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的過程性評價對于學生的勞動實踐來說,猶如一根“指揮棒”,能起到正向示范的作用,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過程性評價既能發揮導向作用,又能發揮調整作用,還能發揮促進作用。其中,分層性評價著眼于學生的勞動認知,可視性評價著眼于學生的勞動實踐,增值性評價著眼于學生的勞動創造。教師采用動態的過程性評價方式,積極跟進學生的勞動實踐,能讓勞動實踐不斷轉變為學生的內在勞動素養。
關鍵詞:勞動教育" "基地勞動" "課程實踐" "過程性評價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培養的有效途徑,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往往注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卻忽略了勞動教育。這與人們對勞動教育的輕視是分不開的,與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也是緊密關聯的。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從學生的“生命成長”視角來看待勞動教育,重視勞動教育的落地。
勞動教育在每個時期都承載著獨特的價值和使命,具有深刻、豐富的時代意義。勞動教育評價,能夠推動勞動教育向縱深發展,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價值。教師在實施基地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精準把握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導向,通過有效實施勞動評價,正確引領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提升勞動基礎技能,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勞動技能學習策略,從而涵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格,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作為學校勞動教育的場域,基地承載著更多的勞動育人使命與責任。為了助推基地的勞動教育,教師要在勞動實踐課程中,建立以勞動素養為核心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以動態的過程性評價為主,以培育學生良好的勞動素養為最終目的,積極跟進學生的勞動實踐,覆蓋學生勞動實踐的全過程。
一、分層性評價:著眼于學生的基地勞動認知
評價是勞動課程的重要環節,發揮著激勵、動態監測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制定量化、細分的評價量表,全方位把握學生的勞動實踐情況,引領學生在細化的分層性評價中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進行后續的補足和改進。
由于實踐基地往往沒有現成的勞動教材,教師往往需要自行制定勞動教學內容、勞動目標及活動方案。因此,我們一方面從中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引入勞動課本作為參照;另一方面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挖掘合適的勞動課程內容,設計出符合學生學情的勞動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基地的教師不僅要研究勞動與技術課程標準,研讀勞動與技術課程教材,還要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從學科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設計研發勞動與技術校本教材,促使學生對勞動與技術的相關內容形成科學的認知。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性評價,建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便有效指導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實踐。
分層性評價是一種差異性評價,它著眼于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分層性評價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能夠幫助教師因材施教,指引學生的勞動方向,讓學生的勞動更具有自覺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勞動興趣、勞動需要,結合學生的勞動意向,設計研發相應的評價標準、評價措施、評價方法,全面開展過程性評價的設計。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研發“模塊性課程”,而且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研發“興趣課程”“項目課程”等。
以基地活動的項目課程“糕點制作”為例,其中有一個活動環節是“參觀烘焙坊”。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很多來自城市的學生對“烘焙坊”比較熟悉,因此筆者引導學生談一談“烘焙經濟”,讓學生在項目化課程中,從購買雞蛋、蛋撻皮等原材料,到制作蛋撻花費的時間,再到人力成本、店面成本及設備成本等方面,全方位、多維度地感受“烘焙經濟”,從而促使學生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在“甜品售賣”這一項目環節中,筆者要求學生合作設計銷售方案,促使學生在制作活動海報、設計優惠券、現場叫賣的過程中掌握溝通技巧,提高綜合素質。
而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烘焙”的概念比較陌生。因此,筆者引導學生現場參觀烘焙坊,讓面包烘焙師走進課堂,談一談自己的烘焙經歷,讓學生對“烘焙”這一項勞動產生更深刻的認識,了解烘焙的全過程。接著,筆者將學生分組,引領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體驗烘焙的過程,感受勞動的快樂與價值。在學生的勞動過程中,筆者基于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具有分層性、針對性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勞動活力,有效助推學生勞動實踐的開展。
在學生體驗完糕點制作的過程之后,筆者通過設計多層次的勞動項目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勞動情況進行全面的認識。在小組范圍內,學生要完成評價量表,對照項目指標,對項目的完成度進行自評和互評。接著,筆者對學生的勞動項目完成情況進行整體評估,針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創新精神及勞動成果等方面,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
分層性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和導向功能,借助分層性評價,對學生的勞動實踐展開積極的診斷,同時根據診斷的結果對勞動課程進行微調,以便學生更好地展開勞動實踐。實踐證明,分層性評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過程性評價方式。
二、 可視化評價:著眼于學生的基地勞動實踐
在基地的勞動與技術課程中,教師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優化學生的勞動品質。所謂“勞動能力”,就是指“順利完成與個體年齡及生理特點相適宜的勞動任務所需的勝任力”。在勞動教育中,教師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勞動興趣、勞動意愿;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等,通過可視化的評價,將學生的勞動實踐過程展示出來。
學校的勞動基地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設計研發“綠色生態勞動課程”“藍色科技勞動課程”“人文關懷勞動課程”等,勞動的內容要涵蓋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手機、平板等,將自己的勞動實踐過程記錄下來,并在其中挑選出典型的作品播放給全班學生觀看,從而讓學生感受、體驗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以“綠色生態勞動課程”中的“手工類課程”為例,在勞動實踐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剪紙,并將學生的剪紙過程,以及最后的剪紙作品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研討,助推學生不斷提升剪紙技能。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形式,促使學生進行合作勞動,并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科學分工。其中,每個組有一個“拍攝記錄員”,負責記錄組內的剪紙過程。在學生結束剪紙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上傳至微信,進行投票活動,選出大家公認最好的剪紙作品,從而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樹立學生的勞動自信。教師也可以把學生的勞動成果貼在學校的“勞動創作墻”上,使得學生的勞動成果能夠被大家“看見”,促使學生在豐富勞動體驗的同時,學會欣賞別人的勞動成果,同時積極開闊自己的勞動視野。
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積極展示學生的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使得勞動過程能夠被討論、被研究、被改進,引導學生深刻感知勞動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提高學生的勞動創新能力。可視化的評價,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領悟勞動的重要性,產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在實施可視化勞動教育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作用,通過評價增強學生的勞動自信,促進學生的勞動分享,讓學生不斷改進、調整、優化勞動實踐。可視化的評價能夠促使學生回顧自身的勞動實踐過程,體會勞動的力量。教師要基于可視化的評價,繪制相關的勞動圖譜,設計學生的勞動手冊,制定科學合理的勞動量表,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可視化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使學生更加善于勞動、勤于勞動,感受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三、 增值性評價:著眼于學生的基地勞動創造
增值性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方式。增值性評價要求教師展開初始性評價、階段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勞動教育的增值性評價是指以學生的勞動綜合表現為研究對象,從最初階段學生在勞動方面的表現入手,著眼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學生所獲得的“增量”,體現了一段時間內學生發生的變化,其公式是:增值=輸出-輸入。顯然,增值性評價不是絕對性的評價,而是一種相對性的評價,它著眼于學生的勞動進步、勞動發展。增值性評價的目的不是甄別、選拔,而是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勞動綜合素養。在基地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以增值性評價為手段,促進學生的勞動水平不斷發展、提升。
筆者所在學校的基地勞動教育實踐,拓展了勞動與技術課程,將勞動延伸至學生的家庭。教師每周會借助互聯網,給學生設置一些具有多元性、挑戰性的勞動任務,供學生自由選擇。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真實情況,以及勞動興趣等選擇合適的勞動課程。學生每天都要進行基地勞動實踐打卡,當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完成了五次任務之后,就可以得到一顆星星。集滿了四顆星星的學生,就可以參評“班級勞動小能手”“班級勞動之星”“班級能工巧匠”“班級勞動新秀”“班級勞動骨干”的評選。這樣的評價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更具趣味性,能增強學生的勞動自信,激發學生的勞動創造力。
教師在實施增值性評價時,不僅要著眼于學生的勞動認知、勞動實踐,更要著眼于學生的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勞動品質等。只有這樣,增值性評價才能夠被稱為具有全面性、動態性的評價方式。在勞動實踐中,學生能夠樹立正向的勞動價值觀,猶如一個個“小創客”,以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多樣化的形式,記錄自身的勞動過程,這將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寶貴印記。
在基地的勞動與技術課程開發、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勞動課程的建構與實踐,確保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以便充分發揮勞動課程的育人功能,彰顯勞動的育人價值。
勞動評價,應當成為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勞動技能的關鍵途徑。教師在實施勞動評價的過程中,應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豐富評價的主體,重視多種評價的融合,激發學生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總之,新時期的勞動教育應指向創新,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推進勞動教育的發展,采取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評價方式,推動勞動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和深入拓展,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好的勞動教育對于學生的勞動實踐來說,猶如一根“指揮棒”,既能發揮導向作用,又能發揮調整作用,還能發揮促進作用。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視角,基于學生的立場,不斷豐富基地勞動課程內容,優化基地勞動課程形式,提升基地勞動課程品質;要以基地勞動課程實踐為載體、媒介,“以勞育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塑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傳英.“雙減”背景下勞動教育適應性發展研究 [J].成才之路,2023,(36):141-144.
[2]李運玲.基于勞動教育的五育融合課程建構 [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3,(12):39-42.