起來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探索,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從而讓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更加強烈。[2]
(二)重視課前預習
學習是一項對主觀能動性要求較高的活動,學生只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知識本質。預習階段是學生向未知領域探究的一個好機會,學生通過預習,就會對教師將在課上要講的新課內容有一個大體的把握,也可以提前預見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并在課上注意聽講,促進理解吸收。自主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的責任是負責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為其提供思路,進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把握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深入學習數學知識。比如,在講《等腰三角形》之前,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等腰三角形的例子。通過探究,學生在頭腦中有了相關的等腰三角形的直觀形象,這樣一來,當老師在課堂上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和現實應用時,學生就能將課堂上的數學理論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對應起來,從而提升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的見解和理解,有效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3]
結束語
總體而言,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有助于數學學科的學習,也為學生未來的學業和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和全面的支持。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關乎學生個體成長,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石,能夠進一步革新教育教學的理念和形式。
參考文獻:
[1]李日枝.初中數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探研[J].成才之路,2023(13):141-144.
[2]童春花.初中數學自主學習的實踐[J].中外交流,2021,28(2):1130.
[3]王宗米.初中數學自主學習應用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