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李露茗
摘要:整合主題是群文閱讀的核心,也是串聯文本的主線。古詩詞群文閱讀課能否把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真正落到實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議題設置的質量高低。本文立足于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分析議題與古詩詞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明確不同議題的訓練目標,以期為高中古詩詞群文教學提供有效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 群文閱讀? 議題? 訓練目標
一、古詩詞群文閱讀價值分析
(一)是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途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課程性質時指出,語文課程要“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其中“自主”“規律”等詞匯,指向學生獨立整合信息、探索規律并最終得出結論的言語實踐過程。這使得教師必須跳出教材,拓展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是語文核心素養四個維度的具體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層面,“群文閱讀”需要事先進行議題確定、詩歌篩選,學生會對文本有意識地進行梳理整合;思維發展與提升層面,是將不同文本串聯起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對學生邏輯性、深刻性、敏捷性思維提升有積極推動作用的過程;古詩詞的群文整合需要輔助歷史知識(如以時代或詩人人生階段為主題),這是跨學科教學的有效落實,有助于使學生宏觀把握時代及相應文學現象的形成規律,塑造更加整體的文學史觀念,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增強文化自信。
(二)是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途徑
詩歌是高中語文學習的幾大模塊之一。詩歌與小說、散文等文體不同,它是以簡潔、工整的語言為載體,抒發詩人主觀情感的文學體裁。其中,中國古典詩詞又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進行古詩詞鑒賞,關鍵在于把握其體裁的主要特征:景(事、理)、情、語言、作者。
通過古詩詞群文閱讀,學生可以更宏觀地把握構成古詩詞的幾大要素,從而能在品讀古詩詞時準確找到切入點,提升其審美鑒賞能力。接下來筆者將列舉不同的古詩詞群文閱讀議題,探討不同議題所對應的不同訓練目標。
二、不同議題的訓練目標
(一)題材——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據詩歌的不同題材進行群文整合,此項議題注重分析詩歌相同的情感支架。
1.歸納傳遞情感的方式、載體
比如詠史懷古詩(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桂枝香·金陵懷古》等),此類詩歌通過歷史與現實雙重空間的建構,達到含蓄委婉的抒情效果、不言自明的現實情緒;比如詠物言志詩(如《蟬》《卜算子·詠梅》《竹石》等),此類詩歌通過物像的獨有特征,達到與詩人情感契合的效果;再比如山水田園詩(如《歸園田居》《四時田園雜興》等),此類詩歌則通過一系列意象塑造某個典型的空間,以此來寄托詩人情感。
2.歸納相似的情感起點
比如贈別離愁詩,其情感起點來自與親密之人的分離,尤其在古代,“分別”的情緒被阻塞的交通無限擴大,成為每個文人都無法免俗的書寫題材(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別董大二首》《渡荊門送別》);比如建功求仕詩,其體現的是古代文人在儒家思想影響之下渴求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期待(如《短歌行》《白馬篇》)。
(二)風格——語言
以詩歌的語言風格作為劃分依據,則注重歸納相同的語言藝術效果。比如平實質樸的詩歌(如賈島《尋隱者不遇》、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都存在直白的意象陳列或事件敘述,使用通俗字居多;比如含蓄雋永的詩歌(如李商隱《夜雨寄北》、杜牧的《絕句》等),善于在敘述中留下空白,產生意在言外的效果;比如奇絕險怪的詩歌(如韓孟詩派的詩人作品),則強調語言的“陌生化”,這些詩歌往往通過生僻的字眼、標新立異的表達,產生奇特的語言沖擊力。
以語言風格為議題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旨在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遣詞造句、修辭手法等,是針對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訓練。
(三)時代——環境
若以相同歷史時期為議題進行群文整合,則注重探討時代環境對詩人的塑造作用。如魏晉時期,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人群體,反映出在動亂時代“文學精神的復蘇”。他們或表達對建功立業的渴求,或記錄戰亂帶來的慘痛現實,或抒發人生命運的感慨,但本質上都是時代的相同氣息。同樣的,盛唐時期詩歌作品,則體現出與國家利害相關、脈搏相通的精神氣象與責任意識,不僅能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下,保持個人鮮明獨特的個性,又能體現一種思想藝術風格和時代精神的整體把握。
(四)詩人——際遇
以詩人為議題核心,則注重知人論世,強調詩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際遇的差異和影響。其中雖然也有時代環境的作用,但更多是不同詩人的性格特征造成其判斷、選擇的差異。通過同詩人不同時期創作變化的分析,有助于學生深入體察其思想。若以詩人反觀時代,還可能獲得不同的歷史觀照,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完善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古詩詞群文閱讀議題落實策略
(一)做好總體教學規劃,依據教材設定群文議題
首先,教師應當對自己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活動進行目標設想:通過此項活動,要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進步和鍛煉?學生要按照怎樣的步驟循序漸進?階段性目標又是什么?和教學一樣,有了具體的目標,才能將教學環節對應落實。
如在高一第一學期,必修上冊的第三單元為古詩詞專題教學單元,根據教材劃分,可以以“時代——環境”為主線,呈現魏晉、唐、宋三大重要文學發展時期的經典作品聯讀,設置以下群文主題:魏晉風貌(《短歌行》《歸園田居》《白馬篇》)、盛唐氣象(《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宋詞淺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聲聲慢》《鵲橋仙》)。
高一第二學期,必修下冊單元內容中沒有詩歌選編,但古詩詞誦讀中有懷古詩歌以及杜甫的經典篇目,可以與必修上冊內容進行整合,從“題材——情感”“詩人——際遇”兩個角度,對詩歌做不同角度的鑒賞評價,設置以下群文主題:詠史懷古詩專題(《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桂枝香·金陵懷古》)、杜甫詩歌專題(《登高》《登岳陽樓》《客至》)。
高二第一學期,選擇性必修上冊的古詩詞誦讀板塊中有《無衣》,而《詩經》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再聯系必修階段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等,可以進行專題整合。而選擇性必須上冊的《將進酒》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李白的經典作品,也可以與必修內容進行整合。同時還可以將兩類詩歌風格流派進行比較,設置以下群文主題:現實主義詩歌品讀(《詩經·碩鼠》《詩經·無衣》《蒿里行》《兵車行》)、浪漫主義詩歌品讀(《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
(二)鼓勵學生積累議題素材,實現一講多用的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很少有學生能夠在作文里使用語文課程中的素材。為此,教師應當反復強調積累素材的重要性。而在古詩詞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作品、詩人甚至時代產生有機的串聯與思考。比如“堅守信念”“自由思想”“獨立人格”“悲憫情懷”等各種詩歌情感主題,如果能讓學生做系統的歸納整理,將相似主題的素材匯集在一起,未嘗不是一種拓展積累的方式。
綜上,古詩詞群文閱讀需以議題為中心,建立起議題與古詩詞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教師也應當深入探究古詩詞文本之間的內在關聯,引導學生建立系統化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幫助學生獲得審美體驗與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